殷召輝 但 鈺
1.蘭州大學法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2.華中師范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9
所謂工資支付保障制度,就是保障勞動者工資支付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我國現行的工資支付保障制度囊括的內容有:工資的支付時間、支付對象、支付數額、支付形式和違反工資支付的處理辦法及法律責任等。有學者將其總結為“三制”、“三金”、“三機制”,具體來講“三制”就是工資支付標準制度、工資支付監控制度和工資支付信用制度;“三金”就是工資保證金、欠薪保證金和應急周轉金;“三機制”則是工資支付監督檢查機制、欠薪法律救濟機制和欠薪責任追究機制。我國的工資支付保障體系主要依托的法律法規有: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頒布于1995年1月1日;修正于2009年8月27日;制定部門:人大常委會;屬性:法律。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法》,頒布于2008年1月1日;修正于2012年12月21日;制定部門:人大常委會;屬性:法律。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法實施條例》,頒布于2008年9月18日;暫無修正;制定部門:國務院;屬性:行政法規。
(四)《勞動保障監察條例》,頒布于2004年12月1日;暫無修正;制定部門:國務院;屬性:行政法規。
(五)《最低工資規定》,頒布于2004年3月1日;暫無修正;制定部門: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屬性:部門規章。
(六)《工資支付暫行規定》,頒布于1995年1月1日;暫無修正;制定部門:原勞動部;屬性:部門規章。
(七)《建設領域農民工工資支付管理暫行管理辦法》,頒布于2004年9月10日;暫無修正;制定部門: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建設部;屬性:部門規章。
除上表所列法律法規外,我國工資支付保障制度所關涉的還有很多軟性制度,比如《關于推行用人單位勞動保障誠信制度的一系列指導意見》,《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等。
通過前文可以看出,我國工資支付保障制度所涵蓋的法律規范中,有2部法律,但不是該領域的專門法律,而是其上位概念勞動領域的通行法律。其中,《勞動法》頒布至今已超過二十年,最近的一次修正距今已逾十年;《勞動合同法》頒布至今也超過十年;千禧年后實行的《勞動保障監察條例》是屬于國務院頒布的行政法規,其規制對象側重于勞動監察部門,并沒有強調其在工資支付領域的效力;《最低工資規定》和《支付管理暫行辦法》是工資支付保障領域的專門法律規范,但這兩部法律規范的制定具有濃烈的時代背——均是為應對在我國經濟發展轉型的重要時期和城鎮化建設的關鍵時刻衍生的一系列社會矛盾而制定;至于《最低工資規定》,筆者認為,最低工資標準的規定已經與“市場化”這一詞眼顯得格格不入,近些年來,我國法學界尤其是在勞動法領域,對“最低工資標準”的質疑從未間斷;而《支付管理暫行辦法》,則是在溫家寶總理主政國務院時期,為緩解建設領域內拖欠、拒付農民工工資這一社會問題而專項制定,它具有時代背景和領域背景。
綜上分析,能對勞動者工資支付做最全面調整的當屬頒布于1995年1月1日的《工資支付暫行規定》,它是一部規定了貨幣支付、按時支付、足額支付、向勞動者本人支付等支付保障內容的法律規范。然而遺憾的是,它只是一部部門規章,位階過低,且頒布至今已經超過24年,中途也沒有被修正。據此,通過上述分析可知,我國的工資支付保障制度具有以下特點:一.制度所涉法律規范的位階過低,人大常委會通過的法律有2部,但并不具有專門性。行政法規1部,同樣缺乏專門性,而可以稱得上專門的3部法律規范都只是部門規章;二.制度所涉法律規范的頒布日期久遠,且極少被修正,這顯然不太符合我國目前的發展現狀和新時代背景的要求;三.制度所涉法律規范的針對性、領域性、行業性凸顯,從法學角度來講,它們缺乏法律性質所要求的普遍適用性。
通過前文關于工資支付保障制度的分析,我國現行的工資支付保障制度存在多方面的缺陷:包括其所關涉的法律規范內容本身、法律規范的位階、法律規范的修正補充等方面。當前,在我國的整個社會發展階段已步入新時代的背景下,我國工資支付保障制度的立法工作應當擺正新姿態,構建新視角,具體來看,我國立法部門在此領域應著眼于:
(一)加強高位階立法,工資支付保障領域應有其能夠依賴的高位階法律,目前僅有的一部《工資支付保障條例》,只是部門規章,其貫徹施行必然效果欠佳。同時,基于我國立法體系復雜性的特點,低位階的法律規范很容易被更低位階的法律規范補充規定,這樣一來,會導致后者補充規定對前者立法精神與宗旨的偏離。同時,在解決糾紛時,針對前者的法律引用有可能由于后者而有所限制,比如在某一糾紛的解決過程中,用人單位引用高位階的法律,勞動者引用低位階的法律抗辯,而我國法院包括國家最高法都沒有法律審查權,這就得轉而依靠法律解釋來處理糾紛。而法律解釋也不是一般的法院所該有的權限,由此便導致司法活動的時效性大打折扣。
(二)加大專門性立法,筆者在此所說的“專門性”不同于前述的“行業性”“領域性”等詞匯,而是指應該要有專門針對工資支付保障領域的專門法律,而不是散見于其他高位階法律規范或者其中的某些宣示性條款中。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法律的適用效果和糾紛的解決效率,糾紛解決是法律適用的直接目的,立法部門只有在充分實現此目的的前提下,方可追求更高遠的目標。
(三)針對一些確實需要結合特殊背景去保護的特殊群體的利益,可以考慮用規范性法律文件去規制,而并無必要去制定專門的成文法。如此,可避免立法泛濫,維護立法工作的專業性和穩定性。比如前述的《支付管理暫行辦法》,就是一部在特殊背景下保護特殊群體利益的部門規章。這種情況完全可以由相關部門聯合下發“紅頭文件”來解決。實際上,即使在已經既存《支付管理暫行辦法》的前提下,國務院也是不止一次下發過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文件,如《國務院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關于貫徹落實若干意見的實施意見》等。
(四)針對已經制定并實施的法律規范,應及時、全面考量其與社會發展現狀間的兼容性。正如前文所述,有些法律還是上世紀的產物,沿用至今,也找不到修訂過痕跡。法律修改是協調法律穩定性和前瞻性的有效方法,已制定尤其是制定久遠且具有濃烈依托背景的法律規范,應該及時進行修改完善。
勞動者通過自身的體力或者腦力勞動為雇傭者提供服務,獲取報酬,這一交易過程是人類社會持續數千年的發展規律。它創設了復雜的社會關系,促進了人類文明的接續發展。在此勞動交易過程中,工資支付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以概述我國現行的工資支付保障制度為切入點,聚焦新時代背景下我國工資支付保障制度的立法思考,以期在維護我國勞動者合法權益和促進勞動法律法規的完善上陳力就列。然囿于筆者淺薄的法學修養及粗陋的文學功底,文章尚有不實不當之處,還望讀者雅正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