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波凡
江蘇大學,江蘇 鎮江 212000
作為市場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自然人,具有經濟實力較弱、投資風險更大的劣勢。因信息不對稱、市場形勢變化、誠信風險、自然災害導致的投資失敗而負債累累的案例不勝枚舉。在這樣的背景下,社會普遍呼吁建立自然人破產制度,以使債務人及時從債務中解脫出來,相對的,也引發了人們對債權人合法利益能否實現的擔憂。因此,尋求自然人破產制度的突破,當下最關鍵之處是制度創新。于自然人破產預防、破產程序針對性創新設計、破產后失權再復權等環節建立破產制度體系,并配以虛假破產處罰機制、破產犯罪處罰機制作為保障,才能夠較大程度上充實該制度體系,解決問題。本文擬從我國國情出發,對我國個人破產制度的構建提出一些個人想法。
對個人破產制度的質疑,主要是債務人會任意逃避債務問題,我們可以通過對制度設定的完善加以克服。借鑒英美法中相關規定的內在價值趨向,對自然人破產預防制度可作如下設計:
通過立法規定自然人破產程序僅自然人債務人一方有權提出。自然人破產制度與企業債務不同,其出發點更多的傾向于給債務人一種寬限與優待,因此英美法中僅賦予債務人該項權利不無道理。同時,為了確保債務清償效率,我國應對負債數額總量加以限制,同時對債務人的收入提出要求。
除對提出主體加以限制外,基于同樣的立法目的,債務的清償或者重整方案也應由債務人在法院以及管理人的幫助下設計并提交。
債權人會議由法院主持召開,債權人和債務人共同確認債權。債務人提出的債務重整方案同樣須經法院舉行聽證確認后方可生效。對于此措施下可能出現的訴訟負擔急劇增長問題,可嘗試建立破產程序中的簡易流程尋求解決。同時將資不抵債的當事人的相關案件合并到破產案件中處理,實現資源的整合與優化配置。
對于得確認的方案,設定一定的執行年限,在執行期間,若債務人的經濟狀況有所變化,雙方皆可向法院提請修改方案。若方案未能順利執行,經申請可撤銷該案件,恢復正常程序。若方案順利履行,法院當免除債務人的余下債務。
人格破產是指債務人在破產宣告后,依法被限制某些公民權利和職業權利。盡管破產非懲戒主義是當下的主流趨勢,但筆者認為破產者終歸呈現出了較高程度的信用喪失,為了維護債權人利益與社會公利,對于破產者的某些非基本權利與享受性需求加以限制也并無不當。其實當下中國所廣泛運用的對失信被執行人的信用懲戒措施也暗含了人格破產的價值內涵。
復權是指在滿足法定條件下,解除破產者受到的公私權利及各類資格的限制,恢復其正常的法律地位。破產作為經濟發展中必經的一環,不應以懲罰為核心目的,因此對于債務人的權利限制不能無限期。相應于人格破產而生的復權制度理應得到重視。一般常被采用的當然復權和申請復權兩種形式,在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尚未完備的情況下,采取申請復權制更有利于維護各方權益。參照國外普遍立法,我國破產復權的條件還應包括:受到限制的期限一般不得少于5年;對債務履行全部清償的,不受上述時間限制。
總之,市場競爭的基本規律是優勝劣汰,破產是經濟社會的必然產物,是不可避免的經濟規律。近日,上海市第三中院已經建立了破產法庭,在經濟轉型下的中國,完善破產制度時不我待。借鑒國外先進立法經驗,整合本國傳統社會價值理念,制定一部完整的法律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和工作。關于自然人破產制度的構建,還包括破產申請條件,破產管理人制度等眾多內容,這些內容許多學者已經作了詳細論述。同時也可借鑒企業破產制度的廣泛經驗。本文僅就筆者認為較為基礎的一些基本制度作了些許論述,以期得到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