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云龍
內蒙古包頭市青山區經緯學校,內蒙古 包頭 014030
在科學技術大進步大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給我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巨大改變。近年來逐漸被應用的自動汽車駕駛技術,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人們的出行,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自動駕駛技術將被廣泛應用于汽車領域。比如,豐田、大眾、沃爾沃等知名的汽車制造企業,都曾發布消息,稱在2020年左右實現自動駕駛汽車的批量化生產。與此同時,近年來關于自動駕駛汽車發生事故的報道也不斷出現,而關于自動駕駛汽車發生交通事故的時候,應該由誰來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依據哪些法律規定進行責任認定和劃分等問題,也成為法學領域普遍關注和討論的問題。
在侵權案件中,準確認定侵權責任主體可以說是解決糾紛并公正做出裁決的“鑰匙”。當前,侵權責任法和道路交通安全法中的相關規定,是我國在處理交通事故賠償責任時主要采用的法律依據。而對于侵權責任主體的認定,道路交通安全法中規定,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的為“機動車一方”。若分析自動駕駛汽車造成事故的侵權責任主體認定問題,我們需要在以往司法實踐中的認定損害賠償責任主體的原則和思路的基礎上,將自動駕駛汽車的相關問題考慮進去,進一步擴大責任主體的范圍,并最終確定責任主體。總的來說,在具體情況下,自動駕駛汽車損害賠償責任主體,可能屬于以下一方或多方。
在傳統形式的汽車駕駛過程中,如果發生交通事故并造成損害,駕駛人所應承擔的賠償責任以過錯責任為原則。在自動駕駛汽車交通事故中,駕駛人是否承擔責任,以及承擔責任的多少需要依據具體情況判斷。首先,如果汽車的自動駕駛系統只是一種輔助功能,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由于駕駛人操作不當而發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其賠償責任應該由駕駛人承擔。其次,如果汽車的自動駕駛系統在汽車運行中負責全部的駕駛任務,無需駕駛人進行任何操作,或者說無需駕駛人承擔任何注意義務,在這種情況下發生交通事故損害,則不能認定駕駛人為賠償責任主體。
當汽車運行全部依賴于自動駕駛系統的支持,駕駛人無注意義務時,發生交通事故,且產生損害賠償責任的,責任主體的認定比較復雜,具體來說,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機動車生產者為責任主體。若事故的發生是由于機動車自身的質量問題,則可以依據侵權責任法中關于產品責任的規定進行責任主體的認定。但在現實情況下,機動車這一產品是由很多具體的部件組成的,這些部件如果單獨來看的話也可以分別認定為產品,而很多情況下這些部件的生產者并不是同一家企業,這就使得責任主體的認定具有一定復雜性。所以,我們可以先將機動車的車身、零件等“硬件”部分視為一類產品,然后再按照產品質量法的有關規定,進一步確定責任主體。
第二,機動車銷售者為責任主體。根據產品質量法和侵權責任法的相關規定,銷售者對所銷售的產品承擔違約和侵權兩種責任,消費者可以選擇其一認定。即可以依據買賣合同,要求銷售者承擔瑕疵擔保責任;也可以依據侵權法的相關規定,要求銷售者和生產者承擔連帶責任。
第三,負責自動駕駛系統正常運行者為責任主體。對于自動駕駛汽車,除了硬件部分之外,最為重要的還有其軟件部分,即自動駕駛軟件系統,而該系統正常運行往往不僅需要軟件系統保持正常狀態,還需要網絡平臺的支持。所以,如果交通事故是由自動駕駛系統問題造成的,還需要進一步仔細分析具體是由哪些原因造成事故的發生,進而確定責任主體。
實際上,可能造成自動駕駛汽車交通事故的原因并不僅僅包括以上兩類,還有可能是因為道路缺乏管理維護,或者道路施工中沒有設置安全警示信號等等,這時就需要針對具體情況,分析造成自動駕駛汽車交通事故的真正原因,并確定責任主體。
雖然,我們在前文中全面地分析了自動駕駛汽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時應該如何認定其責任主體,以便追究損害賠償責任,但是,相對于自動駕駛汽車交通事故的復雜性,以及自動駕駛技術的不斷發展,現有的相關法律規定有時并不能有效解決相關問題。因此,有關部門需要結合現有各種自動駕駛汽車交通事故的情況,并借鑒參考其他國家相關法律規定,如美國《自動駕駛法》、英國《汽車技術和航空法案》等,出臺具有針對性的法律法規或司法解釋,以完善現有相關法律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