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慧穎
延邊大學,吉林 延吉 133000
鼓勵交易原則以合同法為基礎進行闡述,是以具體制度為基礎降低當事人交易成本的一項制度,其主要的指導思想便是減少交易障礙,促使當事人可以借助合同而保證交易的立法性質。本文主要從鼓勵交易原則的主要表現對其進行闡述,進而提出了一些正確把握鼓勵交易原則的策略,謹供有關人員借鑒。
通過訂立合同體現鼓勵交易原則,例如,遵循傳統大陸法,需要保證要約、承諾內容的一致性,若存在更改、限制、添加要約條件的行為,都會導致要約被拒絕。但目前隨著交易的不斷發展,保證要約、承諾內容的一致性,往往會給合同訂立造成阻滯作用,不利于交易的順利進行。為了保證合同可以成功訂立,給予原則性基礎上,合同法也提出了一些特殊規定,例如,第三十一條表示,承諾以非實質性內容變更要約,除要約人及時表示反對或者要約表明承諾不得對要約的內容作出任何變更的以外該承諾有效,而最終訂立的合同需要保證與承諾內容的一致性。
除一些需要登記審批、書面形式記錄的合同之外,合同的成立形式也可以是口頭的,以傳遞鼓勵交易精神。換言之,在本質層面上,合同法是合同形式要件證明價值存在的一種標準,并不是對合同成立與否進行表現的一種要件。因此,若當事人在簽訂合同時,沒有依法采取書面形式,需要由當事人通過舉證合同重要條款的方式對其有效性進行證明,若當事人無法進行有效舉證,則表示該合同并不具備合法性,若當事人可以進行有效舉證,則表示該合同成立而且具有有效性。若要求當事人簽訂合同時嚴格遵照書面要求,將會大幅度降低交易成立率。
合同效力明確規定了無效合同標準,同時對效力待定合同進行了明確。合同法對無效合同進行了明確規定,主要包括以下幾項:通過惡意串通方式給第三方、集體或是國家利益造成損害;以脅迫或是欺詐等方式給國家利益造成損害;通過合法形式對非法目的進行掩蓋;給社會公共利益造成損害;涉及法律嚴令禁止性規定等。相對比原經濟合同法而言,進一步縮小了無效合同規定范圍,對于“一方通過脅迫、欺詐等手段,或是乘人之危,導致最終所簽訂的不符合對方真實意思的合同”,受損方可以通過仲裁機構、人民法院申請撤銷合同或是更改合同,這樣不僅可以使得受損方合法權益得到保護,還能避免執法機構強行介入后,因觸及他人私事而誘發一系列副作用。除此之外,合同法還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訂立的合同、無權代理人訂立的合同、無權處分合同規定為效力待定合同。對這些在某個要件上有所缺失的已經成立的合同,賦予當事人在有效與無效之間選擇的權利——追認權,追認則有效,不追認則無效,這樣就最大限度地在合法性的前提下保護社會實際需求的交易以及應該存在的交易,避免其被取消或是遭受破壞。
鼓勵交易,即鼓勵并支持正當、合法的交易。所謂的合法,即基于合同可以生效前提下,即當事人意愿符合社會公共利益以及國家意志,不破壞公共道德,合同內容才具備有效性。反之,若當事人呈現在合同中的意愿與法律規定要求不符,或是有損社會公共利益、破壞公共道德,則不存在被鼓勵范疇,同時還要對交易當事人涉及的法律問題進行問責。
鼓勵交易主要鼓勵當事人所自愿開展的交易,即當事人所開展的交易符合其真實意愿,若所產生的交易存在有瑕疵的行為,例如脅迫、欺詐或是其他等,交易合同將無法代表當事雙方的共同意愿,則不具備被鼓勵資格,尤其是一些交易合同中的內容與交易一方的真實意志不符,或是會損害交易一方的利益,其必將會對交易的公正性、公平性產生影響,對此需要通過相關法律規則進行調整,或是限制,而非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