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詠薇
昆明理工大學法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4
第一,當事人訴訟地位平等原則。具體要求有:無論身份、訴訟中的角色、實體法上有無過失,民事訴訟當事人在訴訟上的地位一律平等;當事人有平等地使用訴訟權利的手段;人民法院平等地保障雙方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對當事人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第二,同等原則與對等原則。針對的是涉外民事訴訟領域。同等原則:在民事訴訟中外國當事人與中國當事人有平等的訴訟地位、有平等的訴訟權利義務。對等原則是指,中國法院應相應地限制對中國公民、法人、其他組織的民事訴訟權利加以限制的該國公民、企業或者組織的民事訴訟權利。
第三,辯論原則。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時,當事人有權進行辯論。此原則貫穿于訴訟程序全過程,但不適用于非訟程序和執行程序。僅當事人享有辯論權,法院、其他訴訟參與人不享有辯論權。
第四,處分原則。訴訟代理人、證人等其他訴訟參與人均不享有處分權??梢酝ㄟ^訴訟中的自認、認諾、放棄主張、接受調解等處分訴訟權利的方式,達到處分民事權利的目的。
第五,民事訴訟誠實信用原則。誠實信用原則約束民事訴訟法律關系中的所有主體。其立法背景有:惡意訴訟、虛假訴訟頻發;當事人、訴訟參與人的不誠信行為的頻發;“執行難”問題。
第六,民事檢察監督原則。人民檢察院有權法律監督民事訴訟行為,包括監督生效民事判決裁定、調解書,審判程序中審判人員違法行為,民事執法活動。民事檢察權的監督是公權力對公權力,監督對象為法院審判權和執行權。
第七,支持起訴原則。起訴的前提有:第一,發生了損害國家、集體、個人民事權益的違法行為;第二,受害主體沒有向人民法院起訴。自然人不被支持起訴;支持起訴者不能以自己的名義提起訴訟;可以通過道義支持、物質援助和法律知識上的幫助等形式進行支持。
基本原則保證了法律體系中的各項具體制度與規則的連續性、穩定性以及協調性,是整個法律活動的指導思想,有著重大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馬青波認為,民事訴訟法基本原則的功能具體內容如下①:
第一,立法準則。民事訴訟法的本質特征在基本原則中加以體現,因此成為貫穿民事訴訟活動的指導思想、民事訴訟中各項制度和規則的基礎。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直接決定其基本內容和基本價值取向,使整體能夠內在一致、協調統一。
第二,行為準則。訴訟參與人應將基本原則作為活動的首要行為準則,因為民訴法中各項具體的訴訟程序和規則均以基本原則作為指針制定。因為民事訴訟活動的復雜性、法律本身的滯后性,讓法律規則不可能應對具體民事訴訟活動中產生的全部問題。
第三,自我完善?;驹瓌t是當語義模糊使得民事訴訟法的具體規定出現多種解釋時的辨別標準;若民事訴訟法出現法律漏洞,可以使用基本原則補充漏洞。
第四,限定自由裁量權的合理范圍?;驹瓌t是法律解釋不容置疑的出發點,它能夠使法律解釋不符合法律目的的可能性降低,能夠防止現有規則在適用中出現不符合法律目的的特殊情況,由此限定法官的自由裁量權于合理范圍下。
我國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現行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官巍(2013)認為,民訴法的基本原則的缺陷有:
首先,基本原則的標準不統一。第一,基本原則與一般原則混淆?;驹瓌t存在整個民事訴訟制度始終,起到總體指導法則作用;一般原則僅在訴訟程序的某個階段適用、起指導作用。第二,基本原則與基本制度混淆。二者有著本質性的區別。基本原則是抽象概括的、是指導性的,無可操作性;反之基本原則指導基本制度,使其是規范的、具體的以及具有可操作性的。第三,基本原則與具體原則混淆?;驹瓌t與具體原則的界限模糊,使得民事訴訟基本原則的基礎性地位被弱化,不利于基本原則發揮作用。
此外,基本原則的內容缺乏適用性。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是基本的也是根本的,對具體規范起決定性作用。缺乏適用性會使基本原則空洞化,從而使其無法發揮約束性和指導性的作用。
[ 注 釋 ]
①馬青波.民事訴訟法基本原則分析[D].湘潭:湘潭大學,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