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宸來
西南科技大學,四川 綿陽 621000
在日常生活中,不免聽到有未成年人向家長進行所謂的“告狀”,家長大多認為這只是孩子們之間一些玩樂,并未上心。殊不知,“校園欺凌”在中國頻繁發生,高年級的學生毆打低年級的學生、老師性侵學生的事情層出不窮,小至小學幼兒園,大至大學校園。我們一定要將校園欺凌與學生之間的一般性打架斗毆、嬉戲玩耍區分開。校園欺凌的危害我們不容忽視,校園欺凌逐漸呈現低齡化、女性化的趨勢,且欺凌者與被欺凌者都受到了危害。校園欺凌行為急需家庭、社會、學校三方一體,共同防治。學校可通過批評教育、紀律處分等形式來加強教育。
前不久在湖南發生的,一名12歲的未成年人將自己的母親殺死,最終卻因沒有達到刑事犯罪年齡而被釋放。這一新聞,令人心寒,將自己親生母親殺死是何其殘忍,該未成年人被釋放后也引發了巨大的社會爭議。這讓人不寒而栗。作為哺育人才的學校,應該對此問題有所警醒,在處理“問題學生”時,要進行教育與溝通,讓學生們理解法律的威嚴,遵紀守法的重要性。法律作為一種震懾的力量,絕非空談,法律是面向所有的人,并非僅僅成年人。遏制青少年犯罪,應該科學防范,教育先行。
企業和諸多政府有法律顧問,校園,作為孕育人才的搖籃,實施法律顧問制度是應有之意。法律顧問制度的實施,也是為了健全教育糾紛處理機制與法律援助服務體系。學校既可以選擇“多校聯聘”的方式來聘請執行律師,也可以單獨聘請有資歷的律師或者大學教師來擔任校園法律顧問。
校園法律顧問制度有諸多好處,能夠彌補我國在教育與校園法律的缺失,進而將普法教育從小做起。幫助學校解決糾紛、化解矛盾,防患于未然。為了確保法律顧問工作的實際落實,還應該建立法律顧問問責制,除了法律顧問的作用,校方領導還應當負責任,配合法律顧問,共同為校園的法治建設作出努力。
開展法律課堂,可用鮮明、簡單的案例來讓學生們認識到違法犯罪的事情不得為,也教會他們如何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培養學生們的維權意識,增強學生們自我保護的能力與社會關注青少年合法權益的能力,引導他們朝著正確的人生道路前行。開展法律課堂,可以開展模擬法庭活動,通過讓學生自己扮演角色,體驗法律的奧妙與神圣,進而將法律貫穿于日常生活中。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知識與文化的傳播者,更是教育目的的實施者。在學生的學生生涯中,教師扮演了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他們傳播知識,教書育人,他們的一言一行,影響著每一個學生的身心發展,貫穿我國教育事業的階段性發展。在法律進校園的道路上,教師頗為重要。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不可采取任何暴力手段,應當耐心與學生進行面對面、心連心的交流。尤其是對于面對青春期時期的中學生,更加應該注重自己的行為與言語,該階段的學生,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思慮易敏感。教師更應該關心學生們的身心健康,若發現學生有犯罪傾向以及類似的舉動,應當及時與學生及學生家長溝通,不容忽視。在與學生溝通的過程中,應該以鼓勵為主,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引導學生走向正確的人生道路,切不可隨意打擊學生,謾罵學生;在與學生家長溝通的過程中,應該提醒家長注意問題的嚴重性,呼吁家長不可因工作的忙碌而忽略孩子的成長,避免產生更大的心理問題。
法律與道德,均為重要的社會調控手段,如果說法律代表了基本的秩序,那道德就是秩序之外內心的約束,二者是相輔相成的,不可簡單的割裂與統合。法律是我們生而為人應當遵循的底線,道德是我們的精神世界得到升華的催化劑。道德,是大家心中的約束,除了提倡法律進校園,還應該提高校園環境的道德水平。用道德與法律兩個法寶,凈化校園環境。學校在關注學生的成績、成長之余,更應該多關心學生的道德文化建設,并且推進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讓學生們了解我國的歷史,了解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所取得的成就與輝煌,不能因為社會的發展,新事物的擴大,而忽略了我們的根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我們應當牢記使命,不忘初心,砥礪前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講文明、有夢想、遵紀守法的好青年。
隨著教育行業的蓬勃發展、社會的進步,推行法律進校園勢在必行、刻不容緩,法制教育是當務之急,社會、學校應該鼓勵學生知法、懂法、守法,鼓勵法制教育與道德熏陶并進,為校園提供一個純凈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