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贏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4
許多年前,人們已經意識到政府的服務性,也就是說,政府不是為行政人員建立的,而是來服務于人民的。但是近年來,政府逐步發揮著治理國家的作用。“服務型政府正式化”的提案被正式提出,使“服務型政府”改革達到高潮。為了響應國家的號召,要積極落實服務型政府建設,從這一角度入手,加大研究力度,對立法進行完善,已成為行政法研究的重要問題之一。
服務型政府理念的形成,要形成一個科學的認知,尊重并理解其包容性,以便更好地把握服務型政府的內涵。從法律角度來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在行政法的支持下,服務性政府的法律屬性就在于服務性,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這是政府和執政黨工作的核心。也就是說,服務型政府的建立,應以履行政府法律義務為主的服務管理模式確立服務型政府的核心內容。
總的來說,許多人會認為服務型政府與法治政府是一樣的。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服務型政府與法治型政府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法治政府不一定是服務型政府,但服務型政府之間沒有聯系。法治政府的行為方式,即從政府的角度來看,行政與干預行政是法治政府的主要形式[1]。服務型政府是在政府合理合法的范圍內根據人民的需要滿足人民的需要。整個服務型政府表達了為人民服務的態度,實現了政府與人民意志的融合。
權力需要防止法律來限制,以防止權力膨脹。服務型政府強調政府服務,強調政府部門為主觀上積極的人民服務,并考慮人民的需要。實現這些行為所需的權力、資源和義務可能導致政府權力的擴張。建國以來,綜合型政府包羅萬象。改革后,政府向全能型政府挺進[2]。但是,由于改革過程中的經驗時間過長,國家應該能夠從行政法的角度來研究有效的解決辦法,因為它會導致權利權力、解除權、控制權等權力擴張。
建設服務型政府呼喚以國家行政法為核心,加強社會公共服務向規范性公共決策轉變。目前正在建設的政府強調“政府有健全的政府責任體系,促進公共服務,促進電子政務,加強社會和公共服務”。我國行政法的重心加強了政府的行政職能,但沒有涉及到如何從政府的救濟、政府的公共政策決策能力、社會管理職能、公共服務事業等方面,隨著經濟社會形勢的發展,行政法的發展形勢日漸嚴峻,行政執法滯后,政府公開行政執法的決策與失誤日益顯現。其中,公共服務體系不健全,運行機制不健全,服務能力下降,突發事件難以處理,無法采取搶救和緊急措施等問題較為嚴重,建設服務型政府尋求建立的新行政法體系,新行政法體系的核心規定公共決策行為和程序,加強公共政策決策的科學性、可容許性和實際可操作性,并做出決策[3]。限制權力是為了促進社會公共服務的轉變,加強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的地位和作用,完善政府責任體系,保障公共服務體系的建立,促進社會管理和公共事業。
其次,建設服務型政府要求我國的行政法律制度通過秩序行政法轉變為社會行政法。我國行政法是維護政府權威、強化行政控制權、保護個人合法權益的法律體系,屬于規定行政秩序、經濟建設秩序和社會管理秩序的法律體系。政府管理和處理國家事務、處理社會事務、處理公共事務不容易。建設服務型政府更加注重對社會事務和公共事務的管理,更加積極、妥善處理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提高適應復雜形勢變化的能力。行政法律制度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法律支撐體系和法律保障體系,必須按照行政體制改革的要求,以秩序行政法轉變為社會行政法。建立以維護社會公共利益、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的行政法為基礎的行政法體系,確保政府的公共服務能力,以執行政府的公共政策決策行為和方案,加強政府的責任。政府公共管理,使政府的社會控制為新的行政法提供支持,提高執政能力和社會公平正義的能力。
通過確立服務型政府的規章和法定義務,構建行政程序的法律制度和行政法律制度,抓住服務型政府的法律結構來構建服務型政府。服務型政府旨在規范和發展行政法。服務型政府的實踐對社會文明的發展是有益的,這是人類真正文明的發展階段。因此,通過服務型政府的實踐,試圖促進國家的發展和社會文明的進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