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舒
1.廣西壯族自治區資源縣人民法院,廣西 桂林 541400;2.廣西師范大學法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是十八屆四中全會確定的改革任務,也是2016年司法體制改革的重點之一。在中央的領導下,“兩高”共同牽頭,會同有關部門討論制定了關于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改革試點方案,在2016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對此進行審議通過。2016年的9月全國人大會常委會通過授權“兩高”開展相關工作試點的決定。開展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改革試點,意義重大。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要“深化依法治國實踐”,程序法治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這是新形勢下準確及時懲罰犯罪、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舉措,是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強化人權司法保障的重要體現,是優化司法資源配置、推動刑事案件繁簡分流、提高司法效率的重要探索,是完善刑事訴訟程序,提升刑事司法能力的重要手段。將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寫進新修改的刑事訴訟法,筆者認為,應從刑事司法理念和法律適用兩個層面把握該制度的內涵和實施。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在司法理念上體現出寬嚴相濟、協商性司法、恢復性司法、程序分流等司法理念,強調的是社會關系的修復和被害人合法權益的保護,倡導刑事訴訟的效率價值和協商性司法、恢復性司法的司法意識、司法理念的有效結合。
認罪,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指被告人承認自己所犯下的罪行,如認真認罪悔過。西周時期《尚書·康誥》中記載“乃有大罪,非終,乃惟青災,適爾,既道極厥辜,時乃不可殺。”即盡管犯罪人觸犯了重罪,但如果犯罪人能夠愿意把犯罪事實原原本本交代清楚,也能考慮不判處死刑。《唐律疏議·名例》中記載:“諸犯罪未發而自首者,原其罪”,意思也非常明確,如果犯罪人的所犯下的罪行還沒有被發現,自首的話可以免其罪。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坦白”與“自首”都屬于現行刑法規定的犯罪人認罪表現,只是“自首”是主動認罪供述自己的罪行,而“坦白”是被動認罪供述自己的罪行。因此,我們認為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的“認罪”,應該是指“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
認罰,按照文義解釋,是指自愿接受司法機關的處罰,當然是自愿接受刑事意義上刑事處罰。這里可以分為層次進行理解,一是實體層面上之前的規定和實踐中只提到了“認罪”,并沒有提到“認罰”,對于“認罰”的理解可能存在誤區。比如“認罪”是否必須“認罰”?二是程序法上“認罰”是否以接受司法機關提出的刑期等為前提,是否不能上訴、不能復議或者申訴?截至目前,法律和司法解釋均未對此作出過明確規定,導致實踐中認識不統一、執行尺度不一致。“認罰”應該是自愿接受司法機關的處罰,同時放棄一定的普通訴訟處分權。
從寬,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指在法律上采取的寬大辦法進行處理。可以進行全面理解,首先是于法有據,法院在適用時要在法定刑幅度內,不能是超越一定的限度。公安、檢察機關的建議也是在法定刑幅度提出從輕、減輕、免除處罰處罰的量刑建議。該予以嚴懲,要依法進行打擊,不能對其進行從輕處罰。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對我國刑事司法觀念和現行司法制度有深刻的影響,涉及刑事實體法和程序法的密切結合,又是對二者的重大突破,需要解決各種程序性、實體性難題,考慮并回應訴訟當事人和職權部門的不同需求。因此,完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需要體系化的理論支持和制度設計。
人民法院在開庭審理認罪認罰案件時,要把握認罪認罰案件審理與其他案件審理的區別,無論對何種程序進行適用,都應當對認罪認罰的自愿性和認罪認罰具結書內容的真實性、合法性進行實質性的審查。在普通程序或者簡易程序審理認罪認罰案件適用過程中,在法定審理規程基礎上,審理法官要注意加強認對罪認罰自愿性審查。在程序使用上,認罪認罰是速裁程序適用的前提,其他的刑事案件不能進行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在適用上體現出對案件的繁簡分流作用,為節約訴訟資源、提升辦案效率,可以在不影響案件事實認定的前提下,適當將證據形式的要求放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