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鉞敏
甘肅政法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隨著法治概念的深入,法律從統治人民的工具逐漸轉變為保障人民權利,自由等目標的手段,在各國的法治管理過程中也更加注重人民權利的保障,在此基礎上產生了信賴保護原則。
第一,誠信原則。當事人雙方之間的交易或者各種行為都需要誠信的加持和維持,因此各相對人必須誠信對待對方,并且保持善意。
第二,保障基本權利原則,憲法中制定了條款保障公民個人的基本權利,但是如果因為一些相對人并不能預知的原因而撤銷某些行政行為,這就會當然的損害公民的個人利益。
第三,法安定性原則,公民之間的權利義務是由法律規定的,那法律有義務保持自身的穩定性,約束自身的行政行為和權利,以此來增加相對人的信賴,保護相對人的利益,不能隨意撤銷行政行為。
第四,依法治國原則。依法治國是我們的法治目標,保障人民基本權利是憲法規定的基本原則,因此依法治國也是信賴保護原則的基礎依據。
我國在《憲法》中規定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律的規定對于土地被征收或者征用的公民進行一定的補償。也在憲法條文中增加了尊重和保障人權的規定,根據憲法條文的一些規定,行政機關在處理那些涉及財產利益的關系時,對于相對人進行補償是因為他們的信賴利益受到了損害,例如征收征用土地行為。行政訴訟司法解釋中也規定行為人的行為已經被行政許可法保護的時候不能隨意改變,除非事實發生重大的變化,為了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才可以改變并進行補償。
第一,法律規定不足。如國家賠償法,行政復議法等等。行政信賴保護原則雖有被引用,但是次數少且應用不徹底。因為這一原則引用與規定較少導致很多案件的審判結果不準確,還存在許多立法空白,如行政指導,行政合同方面,因為撤銷行政指導而給行為人造成的利益損害應當予以補償,這種基于行政指導建立的信賴應該保護。行政合同雖具有合同性質,依雙方契約自由存在,但行政機關仍處于行政優勢地位,對于因行政合同相對人建立的這種信賴,并且基于信賴做出了一定的行為,這種信賴應當保護,如果撤銷或改變行政合同的內容給相對人造成了利益損害的,需要保護這種信賴對其進行合理的補償。
第二,公共利益的界定問題。公共利益一直是個模糊的概念,判斷標準也很主觀,界定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二者區別,是適用信賴保護原則中很重要的一點,只有明確了二者之間的聯系才可以更好地適用行政信賴。
第三,信賴保護原則適用范圍狹窄。目前我國只有行政許可法明確規定了行政信賴原則,并且還是只適用于行政許可這樣的賦予行為人財產利益的行政行為當中,對于其他的行政行為并沒有明確的法律條文進行規定和說明。
第四,沒有補償機制。行政許可法中明確規定,當撤銷更改或者廢止行政行為給相對人的信賴造成損失的應當給予合理的補償,但是卻沒有完整的法律制度規定有什么機構以什么方式進行補償。這不利于信賴保護原則在我國的發展,也不利于我們的法治進程。
第一,明確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的界限。信賴保護原則是在為了公共利益不得已的情況下撤銷廢止修改行政行為,但是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界定又是一個主觀的具有價值判斷的行為,比較容易模糊,因此就必須要界定私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的概念與界限。
第二,明確行政補償的標準問題。當撤銷更改廢止等行為對行政相對人的利益造成損害時就必須基于行政相對人的信賴對其進行補償,就必須進一步明確補償的標準,否則本來制定信賴保護原則是為了限制行政機關的權力,如果不明確賠償界限無疑又是增加了行政機關的權力。
第三,填補行政撤銷程序。我國的信賴保護原則不注重程序,只是規定當相對人的信賴利益受到損害時應當給予補償,但是對于補償的程序卻并沒有規定,導致相對人最終的權益受到了侵害。不同的法律對于補償的標準和范圍都有不一樣的規定,實踐中很難統一起來。具體的程序完善的方法之一就是將能夠撤銷的具有一些財產利益的行政行為進行明確的規定。其二就是對于程序法定,比如在撤銷之前設立聽證,在各個組織法中明確規定撤銷的機關,撤銷的時間,撤銷的后果。
第四,建立救濟補償。信賴保護的立法方面我國存在許多瑕疵,因此我們可以為了現階段的信賴保護機制更好的運行,建立補償救濟機制,來專門處理那些因為信賴問題而遭到利益損害的問題,將申請補償的制度條款程序等都規定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