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晨亮
河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馬克思主義認為,堅持黨內監督與群眾監督相統一是實現公共權力職能回歸的必然選擇。同時,也是我們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用實踐驗證了的用以防止權力異化,預防和懲治腐敗的正確路徑。十九大以來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以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理論為指導,充分汲取我們黨長期以來管黨治黨的經驗、教訓,堅持“不刮風、不搞運動”,將“黨內監督和群眾監督相統一”作為新時代推進全面從嚴治黨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在確保權力正常行使,加強黨的先進性純潔性建設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從理論、歷史、實踐三個維度深入探究“黨內監督和群眾監督相統一”的題中之義,對新時代一以貫之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指導意義。
恩格斯認為:原始氏族時期的權力機關是氏族議事會,人們行使公共權力的途徑是人民大會,議事會由各氏族的酋長組成,“人民賦予原始的酋長會議的整個權力”①,并且氏族成員有“選舉和罷免酋長的權利”②。恩格斯的描述闡明了權力與生俱來的三個特性:人民性、公共性以及民主性。人民所創與人民所賦凸顯了權力的人民性,單一的社會管理職能彰顯了權力的公共性,人民集體參與決策又顯示其具有一定的民主性。權力的這些特性集中反映了其為社會公共利益服務的本質特性。
對國家權力進行監督、制約是有效防止權力異化現象的必然選擇。隨著社會的發展,國家的統治階級出于滿足自身利益的訴求,使國家權力日益集權化,甚至出現了權力的私用、濫用、尋租、錯位和越位等權力異化現象,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國家過度集權的同時,開始為促進國家權力回歸進行積極探索。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認為權力腐敗是私有制的伴生物;另一方面覺得必須通過監督等多種途徑對國家權力進行管理,才能促使國家權力實現職能回歸,真正成為為社會公眾服務的工具。很顯然,就社會生產力發展狀況而言,前者在短期內是無法實現的,因此,對國家權力加強監管,就成為當前防止權力腐敗,推進國家權力回歸的唯一路徑。
巴黎公社在權力監管方面的經驗為馬克思、恩格斯謀求現實社會中防止權力腐敗,實現國家權力回歸的有效實施提供了新思路。巴黎公社成立伊始推行的普選制,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是真正民主的體現,“每一個代表都可以隨時罷免”。③如此一來,打破了以往舊的國家機器里國家和國家機關是社會主人的局面,國家權力終于從階級統治的機器回歸其服務于社會公共利益的本質職能。巴黎公社的這些舉措有效實現了“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的初衷,開辟了權力回歸的新思路,使馬克思、恩格斯更加堅信,由人民監督國家權力是有效預防權力腐敗的重要保障。
馬克思、恩格斯在領導無產階級政黨建設的過程中,一方面肯定了群眾監督在防止權力腐敗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時還致力于從權力載體的內部進行監管。主張通過開展批評和絕對自由地交換意見,促進黨內成員的思想交流;倡導新聞出版自由,發動社會輿論監督等,以此推進無產階級黨的監督體制、機制的完善。
總之,發動人民之力監督國家權力的運行是防止國家權力異化的重要方法,也是國家權力作為公共權力的本質使然,同時從權力載體內部強化監管是“內因決定作用”的必然結果。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在加強無產階級政權監督方面所作出的理論貢獻和實踐經驗,為以后的無產階級政黨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方向指引。
習近平指出,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就是堅持黨內監督和群眾監督,更是保證黨的純潔性、先進性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梳理、總結我們黨在歷史上加強黨內監督和群眾監督的經驗教訓,對于我們今天推進全面從嚴管黨治黨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加強黨內監督是我們黨加強自身建設的一貫要求。首先,我黨的黨內監督的組織原則和基礎就是民主集中制。并且其作為黨的領導制度一直沿襲至今。其次,注重強化專門的監督機構的建設。我黨把預防、防止黨員、干部腐化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大事來抓。1955年,黨中央通過選舉產生了中央監察委員會。十二大上黨中央決定,中國共產黨的紀律檢查機關實行“雙重領導”體制,這種體制有利于各級黨委根據實際情況,研究、指導、關心紀律檢查機關的工作,是黨的紀律檢查機構領導體制的一個發展。
在此后雖然“文化大革命”的失誤,讓權力監督一度失控,代價慘重,但從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群眾監督又重新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和大力加強,并逐漸從過去搞運動的方式轉到常態化、法制化發展軌道。再者,中國共產黨還十分重視維系共產黨同黨外人士的民主合作與互相監督關系。新中國成立以后,“長期共存、互相監督”就是這一原則的集中表達。1982年,黨的十二大再次將其凝練為“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此外,我們黨還重視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對于揭露黨在工作中的缺點、錯誤,反映群眾需求,密切黨群關系大有益處。
為確保黨內監督和群眾監督活動的順利開展,保持黨的純潔性、先進性和團結、統一。我們黨還創立了集體領導下的黨委制,黨內報告制度和黨內審計監督制度等。另外,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實踐過程中,“疾風驟雨”,“運動式”監管是我們黨進行管黨治黨的一大特色。雖然這種形式在動員效應和規模效應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但其違背了法治精神,容易造成監管的隨意性與形式主義,十年文革的慘痛教訓已經為后繼黨的領導者在治國理政策略的選擇上敲響了警鐘。
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無產階級政黨監督理論的指導下,充分汲取國內外無產階級政黨建設的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不刮風、不搞運動”,從思想、制度、方法等多個層面著手,致力于做好監督體系的頂層設計。
習近平指出:長期以來在不少地方和部門,黨內監督被高高舉起、輕輕放下,成了一句口號?!雹懿糠贮h員、干部覺得是跟自己“過不去”、“挑刺兒”、“沒面子”、有損官威。而在群眾中間則存在著主動監督意識不強,監督積極性不夠,不愿監督、不敢監督、不會監督、監督無門、監督無用等突出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直接導致黨內監督和群眾監督長期處于監督乏力,口號式監督的狀態。究其原因除了傳統官本位思想遺毒以及利己主義的影響外,最根本的原因是長期以來部分黨員、領導干部權力觀的扭曲和群眾權力主體地位的模糊造成的監督缺位。因此,重塑正確的權力觀,是解決權力監督缺位問題的首要任務。對此,習近平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權力觀,提出并要求全黨牢記“權為民所賦”的理念。同時,也讓廣大人民群眾時刻以權力主體的姿態履行監督職責。
長期以來,在黨的監督方面存在著“監督主體、監督責任,分散、不明晰”⑤的問題,這也是影響黨內監督和群眾監督不能充分發揮監督合力的關鍵因素。針對這一問題,在習近平的帶領下,我們黨的《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進行了梳理和明確劃分。
建立完備的監督制度體系,增強監督制度的操作性和實效性。十九大以來,黨中央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個較為完備的監督制度體系。
一是發揮巡視利劍作用。習近平認為,巡視是黨內監督與群眾監督結合的重要方式。巡視打破了黨內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監督以及群眾監督各自為戰的局限性,將三者有機結合起來,同時也要求客觀、公正。二是運用高科技、創新新機制等一系列途徑,加強黨內監督和群眾監督的有機統一。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為例,目前,“一網一端一微”的運營模式覆蓋傳統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和社交媒體平臺,形成“三位一體”立體傳播格局。這樣的監督新途徑讓黨和人民群眾的監督越來越方便快捷,讓黨內的不正之風和腐敗現象無處躲藏,充分聚集和提升了網絡監督的正能量。
[ 注 釋 ]
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2:514.
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9.
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55-57.
④《習近平關于全面從嚴治黨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2:214-215.
⑤《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文章選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4: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