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瑩
中共衡陽縣委黨校,湖南 衡陽 421200
如何徹底解決“三農”問題,對黨和國家是一個重要的考驗。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時刻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發展的重點任務。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戰略性的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從新的高度、深度、廣度對農村發展和建設做出了新的工作部署和任務要求,表現出黨的高超智慧和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鄉村建設一直是黨和國家工作的核心內容,建設鄉村意義重大,把鄉村建設好更是一項艱巨而繁重的任務。下面將對鄉村建設的重要意義以及針對鄉村建設我國重要的實踐路徑做了研究。
建設和發展鄉村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的必然要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根本標志,鄉村建設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體現。一農業不夠發達,需要不斷完善和進步。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業普遍存在生產技術落后、農業設施跟不上、農業資源配置效率低等問題,全面推動農村經濟發展迫切需要將鄉村農業面向現代化、科技化。二農民不夠富裕,需要不斷提高生活水平。堅持馬克思主義最核心、最本質的問題就是要實現勞動者的解放,要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1]。歷史遺留下的農民身份低微、經濟貧困、創新不足等問題無不制約了鄉村經濟的發展和進步,嚴重影響了農民的生活水平。共同富裕的美好生活追求要求我們必須對鄉村進行大力建設。三農村環境不夠美好,需要加強生態環境建設。任何違背社會和自然發展規律的行為都將會自取滅亡,馬克思主義發展思想要求鄉村發展應注重生態發展和鄉村建設和諧統一。
建設和發展鄉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求“小康道路上一個都不能少”。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這句話充分體現了鄉村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一方面,我國的小康是全民小康,不是個別人、部分人的小康,落后的鄉村、貧困的鄉民都需要在黨的帶領下逐漸擺脫困境,走向小康。另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第一個百年目標”的重要內容,歷史的責任和使命要求我國必須大力發展、而且迫切需要全面推動鄉村建設。無論是從物質基礎還是精神生活,都要全面的、深度的建設鄉村,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創新農業技術、不斷提高農民收入、提升農民生活質量。
“新農村建設”是鄉村建設的“啟蒙政策”。“新農村建設”政策是針對農村發展布局和規劃的重要戰略性政策,提出了經濟是基礎的重要論斷,明確了大力發展農村生產力的重要目標,給我國農村的發展和建設指明了前進的方向。2003年10月,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五個統籌”明確強調了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性。但是,初期的新農村建設還是不健全、不成熟、不系統的發展政策,發展的過程中強調了生產的重要性,忽略了生態保護的重要性[2],使得鄉村建設呈現一種病態的發展。
“美麗鄉村”政策豐富了鄉村建設的內容。2005年10月,十六屆五中全會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出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具體要求,豐富了新農村建設的內涵,對“新農村建設”政策上存在的不足進行了補充和完善。美麗鄉村政策更加強調農村的生態發展、健康發展、可持續發展;更加注重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重視保護性的發展方式;更加重視將生產資料的充分的高效的配置,尊崇內在和外在共生式的協調統一。2017年2月5日,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深入開展美麗宜居鄉村建設”,又進一步完善了美麗鄉村建設的內容。在美麗鄉村建設政策的引導下,全國各地推起了農村改革熱潮、發展熱潮。2018年4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對浙江省15年間的鄉村建設事業取得的優異成績提出表揚,強調建設美麗宜居鄉村要注重“因地制宜、精準施策,不搞‘政績工程’、‘形象工程’”的方法策略。
“鄉村振興”戰略是推動鄉村蓬勃發展的重要法寶。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審視鄉村建設過程中仍然存在的問題和短板,全面聚焦“三農”問題,多方位、多層次地為鄉村建設提出更與時俱進的新要求;深層面、廣領域的為鄉村建設的內容和體系提出更先進的發展目標。綜合“五位一體”,充分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因時因地、戰略性的構建農村建設新體系,科學性、合理性的布局農村建設新局面,繪制了一張美麗鄉村、美麗中國的藍圖。
鄉村建設是我國全面推進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任務,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必須要不斷推進鄉村建設,加快鄉村建設的進程,盡快、盡早克服“三農”問題,不斷深化農村、農民、農業改革,不斷提高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創新能力,最終實現城鄉同發展、齊進步、共富裕的美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