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 虎
中共張家界市委黨校政治教研部,湖南 張家界 427000
“新型國際關系”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新時代國際政治思想的核心理念,對開創新時代中國特色外交新局面,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意義。
習近平新時代國際政治關系思想是立足新時代國際政治形式和中國自身發展需要提出的創新性思想,是在繼承前人思想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國際政治關系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早期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國際政治關系的思想,都帶有明顯的階級斗爭和意識形態對抗意味。馬克思恩格斯的國際政治關系思想,鮮明地認為,應當把處理民族內部關系所形成的思想、準則推而廣之,應用到更大的國家間關系中,強調道德、正義和平等原則,“努力做到使私人關系間應該遵循的那種簡單的道德和正義原則,成為各民族之間的關系中的至高無上的準則。”列寧根據本國社會主義政權的建立和國際斗爭形勢的需要,提出“兩種不同制度的國家之間的關系,不僅限于爭論和沖突,他們持久的和平共處,將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合乎規矩的。”對資本主義國家進行武裝斗爭和與其和平合作相結合的雙線并進思想。
新中國成立以后,毛澤東同志充分吸收馬克思、列寧等國際政治關系思想,結合中國實際和國際政治形式,提出國家之間應當和平相處,平等相待,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中國在20世紀中葉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以此作為處理國際政治關系的基本準則。20世紀中期以后,鄧小平同志基于對“和平、發展”發展潮流的準確判斷及國家改革開放,提高綜合國力和中國國際地位的需要,首次提出構建新興國家關系的主張,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求同存異,平等對話,解決國際爭端不訴諸武力。
進入新時代,中國迎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同時,國際政治形勢也出現了新的變化。針對國內外形勢的變化,習近平同志適時提出了新的國際政治關系主張,進一步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國際政治關系思想。
當今時代,“和平與安全”依然是時代主題,冷戰結束后大國間的對抗沖突風險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但西方某些國家的冷戰思維依然存在,地區沖突和局部戰爭時有發生,亞洲地區所面臨的政治壓力和戰爭風險不容忽略。既是出于中國自身發展,努力營造周邊安全環境的需要,也是出于大國責任,努力維護地區和平與安全的需要,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中央新一代領導集體,積極倡導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亞洲新安全觀,致力于構建和平安全的地區環境,提倡亞洲各國走創新發展、共同發展新道路。
盡管當今世界國家間競爭激烈,但隨著全球化大向前推進,世界各國在經貿、科技、政治、軍事等領域的合作也日益緊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搞“零和競爭”只能是兩敗俱傷,不會有贏家。大國作為世界秩序的建立和維護者,作為推動世界發展的重要引擎,更應該加強合作,實現共同發展,共贏發展。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中國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擴大同各國的利益交匯點,推進大國協調和合作,構建總體穩定、均衡發展的大國關系框架”,不但中美之間應努力避開“修昔底德陷阱”,世界各國都應該本著不沖突、不對抗、互相尊重、相互合作的原則,攜手發展。
黨的十八大前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被首次提出,習近平同志當選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后,更是力推“人類命運共同體”成為中國國際政治關系思想的時代最強音。進一步把新興國際關系思想上升到了全人類的高度。強調在當今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關系格局中,人與人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國與國之間休息相關的命運,強調把世界的發展,人類的命運,緊緊握在每個人手中,世界的和平穩定和發展,我在世界各國人民的手中。人類命運的光明前景,需要世界各國人民攜手共建。
習近平新時代國際政治關系思想,充分吸收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智慧,借鑒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國際政治關系的正確主張,也體現了新時代的中國智慧。合則兩利,斗則俱傷,習近平新時代政治關系思想必將為和平穩定世界格局的形成作出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