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光磊
設計同文化、社會、科學、藝術等詞匯一樣抽象。我們無法像對待椅子、高低等物詞或屬性詞那般去定義、解釋。不同人對于設計都有著自己的理解,哪怕他并不是從事相關的行業。任何試圖做出最“官方”、最“權威”定義的行為,不過是對話語權的爭奪而已。
在漢語詞匯中,設計并不是原生詞語,其常被分為“設”與“計”來表意?!霸O”有陳列、安排、開設的意思;“計”有計劃、謀略的含義。與之相近的更多是經營、意匠之類與書畫、建筑相關的詞匯,如唐杜甫在《丹青引》中寫到“意匠慘淡經營中”,謝赫書畫“六法”中有“經營位置”。“經營”指書畫創作開始階段的構想和推敲;“意匠”則是指設計與建造活動的展開。這種文化上的差異使早期國人去理解、翻譯英語單詞design時,在不同時期出現了意匠、圖案、工藝美術、美術設計、設計等不同譯法。但更大的差異出現于對設計的定位、理解上,特別是當設計與藝術結合在一起的時候。
對設計做出權威且令大多數人信服的定義是困難的,我們不如把精力放在理解設計的本質與初衷上來更有意義。至少這樣,可以讓更多年輕設計師或是想進入設計領域的人明白何為設計,何為優秀的設計作品。只有先明確認識、端正態度,才能更好地指導行為,才能確立正確的職業定位。
何為設計的本質,如何定位現代設計?是藝術為先,還是服務為先?說的更直接點就是設計的目的是什么?是為了心中的藝術追求還是實際的“需要”?關于這一問題中國香港著名設計師靳埭強先生曾給出自己的理解:“設計是滿足人需求的工作;設計是有目的的創作;設計是為他人而做的;設計是一種合作,需要和不同專長的人一起解決問題;設計不是設計師個人自由發揮的藝術創作;設計不是即興的,是有計劃的?!边@段話指出設計的本質是以解決實際需求為目的,是為“他人”而做,而非藝術家那般放飛自我。它不是設計者的需要,而是被設計者、委托者的需要,是一種精確的、有計劃的行為。
設計的目的即設計的本質,就是服務——為生活服務,為工作服務,為社會服務,為他人服務,是通過計劃、組織、建立一個可行性方案,為達到特定目標而進行的一系列創造活動。歸根到底,現代設計就是一種有計劃的物質或精神文明的創造過程。
但是從事設計行業的人員,對設計本質的理解并不是十分準確。其往往也存在一種“藝術為先”的思想,特別是高校學生更是如此。高等院校包括職業類院校在設計類招生時,生源絕大多數經由藝考進入。很多學生在上大學之前接觸的藝術是偏向純美術方向的,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產生藝術風格與自我表現的意識。這是非常正常的現象。但對于想成為合格設計師的學生來說,這種意識往往會起到反向的作用。比如在當前室內設計專業學生的設計作品中,依然存在大量空中樓閣式的設計,追求風格,追求美,追求前沿性,而往往忽略設計對象的實際需要,沒有考慮預算、工期、人物特性、技術要求等。專業性質決定設計是一門建立在生活實踐基礎上,應用性很強的藝術學科。加上融入了商業的營銷模式,更像是一種經濟行為,而絕非僅僅如純藝術般是一種審美。許多剛開始學習室內設計的學生或準備從事室內設計行業的設計師,往往幻想著自己在繪圖桌、電腦上揮灑著自己的藝術激情。其實這都沒有真正理解設計師與藝術家的區別。藝術家表達自我,理解美的本質和意義,在某種層面上,他們對于藝術、對于美是自私的,可以僅僅遵循自己內心的感受。而室內設計師則首先需要滿足人(客戶)的需求,包括實用性和審美上的。其有著眾多制約因素,如時間、預算、風格、人物特性、職業、工作環境要求等等。這些制約因素讓設計師必須從云端落到地面,努力尋找一個平衡點,在“條條框框”中去表達自我的設計意識。當然,我們不能說設計師不能擁有自己的想法或自己個性化的藝術創作。但設計絕非僅僅是設計師個人的自由發揮,優先目的也不是設計師獲得自己內心的滿足,而是他人的肯定。如果能找到二者的平衡點或交集,那這個設計師無疑就是成功的。
雅格斯在《設計·科學·方法》中說設計是“一種專業活動,反映了委托人和用戶所期望的東西,決定了某種有限而稱心的狀態變化”。設計師需要不忘初心,即為委托人創造更好的生活或工作環境,而不是用他們的金錢與信任去肆意揮灑自己的藝術理念。
明確了設計的本質與初衷是滿足人的需求,我們進一步去理解服務意識就簡單多了。當人的需求與實際的差異產生了矛盾,人們需要運用設計去解決問題,緩解矛盾。矛盾是不同狀態之間的差異性的體現,是進行設計活動的原動力。它貫穿于整個設計過程之中,指導設計的方向。設計的過程就是解決矛盾的過程,優秀的設計就是提供一個解決矛盾的有效途徑。設計師就是執行這一任務的實施者。因此,設計師必須了解矛盾的雙方,了解解決矛盾的關鍵點,以及具備解決矛盾的能力。
室內設計師需要在設計、施工中不斷發現矛盾,解決問題。如漂亮的實木拼花地板可以解決美觀性的問題,但高昂的價格同時也會產生預算與實際支出的矛盾。價格低廉耐用的復合地板雖沒有預算的困擾,卻會帶來環保性與舒適度的矛盾。如何選擇?是美觀還是預算?是設計師的想法還是客戶的實際需求?這就是設計師在實際工作中必須面對的矛盾。設計師需要有解決矛盾的能力,需要解決矛盾的執行標準。服務意識就是解決矛盾的關鍵鑰匙及執行標準。設計師必須“服務為先,以人為本”。這里的“人”是委托方,是真實需要的訴求者,是我們的服務對象。設計師是實施者,是把委托者的意愿變成現實的人。沒有標準,設計就會肆意發揮。雖充滿個性,卻失去了設計的意義。
優秀設計師必須以客戶要求為標準,運用創造性思維和實踐工作能力,完成超越預期的產品。有人喜歡滿墻的華麗裝飾,有人喜歡墻角的一個插座,這就是委托者的需要,是個體特殊性決定的。這就是設計師必須考慮的矛盾因素之一。設計師可以展現自己的設計技巧、風格等,但不能把自己的藝術追求強加于委托者之上。在室內設計中,服務意識就是基于受眾人群實際需要,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客觀條件約束下最大化滿足客戶人群的訴求。在經濟因素與藝術追求的矛盾中找到平衡點,在滿足他人(業主)需要的情況下,利用自身職業素養結合創意與藝術,創造出既有實用性又有藝術性的空間作品。
做設計如做裁縫一般,都需要“度身定做”。裁縫利用自己的專業技能,為他人量身定做衣物。要顧客穿起來舒適,看起來美觀,又合顧客的心意。設計作品同樣要接受客戶在使用過程中的檢驗。好與不好,是由顧客決定的,而不是設計師一廂情愿的想法,這也是對服務意識的檢驗。客戶所見、所用、所感都是對設計的考量。優秀的設計可以讓客戶覺得更加舒適、快捷、方便,更加美觀,充滿儀式感。那些有悖于客戶生活習慣或工作特性的設計,對于客戶來說將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這樣的設計作品怎能得到客戶的認可?也必然解決不了矛盾。
學習設計,特別是學習室內設計的同學必須明確何為優秀的設計師,何為優秀的設計作品。設計是系統而全面的,任何一種設計都不是獨立存在的,需要各類知識學科的相互融合。當室內設計師為消費者或委托人去創作一件作品,除了要滿足美觀性之外,還必須滿足質量、工程學及客戶個性化的需求。這對學習現代室內設計的在校大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不僅需要專業知識的深度,還需廣度,更需要改變對設計的認識。特別是對于高職高專院校學生,室內設計是一門實用性學科,學科及院校性質都決定了專業必須走服務社會,服務地方經濟的路線。必須樹立服務意識,深入生產、設計第一線,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自身職業定位。明確認識,了解設計的目的與矛盾,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與能力。只有如此,才有可能成為一位優秀的設計人才。
設計與藝術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設計中蘊涵審美意趣,也是自我意識的體現。但設計的目的與初衷是提供滿足人們各種需要的產品,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矛盾與問題,這是一切設計的基石,也是設計的特殊性。室內設計作為現代設計重要的組成部分,其源于生活,并通過設計回歸生活。從根本上講,室內設計更多是一種經濟行為,是服務為先的活動。成為優秀的室內設計師必須有明確的職業定位、服務意識及優秀的業務素質。設計必須客觀面對各種條件制約,如成本、技術、市場等與此相關的所有因素。堅持設計的目標與初衷,了解客戶的方方面面,堅決樹立服務意識與工匠精神,提高個人素質,擁有解決矛盾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創作出符合時代與客戶要求的作品。至于那些空中樓閣式的設計作品,即使出現也必將會被客戶與社會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