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欣蔓
(中國音樂學院,北京 100101)
聲樂作為一門音響科學,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完善的體系,逐漸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學科。聲樂演唱的效果與歌唱心理與歌唱生理有著直接的關聯,聲樂演唱者要想進一步提高自身的演唱水平,就要利用合理的方式,對自身的心理及生理狀態進行調整,通過將兩者的結合與協調,使自身的歌唱藝術得到較大的進步。
首先,歌唱生理作為生理運動產生的結果,主要是指一種心理運動,演唱者在實際的歌唱過程中,需要受到大腦的控制,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中相關的器官能夠互相協調,進而發出聲音的生理過程。而唱歌心理作為演唱者的一種特殊內心活動,主要泛指演唱者在演唱的過程中需要依靠一種心理狀態,包括:記憶、感受、思想等等,是由演唱者的大腦對高級的神經系統進行控制來實現的。另外,聲樂演唱作為人類宣泄情感的重要方式,聲樂演唱的效果好壞與歌唱生理與歌唱心理有著直接的關系,要想為觀眾呈現積極動聽的歌聲,就務必要對于演唱者的歌唱心理及生理進行把控,進而達到相對平衡的狀態。
歌唱心理與歌唱生理具有一定的辯證關系,將兩者進行有效的結合,不僅能夠形成一種統一協調的狀態,還能夠有效的提高演唱質量。演唱者在實際的聲樂演唱過程中,心理因素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而歌唱心理作為支配歌唱生理的功能性活動,對發聲進行管控。因此,要保證演唱者在實際的演唱過程中,能夠達成歌唱心理及生理的協調統一[1]。
在聲樂演唱的過程中,不僅要掌握相應的聲樂技巧,還要對歌唱生理產生的器官功能的使用及運轉,進一步確定良好的歌唱生理狀態,由于歌唱者的脈搏與情感起伏存在直接的關聯,通常情況下來講,進一步完整歌唱者的歌唱心理,為聲音的訓練創造必要的可能,進而有效的激發歌唱生理技能,讓歌唱者的心理融入到生理中,形成良好的狀態。各個音符之間通過重疊或高低起伏,會產生不同的情緒體驗及音樂節奏。因為,歌唱者在聲樂表演時,橫膈肌的運動明顯加快,使演唱者的呼吸頻率加快,而依靠吸氣、吐氣的變化才能夠將聲樂的曲調及節奏的變化展現出來。
因此,為保證聲樂演唱的效果,演唱者就要對意識進行調節,利用合理的訓練方式,使呼吸的頻率成為歌唱的呼吸,進而發出優美的歌聲及感人的情節。與此同時,隨著聲樂技巧的不斷嫻熟,演唱者的呼吸狀態逐漸穩定,并形成一個固定的模式傳達給大腦。在實際的歌唱過程中,大腦針對歌唱的生理記憶進行有效的調節,進而對演唱的方式進行控制。另外,演唱者在發聲的過程中,進一步尋找“高位置、深呼吸”的演唱感覺,但同時容易導致其他問題的出現,若將呼吸作為調節的重點,容易忘記發生的位置;若將發生的位置作為重點,就容易忘記調整呼吸。這時就需要歌唱者對于自身的歌唱心理進行合理的調節,通過將歌唱生理與歌唱心理進行結合,進一步提高歌唱質量[2]。
在聲樂演唱中,要想進一步樹立良好的歌唱生理心理狀態,就要達成一種“心理復合體”,歌唱心理要對歌唱生理進行靈活的調節,使演唱者與歌唱有關的器官能夠統一協調的運轉,讓歌唱心理參與到生理發聲中。首先,要想保證歌唱者的精神處于絕對放松的狀態下,就要使全身的肌肉放松,進而達到“整體不等于部分相加”的性質,使歌唱心理與歌唱生理進行有效的結合,歌唱者在聲樂演唱的過程中給予自身一定的心理暗示,對于生理狀態的節奏及韻律進行調節。其次,聲樂演唱的具體表現效果與演唱者的激情有著直接的關系,演唱者與發聲相關的器官會直接影響到各個器官的協調,歌唱生理正常發揮,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演唱者在演出過程的正常發揮。
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中,為進一步喚起積極的歌唱心理,因為心理因素會直接的對生理活動造成一定的影響,在聲樂演唱中要保證積極的歌唱情緒,因此在實際的學習或演唱過程中,要給予歌唱者更多的鼓勵,提供相應的正面幫助。對于演唱者的情緒來說,若自身的情緒有所移動,就會對整個聲樂表演的效果造成一定的影響,導致高級的神經系統出現紊亂的現象。因此,要想完成一臺出色的聲樂表演,就要針對演唱者復雜的心理及生理過程進行分析,保證在實際的歌唱過程中,促進良好的心理狀態與生理狀態的結合,對于演唱者的生理發生器官進行控制協調,進而保證發生的穩定性。也就是說,聲樂演唱是需要心理與生理進行積極配合的過程,通過將歌唱生理與歌唱心理的有效結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演唱者的歌唱水平,進而為觀眾呈現精彩的聲樂表演[3]。
綜上所述,聲樂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學科,具有一定的理論及實踐意義。本文針對如何在聲樂演唱中將歌唱生理與歌唱心理的結合進行分析,在聲樂的教學及學習過程中,不僅要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還要靈活運用并掌握生理機能及心理調控的有效方式,進而將心理調控的實際效用發揮到最大化,進而為聲樂的長遠發展奠定穩固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