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雯珊
武漢工程大學,湖北 武漢 430205
美國較早的對消費者權益保護方面進行了立法,也是較早意識到要用法律的手段來保護消費者權益的國家。盡管迄今為止,還未出臺一部基本法對消費者權益專門予以保護,但是聯邦與各州都有很多的關于保護消費者權益內容的單項法律對這一空白進行了填補。立法數量非常多,涉及的范圍之廣泛,囊括的領域包括了消費的各個方面,如食品、藥品、產品表示、使人誤導的市場銷售技巧欺騙廣告等。
日本也較早意識到應當通過立法來對消費者權益保護,日本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立法體系十分系統與全面。早在1968年5月30日,日本就頒布了明確的規定了國家、地方、公共團體和企業必須履行的職責,而且對消費者應盡的義務進行了清晰的界定,同時在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有關措施及保護消費者的會議制度層面做出了詳細的規定的法律——《保護消費者權益基本法》,該法以保護消費者基本法為中心;此外,日本以該法為中心還制定了一系列相關的法律,進而形成了結構相對比較完善的法律體系。
英國的立法在保護消費者方面尤其重視,所以其《消費者利益保護法》整體上說不僅制度健全而且十分完備,覆蓋了對消費者保護的方方面面。《消費者利益保護法》于1987年5月1日通過,1988年3月1日開始全面施行的,這部基本法是以歐洲經濟共同體有關產品責任政策與規定為參考制定的,這也使得英國成為了第一個頒布與歐洲經濟共同體有關有缺陷產品政策相一致的法律條文的國家。
為了更好的闡述本文的觀點,我對國外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立法依據和經驗進行了分析和研究,國外已為消費者建立了比較完善的保護機制。這也是能夠保護消費者權益的關鍵所在,完善的消費者保護機制應該包涵法律制度體系、組織體系和監督體系。對上面提及國家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立法經驗進行分析得出以下經驗: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律體系涵蓋:(1)綜合性消費者法,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2)消費者實體法,例如:消費者行政法、消費者合同法、消費者侵權法、消費者民事法、消費者政策法、消費者刑事法等;(3)消費者程序法,包括:行政程序法、消費者爭議調解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
分析發現國際上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組織體系一般有四個層級:(1)政府職能機構。政府機關行政管理的職能應該得到最大化的利用。設立專門的行政機構進行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如美國各級政府中均設立消費者保護機構;英國政府1959年成立了“消費者保護委員會”隸屬于商務部。并且于1974年特別設立了“物價及消費者保護部”;法國政府也成立了“競爭消費局”主要負責消費者問題的處理等。(2)民間組織。為了實現對消費者的有效保護僅僅有消費者協會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設立諸如消費者事務協調處理會和消費者組織聯合會、在社區、學校、醫院、機關、企事業單位等設立的各類型的民間組織來保護消費者的權益。(3)行業組織。各國的行業組織之間通過制定行業通行的規章制度,客觀上也能夠起到保護消費者利益的作用。譬如日本的廣告審查協會、糕點糖果業協會、汽車協會、人壽保險協會、化纖協會、銀行協會等,都為消費者投訴設立了通道,并能夠及時處理糾紛。(4)國際組織。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飛速發展,消費者權益保護已經成為國際話題。各國政府機構以及消費者權益保護組織都在通過各種方式來加強國際監督與合作,積極地尋求有效的方式,為此還成立了國際反冒牌貨聯盟、國際消費者組織聯盟等國際性的組織,以便采取聯合行動來抵制有損消費者權益的經營活動。
首先從立法上,我們的法律應當對相關概念的定義、范圍、外延界定清楚,對新《消法》中的各項條款進行更明確的規定,對現實生活中法律實施所出現的問題進行歸納反思,及時匹配相關法律解決實際情況中出現的問題,而不應當去無視問題的存在,任由這些問題的影響繼續擴大。同時,對于有些法律和條款交叉過多的或者說是相互重疊,譬如第二十三條第三款直接列出了部分耐用商品(機動車、微型計算機、電視機、電冰箱)的瑕疵問題,但是這些更應該在《產品質量法》或者《產品責任法》中規定的內容。在維權的過程中這些瑣碎重疊的條款反而會讓我們覺得棘手,無法很好的解決問題。總而言之我們可以適當的學習外國有益的立法經驗,完善我國新《消法》的法律體系。
通過對其他國家的立法進行分析總結,我們不難發現消費者協會在保護消費者權益中的重要作用。無論是在美國、日本還是英國等國家都有相關消費者機構代表政府負責服務于消費者,幫助消費者解決憑借其能力無法解決的問題。我們也可以加強消協的作用,讓其進行產品檢驗工作,監督新《消法》的實施,代替消費者向政府部門提出關心的意見問題等,賦予消協一定的權力,統籌相關部門的工作,實現對消費者更強有力的保障。
對于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完善一方面我們要明確界定消費者的范圍,對于現已出現的“知假買假”者,我們應當予以保護。只要是售賣不合格的商品或服務的經營者都應該予以懲罰,“因為一個欺詐行為不會因為它被識破而變成正當行為”。其次我們應參考英美法上關于懲罰性賠償的適用條件,只有當行為人具備了客觀上實施了可罰性行為,主觀上又具有故意、重大過失、惡意疏忽等心態時,方可追究其懲罰性賠償,而不是片面強調主觀上的故意欺詐。同時還應該實施舉證責任倒置,消費者只需要舉證自身受到損害的事實與經營者出售商品或服務的行為具有因果關系即可,而經營者如不能舉證其內心的意思表示則推定其具有主觀惡意,需承擔懲罰性賠償。最重要的是我們還要提高懲罰額度,過低的違法成本只會縱容不良的經營者,所以可以建議一是不固定懲罰性賠償的金額,二是賦予法官一定范圍內的自由裁量權,根據不同商家的主觀過錯、危害后果做出合理判斷,這樣一來,能夠達到在打擊經營者違法犯罪的同時又可以不至于打壓其積極性的目的,使賠償額度可以得到更加準確合理的設定,更加體現立法的科學性與實踐性。
對于后悔權制度的完善,筆者有以下幾點考慮:一是應當對后悔期進行進一步的明確,《消法》第二十五條對于后悔期的規定為“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內”。目前網購商品的遞送主要是通過快遞的方式,所以可以進一步明確為“自消費者簽收之日起計算”這樣可以更加明確的計算后悔權的期間。而消費者只要在后悔期內向商家做出了退貨的表示,并采取了退貨的行動即可,并不需要商家在后悔期內收到退貨。另外對于一些特殊的商品因其性質、功能的不同,應該要允許并且鼓勵商家向買家承諾不少于七天的更長的退貨期。二是對于不適用七天無理由退貨的商品法律應予以明示,而不能任由商家自行決定并強加給消費者,否則便失去了這一規定對網購消費者的保護意義。三是對于商品完好與否的判斷標準問題,由于消費者拆開包裝對產品進行試用、檢視往往是非常必要的,但有些貨物的外包裝被拆開后就會嚴重影響二次銷售,例如食品、化妝品等等。所以我建議較為合理的規定是消費者可以拆開商品外包裝進行檢查,前提是不影響商品二次銷售,并且合理保管包裝、說明書、吊牌等于退貨時一并退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