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瑾
(西華師范大學,四川 南充 637002)
羌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目前居住在中國西部地區,有著數千年的歷史。羌族人主要定居在北川縣平武縣。松潘縣,茂縣和李縣等地區。羌族沒有獨立的羌族書寫體系,羌族音樂通過口頭傳授,靠記憶傳承歷史和文化,羌笛就是這樣伴隨著羌族人民生活了數千年,不僅是他們日常生活唯一的娛樂器具,也是羌族人民文明發展歷程的標志,是文化和音樂的結合物。
羌笛是一種古老的吹奏樂器,深受羌族人歡迎,既是羌族人民相互交流,傳達愛情思想的主要工具,也是羌族音樂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據查,兩千年前,中國西北高原的羌族人發明了羌笛,最早的羌族長笛表面有四個孔,經西漢后變為五孔,成為唐代流行音樂;關于羌笛的記載主要出現在明,元,唐,宋等時期的詩歌中,對羌笛的歷史發展作了詳細而清晰的陳述。羌笛對我們對羌族文化,人文和歷史的研究產生了重大影響。羌笛在演奏技巧,音色和音調等方面具有強烈的特點,具有朦朧,縈繞和美妙的旋律,人們仿佛可以欣賞到不朽的羌族靈魂和古老的聲音。
在羌語中,羌笛又稱“士布里”或是“幫”,是傳統的羌族樂器。羌笛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包括笛管和蘆葦哨,骨(早期)或竹被用作管體的材料,制作管體的竹多為高山箭竹。這些高山箭竹主要生長在海拔3500米以上,具有相對薄、不開裂的、長關節、質地堅韌和細纖維等特點。羌笛是由雙管并排用線纏繞連結在一起,終身全長13~19厘米,管口直徑2厘米左右,笛管上端裝有4厘米長的竹制吹嘴。吹嘴正面用刀削平,并在上端約3厘米處,用刀切開一個薄片作為簧片。
在演奏中通常會用雙手握住羌笛,并將哨子放入口中,使用類似于豎笛的指法,并以一種稱為“鼓腮換氣法又稱循環換氣法”的特殊方法進行吹奏。一般來說,演奏時一口氣可以吹3到5分鐘,也可以一口氣演奏一段音樂,這需要演奏者的超高的技能和熟練度。同時,演奏者將上下移動手指以產生滑動音調和喉嚨顫音,并在演奏過程中產生雙彈簧共鳴聲。羌笛,在旋律和聲音質量上都很獨特,具有溫和,明亮和清脆的聲音,可以帶給觀眾迷人,模糊和虛幻的感覺。所以,很多羌族人們將通過演奏羌族長笛來充分表達自己的情感。
繼承傳統羌族樂器強有力的方式是教育,高校特別是地方高校是地區的文化中心,在傳承區域內的地方特色文化有明顯的優勢,比如可以在高校推廣羌笛音樂及其發展歷史,制作工藝,演奏技巧,作品等,讓學生能夠對羌笛有一個全面而具體的認識。例如,四川的一所大學開展了2016年慶祝“羌族新年”系列活動的羌笛相關展覽和音樂會。有條件的大學也可以建立羌笛的傳承和保護基地,邀請羌笛藝人或傳承人教授羌族文化,給年輕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任何一種傳統樂器和藝術的繼承以及它們的獨特性和獨創性,都會受到繼承者文化層面的影響。羌笛應該繼承選擇和目標,這要求繼承人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通過促進羌笛在大學的繼承和發展,可以更容易地實現這一目標。
在大學繼承和發展羌笛的最佳方法之一是設立選修課程。開設選修課,對教學人員的要求很高。需要羌笛傳承人或藝人的配合與指導,無論是理論知識還是樂器演奏,大學都應選擇優秀的專家,組建羌笛教學專家資源庫,定期為現有音樂教師提供培訓,確保他們能夠掌握羌笛文化、制作及基本演奏技巧。
高校羌笛的繼承和發展依賴于羌族民間文化藝術,而羌族民間文化藝術的推廣需要有目的的繼承。提高羌笛認可度的方法主要包括:一是大學師生了解羌族民間文化藝術,特別是深入挖掘與其他民族不同的內容,并加以強調。其次,鼓勵羌族學生在大學里慶祝各種羌族節日,并邀請其他學生參加,以便他們在這些活動中體會到民間文化藝術的魅力。羌族節日給遠離家鄉的羌族學生帶來歡笑,讓他們感受到家的溫暖。此外,來自其他民族的師生充分了解羌族文化傳統,加強各族人民的情感交流。
對羌笛音樂文化的直接傳承是人。但是目前面臨的現狀是,由于沒有一套完整有效的羌笛音樂文化的傳承機制,使得羌笛面臨著失傳的危險。所以,對傳承人的生活乃至精神上的扶持和幫助是非常有必要的。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的保護和扶持,除了國家和政府相繼頒布和實施了一定的保護政策和措施外,高校也應該為羌族文化的傳承出一份力。高校可以申請專項基金,邀請羌笛傳承人走進課堂,以現代教學的方式向學生傳授羌笛的演奏技巧,培養學生的興趣,傳承民間技藝。除此之外,政府還要保證羌笛音樂傳承人在當地足夠高的社會地位,增加羌笛在羌族內部的知名度和忠誠度,進而促進羌笛的持續發展。
羌笛作為羌族幾千年歷史的文化沉淀和藝術結晶,是羌族人民在時代不斷變遷和發展歷程中的智慧結晶,應該加強傳承與保護。羌笛代表羌族豐富的民族風情和文化象征。因此,繼承和發展羌笛需要羌族乃至中華民族的每一個人自覺樹立起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