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 喬
(佳木斯大學音樂學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7)
復三部曲式的第一部分一般是單二部曲式或單三部曲式,這一規模使其便于較完整地發展某一主題。從曲式結構意義上說,復三部曲式與單三部曲式劃分的主要區別就在于第一部分的結構應該大于樂段規模。
常用單一主題的寫法,和聲與調性布局呈示性和聲語匯,內部結構:一定是單二部曲式或單三部曲式,通常具有方整性、規范化特點,不能做過分劇烈的發展。雖有整體呈示性。
古典主義時期,有時為了強調調式的對比,中間部分的調式與兩端的調式需要發生變化。如果主調是大調,三聲中部是小調,則三聲中部也稱為“小調部”;如果主調是小調,三聲中部是大調,則三聲中部也稱為“大調部”。
1.材料:幾乎全新的主題材料,對比性質更加多樣化,通常不用第一部分材料,與前后主題材料之間沒有明顯聯系,沒有相互之間的呼應關系。其特點是比較平穩,常體現出歌唱性,較少采用動機性材料和展開性寫法。通常復三部曲式的兩端較活潑,三聲中部較舒展、沉著,有時音域、力度、速度等因素亦與兩端成對比關系。
2.和聲與調性布局:三聲中部造成的主題對比常用調性的對比來加以強調,因為三聲中部在從屬調上出現是很典型的現象。三聲中部通常緊接在第一部分之后,新調常出現于其開始部分。新調常以調性對置手法引入,與第一部分往往沒有任何連接因素,比如在開始時,調式或調性不經準備的突然轉換等,因此,分析時一般不需要像中介和弦轉調那樣尋找和聲上的聯系。
3.終止式:由于三聲中部具有相對獨立性,所以結束時,常以完全終止收攏于三聲中部的起始調,好像是一個獨立的作品。
4.內部結構:獨立、完整的曲式結構,段落分明,每段可以獨立,界限分明。其次級曲式結構的各個部分都可以重復。三聲中部的內部結構可以與兩端形成對比,但一般都較為方整,分解展開性較少,音樂帶有呈示性,有清楚的樂段及周期性。常以部分反復的方式引入曲式的再現部分。
1.材料:主題用材表現出多樣化的可能性,很少用單一主題,不斷出現新的主題材料,零碎、多樣化,甚至沒有固定的主題,互相間的關系為“對比性一致”,與兩端完全不同(單三部曲式的中部通常為單一主題)。其與兩端的對比程度與三聲中部相似,但音樂材料的選擇自由得多。
2.和聲與調性布局:和聲常表現為轉調過程,展開性是其基本特征。
3.內部結構:細分結構多樣化。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實現:(1)和聲一直處于不穩定狀態,由此產生一系列的離調等展開性寫法。而三聲中部則僅僅在和聲節奏上區別,和聲進行相對穩定。(2)調性變化頻繁,沒有一個主要的調性,常長時間處于離調狀態。調性布局沒有具體規定,由作曲家本人自行設計。但在傳統音樂作品中,插部的調性布局往往都有統一的安排,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這是分析時必須引起重視的。(3)回避主調,即便涉及到主調,都要避免穩定的終止感。通常進入下屬調有力度,進入屬調和同主音調較溫柔。
4.屬準備段:插部進入再現部之前,也需要屬準備段。但因插部自身的不穩定性,所以其形態可能與三聲中部的屬準備段相同,也可能與整個插部緊密結合在一起,形成不可分割的整體。
從19世紀中葉起,三聲中部與插部往往混合在一起,所以19世紀以后有時將中部統稱為“三聲中部”,而古典作品卻是區分明確的。
1.原樣再現:古典主義音樂中應用非常廣泛,常不加任何改變地重復第一部分,至“Fine”讓處結束全曲,或中途直接進入尾聲。
2.簡單再現:通常為變奏再現,比如,僅改變第一部分某種織體寫法,或對旋律作裝飾性的處理,和聲、調性、調式等不改變就是常見的簡單再現方法之一。這些變奏方法與動力化變奏是一致的,其根本的區別在于變奏的程度及對音樂性格的影響,以不從根本上改變音樂主題形象為前提。
3.動力化再現:與單三部曲式動力化再現的表現方法完全一致。但由于復三部曲式的雙主題特征,所以動力化再現又常常將中間部分的主題因素與再現主題結合在一起再現,形成綜合性再現部。
復三部曲式可能出現曲式結構的從屬部分,主要是引子、尾聲和連接。
基本曲式的外部擴展,結構可長可短,引子可能相應擴大,甚至達到樂段規模。再現部結束后的段落,其作用是肯定作品的主要調性,將整個曲式對比的主題材料加以一定程度的概括。在結構復雜、規模較大的復三部曲式中,尾聲可能也相應很龐大,這時可能會形成尾聲主題,甚至形成音樂的又一次高潮,但這不是典型情況。
在復三部曲式中,中間部分和再現部一起重復或變奏重復一次,就達到復三部—五部性結構的復三部曲式:第一部分+三聲中部+再現部+三聲中部+再現部。
復三部—五部性結構中,三聲中部和再現部的反復通常是聯系在一起的,但反復時,可能在主題材料、和聲與調性布局、內部結構、織體等各方面有所變化,反復時第一部分的縮減變奏極為常見。
雙重復三部曲式為五部性結構,既類似于復三部-五部結構,又類似于回旋曲式。與復三部—五部結構的區別在于中間部分變奏時,調式調性發生了變化,形成轉調變奏;或者是中間部分釆用了非常強的動力化變奏,既是三聲中部的變奏,又產生了新的主題感,形成了新的三聲中部。與回旋曲式的區別在于復三部曲式強調各大部分之間的對比,各部分段落分明,相互獨立,結構比較穩定、完整,與三聲中部之間沒有連接部,不同于前后貫穿發展的回旋曲式。
可見,復三部曲式寫作技巧具有典型的特征:三個基本部分具有獨立性;外在對比明顯,中部較劇烈改變,動力感較強;常有外部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