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滕李娜
檔案編研是檔案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能否通過館存史料的充分利用來實現檔案的社會價值,不僅是衡量檔案館檔案編研開發工作是否成功的標準之一,也是檢驗檔案利用價值發揮與否的標準之一。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精神需求日漸增長,對檔案編研材料的需求也越來越大,但編研工作傳統手段的落伍以及編研材料種類的奇缺、質量的不佳、利用的不便等都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這成為編研工作領域中亟待解決的矛盾。如何在當今社會中,實現檔案編研工作的創新與發展,是廣大檔案工作者必須思考與實踐的問題。
檔案編研是“編”和“研”的結合。有的檔案館(室)在編研工作中存在重數量、輕質量的傾向,導致編研成果存在“三多”“三少”的現象。一是數量多,精品少,編出的成果缺乏實用價值。如有的館至今仍停留在文件匯編、大事記、組織機構沿革、會議簡介等基礎材料的編寫上,編研工作還處于“編”的初級階段,在“研”上還是空白。二是常規性的編研材料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編研材料少。編研工作常滯后于事情發展,使編出的材料只有歷史意義而不具現實影響。三是為歷史服務的選題多,為現實服務的選題少。在選題上有的過分追求題目醒目,而忽略內容精彩,使編出的東西缺乏深度,言之無物,利用價值不高。
隨著社會的發展,記錄檔案內容的載體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網絡技術的出現給編研工作帶來了方式、方法上的沖擊,傳統的抄纂式工作方法已不能適應網絡時代對檔案編研信息的大量需求。計算機技術的融入與支撐,使編研工作打上了深深的現代化技術烙印,它昭示著某些傳統的編研觀念和方法將在新的歷史時代隨著網絡的發展而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傳統的編研工作偏重于檔案信息本身的加工形成,忽視了受眾的需求和與社會的溝通,而網絡的互動性特點正好填補了這一缺陷,也為檔案編研信息網絡咨詢服務和編研成果反饋提供了一種開放性的雙向信息傳播和溝通的渠道。
編研人員要轉變思想,樹立創新意識。思想認識是行動的先導,只有思想認識上的轉變、提升,才能由內而外激發出動力,因此轉變思想認識是第一位的。自黨的十九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入新時代。在新時代的大背景下,檔案編研工作要樹立“服務人民”的理念,即將“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檔案編研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并貫穿檔案編研工作的始終。另外,檔案編研工作也應樹立創新意識,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也是編研工作發展的強大推動力。創新包括觀念創新和技能創新兩方面的涵義。觀念創新要求編研人員在知識經濟和信息化時代中解放思想,充分發揮編研工作在檔案信息傳播中的媒介作用。同時,編研人員要放開手腳,只要是能夠滿足社會需求,符合《檔案法》保密規定的檔案編研信息,都應該積極加以開發利用。
在檔案工作的起始階段,人們沒有實踐經驗,難以準確區分資料的價值,面對眾多的檔案材料,總有點“存之無用,棄之可惜”的感覺。而一個單位的檔案積累了數十年之后,面對成千上萬的檔案史料又會出現“存時嫌多,用時嫌少”的狀況。我館在文獻編研和檔案利用過程中發現,過去有些重大事件、重要活動,既未留下文字記載,也未留下照片資料,僅能憑借一些老同志的回憶去還原。隨著時間的流逝,每個人因記憶不同而說法不一,令人無從判斷真偽。還有一些重要的依據、協議查無下落,也為一些土地、資產處理留下后患。這些都為我們敲響了警鐘,要求我們檔案工作人員在接收檔案時,必須對每個單位的案卷按照職責范圍、上下級關系進行認真檢查驗收,發現問題、及時補救。還要將散存在社會上或個人手中的重要文獻、資料盡量收回并妥善保管,既不因現在的疏忽而愧于后人,也為檔案編研留下豐富的資料。
檔案編研不應“僅編不研”或者“編多研少”,而應該強化“研”的力度,增強“研”的力量。編研工作如果僅局限于對檔案原始信息的一次文獻編研上,忽略對各種原始文獻要素進行濃縮而形成的二次文獻編研,忽略對有關文獻信息進行綜合、分析而形成的三次文獻編研,那只能將檔案編研工作定位于簡單地基礎勞作中。因此,加強對檔案選題與內容的研究,使編與研相輔相成,取得經過二、三次加工后形成的系統、權威、實用的編研成果,才能將檔案編研工作推上高端編研結合之路。
開放合作搞編研是編研工作的一種有效方式。它有兩個基本特征:一是在形式上,不是編研部門獨家創作,而是與館內、館外多部門合作,實現科學合理的課題組合,既發揮館內人員的專業特長,也借助高校、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的外在力量,以達到優勢互補、取長補短的效果;二是在內容上不僅僅限于館藏,在依托和立足館藏檔案的同時,適度吸納社會文化資料作為補充,以求編出更完整、更系統、更優秀的文化產品。
要充分發揮檔案人員熟悉館藏檔案情況的優勢,挖掘檔案信息資源,為檔案編研開篇布局。過去檔案工作側重于對檔案的整理和保管,對檔案利用研究不足。其實,在這方面檔案工作人員有著近水樓臺、得天獨厚的優勢。由他們開展檔案文獻編研工作,可以更加詳細地摸清檔案的保管情況、存在問題,為改進檔案管理提出理論與實踐的依據。因此,要強化他們的專業知識培訓、歷史文化培訓、理論素養培訓,使之成為懂檔案業務、會編研技能的新時代檔案編研隊伍后備軍,夯實編研工作的人員基礎。
長期以來,檔案編研成果為社會服務的方式,被定格在以書籍形式出版發行的基調上,狹窄的傳輸渠道讓很多優秀的編研成果也只能“養在深閨人不知”。廣播、電視、聲像、展覽、網絡等新媒體的出現,為檔案編研信息的傳播打開了更多通道。檔案部門可以通過各大媒體推介編研成果,以拓寬檔案編研成果傳播范圍,加大傳播影響。例如,我館為了充分發揮檔案見證歷史、傳播知識、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文化功能,利用館藏珍貴歷史照片檔案,舉辦了名為“東昌記憶”的檔案展覽。這次展覽通過系統展示檔案史料與藏品,解讀過去,認知現在,展望未來,揭開歷史檔案的神秘面紗,讓現代東昌府人跨越蝕跡斑駁的歷史時空,感受東昌府區的滄桑巨變,進而增強社會大眾的檔案意識。
當今時代,人人都是自媒體,所有的自然人、法人、團體只要想發出自己的聲音,就可以在合乎法律法規的權限內發出聲音、發表見解。然而,檔案事業一直是以“國家模式”發展,缺乏自我宣傳意識,公眾也缺乏檔案意識。因此,要摒棄“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思想,讓檔案編研成果走出檔案館被公眾所熟知、利用。一方面要利用好傳統媒體,跟報紙、雜志、網站、廣播電視臺等合作,開設報紙、網頁專欄,進行歷史故事連載、檔案解密、家書連載等趣味資料刊登;錄制系列檔案專題片、音頻等,在電視臺、廣播臺連續播放,并對受眾進行研究,了解其規律。另一方面是利用好微信、QQ等即時通訊以及博客、微博、論壇、手機APP等新型媒體、自媒體,充分發揮其參與的開放性、信息交流的交互性、信息的即時性、表現方式的多樣性及傳輸內容的豐富性等特點,將檔案編研成果及時發布出去,并收集受眾的反饋意見,打造檔案編研工作從開發、到利用、到反饋的閉環鏈條。
總之,檔案編研工作是對人類精神財富的升華和再創造,是一項功在當今、利于后世的偉業。因此,要在實踐中堅持求真務實的態度,勤奮學習,勇于探索,從根本上轉變觀念,相應地調整策略和定位方向,變被動為主動,緊跟時代步伐,運用新思維、新方法,研究新事物,解決新問題,努力開發更多適應工作需要的檔案編研課題,讓檔案編研工作創造出更豐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真正造福于社會和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