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河目連戲國家級傳承人周建斌訪談錄*"/>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戲娘”守望者
——辰河目連戲國家級傳承人周建斌訪談錄*

2019-12-16 10:57:37鄭劭榮
文化遺產 2019年3期

鄭劭榮

周建斌,男,1963年生,湖南省溆浦縣人。工小生,師從辰河戲名角楊宗道。2008年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現任溆浦辰河目連戲傳承保護中心主任。他導演過辰河戲所有代表性劇目,熟練掌握了目連戲的表演技巧與表演流程,長期致力于辰河戲傳承保護與宣傳推廣工作,是本地區中年演員的優秀代表。

辰河戲流行于湘、鄂、川、黔四省毗連的沅水中、上游地區,該地域包括沅水的五條支流雄溪、溪、酉溪、潕溪和辰溪,古稱“五溪蠻地”,亦俗稱“辰河”。辰河戲屬于大戲劇種,以高腔為主,兼有昆腔、低腔和彈腔。辰河高腔源于弋陽腔,約于明初自江西傳入,經與當地語言、民歌、號子、儺腔及宗教音樂的長期融合,逐步衍變為辰河高腔。辰河高腔擅演目連戲。在舊時,每當中元節盂蘭盆會,五溪地區都要舉辦盛大的“羅天大醮”,上演“四十八本”目連戲。辰河目連戲被譽為中國戲劇“活化石”,當地藝人尊稱為“戲娘”;演唱目連戲,成為衡量戲班、藝人水平最重要的標準。1949年后,目連戲停鑼歇鼓,蹤跡難尋。1989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資助下,辰河戲藝人完成了一次空前絕后的演出,海內外學者為之震撼。2006年,辰河目連戲確定為首批國家級“非遺”,大山中的戲劇“熊貓”再次引發世人矚目。

2018年6月,筆者與周建斌長談了兩天,試圖借助親歷者的講述,回望辰河老戲的背影,探秘一位處于最基層的戲曲傳承者的人生故事。[注]2018年6月27日晚7:30,中央電視臺、新華網、中新網等媒體來到溆浦辰河目連戲傳承保護中心錄制、采訪目連戲演出。筆者中午臨時得知消息,下午啟程從長沙趕往300公里外的溆浦觀摩演出。第二天,便開始了本次口述專訪。7月中旬,筆者再次赴溆浦調研,補充、核實了訪談資料。整個訪談有全程錄音。

一、拜師學藝:關于縣文藝班的記憶

周建斌這一代,接受過老輩藝人的耳提面命,見證了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縣域戲曲的興衰沉浮。歲月如歌,人過中年,宿命難違,舊時代戲曲的蒼涼鼓點與現代的曼妙歌舞讓這批“60后”不期而遇。大山里的鄉土戲劇,仿佛如同這批湘西漢子,負重前行。在很大程度上,古老的辰河戲能走多遠,取決于周建斌他們能走多遠。記憶之門開啟于上世紀七十年代雪峰山北麓、溆水之濱一個不知名的縣辦文藝班。

鄭:周主任好!您并非梨園世家,出于什么原因選擇了這門職業?

周:溆浦是懷化地區有名的戲窩子,除了辰河戲,還流行陽戲、花燈戲、木偶戲。這里的觀眾基礎好,老百姓喜歡看戲。我在這樣的環境長大,耳濡目染,對家鄉戲曲的熱愛是與生俱來的。父母包括祖輩都不是演戲的,我家是城鎮戶口,父母在縣服裝廠工作。1976年,我小學畢業,家里兄弟姊妹多,都上山下鄉了,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父母希望我能留在城里。恰好這個時候,縣文藝班招生,因為文化成績好,又是文藝活躍分子,文藝宣傳隊的老師就推薦我報考這個文藝班,機會難得,家里非常支持。

鄭:縣文藝班可以說是本地辰河戲的“黃埔軍校”,在溆浦乃至懷化地區均小有名氣。這個學習班是如何辦起來的?如何招考呢?

周:這個班由縣文化局主辦,它的初衷不是培養辰河戲演員,而是招收樣板戲學員,為縣里儲備文藝后備力量。實際上,當時“四人幫”已經倒臺,沒有演過樣板戲。

面試集中在縣二中(初中)進行。主考官是湖南省花鼓戲劇院的演員,他原本下放農村,因為有一技之長,被借調到縣劇團。另外還有一位來自省戲校的老師。招考學員要滿足三個基本條件:一是學習成績好;二要具備好的形體和嗓音條件,譬如看腰和腿的軟度,靈不靈活。測試嗓音時,我們十個小學生一組,合唱電影《閃閃的紅星》中的插曲《紅星照我去戰斗》。大家開口一唱,聲音洪亮,考官們都非常興奮,連聲說好,想不到小孩們的嗓音這么好。第三是五官端正,長相要好。經過測試,最后錄取了34人。

鄭:縣文藝班具體如何運作?說說您的學習與生活吧。

周:文藝班的辦學地點在圣廟山上的文廟(后來搬到了老文化局辦公樓),是供奉孔圣人的地方。這個廟在“文革”期間大部分拆掉了,但原來的結構還依稀可見,有大柱子、琉璃飛檐,非常漂亮、氣派,環境優雅安靜。

學員們大多是10歲到12歲左右的孩子。我們先在初中讀了一段時間,然后再去文藝班。我在縣一中就讀,還當了一個月的班長。進文藝班后,專業課集中在文藝班學,文化課則到各自所屬的初中學習。早上五點半起床,在文廟學武功至七點半。吃完早飯,上午學文化課,下午一點半返回文廟繼續練武功。晚上學音樂基礎理論課。我每天在文廟與縣一中(初中)來回跑。負責日常管理的有兩位老師,一位唐老師專管生活,還有一位從懷化學院畢業的教音樂的劉老師。專業老師從全縣抽調。武功基礎由劇團的人負責,如肖老師教男生武功,車老師教女生武功。“文革”時只能演樣板戲。1977年,國家政策趨于寬松,開放地方戲,請來了辰河戲名角陳依白和我師傅楊宗道,傳授唱腔和身段表演。

鄭:您多次提到練“武功”,什么是“武功”?如何練習?從前學徒學藝,有“打戲”一說,這段日子您是怎么過來的?

周:“武功”是指表演方面的基本功。訓練時有個基本程序,先壓腿,踢腿,下腰、走圓場等,再練一些小技巧,如毯子功、飛腿、掃蹚、虎跳之類。我們那時小,晚上睡覺還尿床呢。那個男老師像媽媽一樣,人很好,早上我們起不了床,他就不斷吹哨子催。“打”也是經常發生的。印象最深的是坐“老虎凳”。學員的腿比較硬,就躺在長板凳上,雙腿伸直,用布條將腿綁在凳子上,然后在腳下不斷墊磚頭,與電影《江姐》中的老虎凳差不多,不過沒那么厲害。凳子旁還放了一根扁擔,腿與長凳之間有空隙,就用扁擔壓腿。那個真痛呀,每個上過“老虎凳”的學員都哭了。實際上,這并不完全是體罰,主要是學員的腿比較硬,韌性不夠,用這種方法練“童子功”。訓練時如果偷懶、不用功,就會挨打、受罰。譬如動作不到位,懶洋洋的,老師發現了也不吱聲,用竹條“啪”的一下打過來,孩子們“哎喲”一聲,又趕緊用心練。有一次,我練習翻筋斗,時好時壞,老師就會批評:怎么搞的,又退步了。他就會打我的屁股。比較嚴重的“體罰”是倒立,用雙手支撐身體,倒立起來,雙腿靠在墻壁上,練習臂力和平衡力。一罰就是五分鐘、十分鐘。手稍有松懈,就會用竹片敲打。現在回想這些事,也很有趣的。

身體上受到了很多磨練。如練功帶扎得比較緊,松開后腰上都是一道深深的勒痕。身上常常青一塊、紫一塊。上廁所蹲下去就難以站起來,要用手扶著墻壁,才能慢慢起身。這樣的生活過了半年,才漸漸適應。應該說,這些訓練鍛煉了體力和意志,一生受益無窮。

鄭:文藝班的老師如何傳藝呢?排演了哪些劇目?

周:文藝班后期開始分行當。老師根據學員的形體、嗓音、長相等條件,確定各人的行當。我工小生,不分文武。傳藝方式不完全是師傅帶徒弟式的個別指導,而是通過排演劇目,集中學唱和學表演。我們演的第一個戲是花鼓戲小戲《打銅鑼》《補鍋》,由一個懂樂理的“打鼓佬”改為辰河戲唱腔。此外還移植了兩個大戲。一個戲叫《黛諾》,這是個現代戲,劇本是全國通用的。老師們將其改編為辰河戲,然后大家一起學里面的唱腔。后來我們形成了一種習慣,對具體的曲牌名不一定記得,但只要提示是某個劇目中某段唱腔,立刻就能回憶起來。我師傅負責教生行唱腔。每人發一個劇本,看各自演什么角色,記誦自己的戲詞,學唱曲牌。這個戲很受歡迎,觀眾很多。十幾歲的孩子演起來很好笑,很有趣。小學員有演老奶奶的,有演老太爺的,模仿老人家老態龍鐘的樣子說話、走路,比較萌,觀眾看了哄堂大笑。另一個戲是從福建莆仙戲移植過來的《春草闖堂》。這個戲非常流行、影響大,全國戲劇界都知道。我演了其中一個小生。我們移植這個戲,主要是因為這是一個丫鬟戲,題材上適合我們,劇中人的身份、年齡和學員班的演員比較接近。戲排演出來后很紅火,觀眾很多,天天有人看。

鄭:除了《黛諾》《春草闖堂》,還學習了哪些劇目?

周:還有武戲《武松打店》《薛丁山》《楊宗保》;文戲有《幽會·放裴》《百花贈劍》,這兩個戲在1981年辰河戲教學月演出過,錄了像,在省廣播電臺廣播過。

鄭:這批學員畢業后,他們的去向如何?

周:我們學習兩年后,就分配到縣劇團工作,分期分批轉正。我于1977年招工,進入了體制內,第二年正式分配到劇團。首批轉正的都是城鎮戶口。領導曾經要把農村戶口的學員退回去,我師兄陳祖鐵堅決反對,經過一番拉鋸戰,終于把這批學員留下來,1981年全部招工。文藝班結束之前,老師說我們可以雙重選擇,或者留在劇團,或者在學校繼續讀書,再考學校。有個好朋友極力勸我回去讀書,但我感覺這兩年學戲不容易,放棄了太可惜,堅持留下。最后有30人進劇團,之后又陸續有人離開,到目前為止,包括我在內,僅剩下3人留在劇團。

二、堅守信念:在夾縫中求生存

1978年至2018年,恰逢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也是周建斌堅守辰河戲藝術的四十年。這期間,中國的社會、經濟、文化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社會的急劇轉型,生活與娛樂方式的變遷,傳統戲曲迅速走向衰微。周建斌是處于中國最基層的戲劇工作者,這期間,他夾裹在時代的洪流中,猶如坐上了人生的過山車,穿梭于低谷與山巒之間。

鄭:今年恰好是您進入辰河戲劇院工作四十年,也是您堅守辰河戲藝術的四十周年,這樣一個時間節點無疑是值得紀念和回味的。改革開放初期,辰河戲以及您所在的劇院生存情況怎樣?

周:戲曲確實與國家的大環境息息相關。改革開放之前,禁演傳統戲。大概1975年、1976年的時候,政策趨于寬松。傳統戲解禁后,我們排演的第一個戲是《逼上梁山》,這個戲太火了,劇院里一天演出三場,還不能滿足觀眾的需求,老百姓都想看。1979年演了《秦香蓮》《十五貫》。尤其火爆的是《收租院》,這是個現代戲,從其他劇種移植過來的。觀眾看后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都說這個戲好苦,許多人都流淚了。后來去常德演,演了一個月。這個戲紅到什么程度呢?演員只要上街,觀眾就送常德煙給他們。演員去飯館吃飯,不要錢,只要戲票。有位觀眾排隊等候了20多天都沒買到票,發脾氣了,把賣票的窗口都砸了。老百姓都不看本地劇團的演出了,都來看我們的戲。這次常德之行一直是劇團津津樂道、引以為傲的一件事。

鄭:改革開放的春風給傳統戲帶來了無限生機,也點燃了觀眾壓抑已久的看戲熱情。經歷“文革”這個特殊的歷史階段,給辰河戲的傳承帶來怎樣的影響?觀眾的欣賞趣味有什么變化嗎?

周:“文革”對辰河戲的影響非常大。許多老藝人在“文革”期間去世,或者長期不演出,表演上也生疏了。當“文革”結束,落實政策后,整個劇種的人才進入青黃不接的狀態。同時也基本上把觀眾這一塊給斷送了。觀眾的欣賞趣味沒有明顯的改變,他們還是喜看傳統戲。辰河戲以正劇和悲劇為主。總體上悲劇比較受歡迎,這與辰河戲的聲腔及劇種的宗教氛圍有關。因為宗教容易使人產生悲感,一開口就容易把這些情緒發泄出來、表現出來。就題材來說,觀眾感興趣的是小生、小旦戲,喜歡愛情戲和接地氣的戲,如《二度梅》《珍珠塔》之類。花臉、凈生的戲不太受歡迎。骨子老戲也演得少,如“三山六袍”、“蘇、劉、潘、伯”[注]以上均為辰河高腔整本戲,屬于經典老戲。“三山”即《九里山》《楚荊山》《爛柯山》,“六袍”即《老綠袍》《少綠袍》《大紅袍》《青袍緣》《碎龍袍》《白袍記》。“蘇、劉、潘、伯”即《黃金印》《大紅袍》《一品忠》《琵琶記》。等劇目。我認為有三個主要原因:一是這些戲藝術水平高,演員的表演技藝達不到那樣的水平。二是長期禁止演傳統戲,演員對這些戲生疏了。三是這些戲節奏慢,劇情冗長,觀眾不太喜歡。

鄭:小生、小旦戲在表演上有何特點?您擅長哪些劇目?

周:小生、小旦戲在表演上沒有明文規定,但也有一些基本要求,譬如扮相要英俊、風流,女的要漂亮,還有就是嗓音要好。有句俗語,叫做“戲子無嗓客無本”。意思就是說,如果演員的嗓音不好,就好比是經商的商人沒有本錢。過去女性是不許唱戲的,女戲子上臺是一個大新聞,觀眾非常好奇和興奮,都爭先恐后去看她的表演。

我常演的劇目有很多,大多是小生戲,包括文小生和武小生,如《目連》中的傅羅卜、《珍珠塔》方卿、《三祭白骨塔》焦寶童、《五虎平南》狄青、《薛丁山》薛丁山、《楊家將》楊宗保、《十五貫》里的熊友蘭等。

鄭:就我所知,從80年代末開始,辰河戲與劇團逐漸出現生存危機。您當時的處境如何?

周:總起來講,我們劇團與辰河戲始終在夾縫里求生存,走了一條非常艱難的道路。我自己很長時間處于苦悶和彷徨之中。80年代末,戲曲市場嚴重萎縮,在劇團沒事干,整天百無聊賴,一天到晚躺在床上看書。以至于那段時間看到床就害怕,心想怎么又要睡覺了,就是這樣一種心態和狀態。后來,我們的團長調走了,到一個鄉鎮做了書記。演員沒演出,每月發100多元的工資。團長走后,上級也沒有任命新領導,老團長就委托我和另外一個人暫時管理劇團,但是這個人也不管事,擔子就落到了我肩上。那時就是看不到希望,一天到晚感覺沒前途,走又走不了,事又沒事干,造成了心理上的一些障礙。1991年,我去學戲曲、話劇導演,就是想擺脫這種困境。

鄭:也就是說,這幾年劇團演出基本停頓了,也正是這個時候,您開始接手劇團的管理工作?

周:沒錯,劇團可以說處于休眠狀態。但我內心上在想,人總得有追求。大概在91年,劇團換屆,有的同事鼓勵我接手劇團,但我不想干管理,覺得搞藝術單純一些。后來劇團改革,更換了兩任團長,單位沒有一點起色,反而產生了許多矛盾。這段時間我非常痛苦,去文化局反映情況,要調走。團里的老同志做我的思想工作,要我挑起擔子來。于是1996年我就擔任副團長,第二年任團長。當時出于一種使命感,接受了這一任務。剛接手工作時,局面確實相當困難,人心惶惶,一盤散沙。有一次,縣委彭副書記無意中到我們劇團看一下,碰到團的一名演員,這位演員不好意思承認是團里的員工,說是在這里玩的。第二天開會,彭書記看到了這位演員,就追問:怎么你也在這里呢?弄得這位同事非常尷尬。員工經常問我的一句話是:“單位的房子什么時候賣掉分錢?”雪上加霜的是,我一上任就遇到了官司,當被告。單位輸了官司,法院要拍賣我們的房產。幾經周折,借錢還債,才把房產給保住。這就是后來我們開辦戲曲茶樓的地方。

那時演出不景氣,演戲就要虧本,我們開始自主創業。在劇場的舞臺上開設舞廳,樓上搞飲食、棋牌室。這個時候,戲校有批學員畢業了,大概有將近20人,沒單位愿意接收他們。劇院要承包出去,我把沒人要的服裝、道具都要了,這幾十號人也要了。接下來怎么走下去?思來想去,聽說大城市流行茶樓,就想是不是也可以搞一個茶樓,節目單上安排一些折子戲,顧客可以點節目。然后呢,我們就分工,安排兩位老藝人管茶水,他們穿上白色的圍裙,把自己打扮成服務員的樣子,忙里忙外地跑堂。顧客點單,我們就清唱辰河戲。記得第一次是我和師姐表演,唱了半個小時,不化妝,也沒穿戲服。觀眾看了后不滿意,說你們不化妝,不像唱戲的。第二天我們就帶妝演出了《游園烽火關》,演的是商紂王褒姒的故事,大概演了一個多小時。然后就是賣門票,2塊錢一個人。如果點戲,給十塊錢小費。但觀眾還是不滿意,認為要在舞臺上演出才像樣。

這段時間壓力確實比較大,能演戲的就這么多人,幸虧有位演員有走班演出的經驗,他就在外面請了一些人,包括劇團以前的一些老師傅。然后在茶樓大廳中間搭建了一個小臺子,開始演戲。觀眾說臺子太小,他們就自發集資,湊份子錢,修建了一個大的戲臺。搞起來后,剛開始收入不錯,一天進賬七八百元。觀眾很多,凳子都坐不下。一些熟人來后沒地方坐,我就跑到家屬樓挨家挨戶借凳子。后來的經營狀況時好時壞,就這樣持續了好幾年。

三、結緣《目連》:揭開 “戲娘”神秘的面紗

辰河目連戲是我國目連戲家族的重要成員。經過長期積淀,形成龐大的劇目組合,除了《目連傳》(分“前目連”與“后目連”),還包括《梁傳》(梁武帝臺城出家)、《香山》(觀音得道)、《封神》(武王伐紂)、《金牌》(岳飛抗金)及宣傳忠孝節義的《花目連》,合稱“四十八本目連大戲”[注]“每本”是指一天一晚的戲。實際上《目連傳》只能唱二十多天,中間往往要雜以其他連臺本戲,如《香山》《梁傳》《封神》《金牌》等。。辰河目連戲是現今各劇種目連故事保留最為完整的,其宗教內涵十分豐富,在海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

鄭:您最初是如何接觸到目連戲的?

周:我聽說目連戲大概是七八歲的時候,那時年齡小,只是懵懵懂懂聽人講,最厲害的戲是目連戲,目連戲是“戲娘”“戲祖”,心里充滿了神秘和好奇。

首次接觸目連戲是1981年,當年湖南省文化廳在溆浦舉辦辰河戲教學演出,排演了不少傳統戲,印象最深的就是目連戲。那時政策還沒開放,認為目連戲是封建迷信,排練和演出都很神秘,地點放在溆浦縣人民會場,大門上鎖,不許外人進入。中國藝術研究院李愚老師負責全程錄像,作為資料保存下來。

演出的第一個戲叫《劉氏回煞》。這戲以前認為是“鬼戲”,是禁演的。第一次看鬼戲,非常驚奇、神秘,感覺老藝人的藝術水平很高,非常羨慕、佩服,心里很激動。劉氏的扮演者是辰溪老藝人張盛峨,他早年工小旦,中年后改生角,擅長紅生,演劉氏可謂得心應手。期間還有一段小插曲。這位老藝人留了漂亮的胡須,化妝需要剃掉,但他非常舍不得,思想上不能接受。李愚老師靈機一動,用肥皂把胡子粘在一起,貼在臉上,然后再化妝,保住了他的美髯。這事印象特別深。第二個戲是《松林試道》,演的是觀音變化成村姑去調戲傅羅卜,試探他的道心,由老藝人向壽卿飾演傅羅卜。這期間我對這兩個單折戲就有所傳承。后來與師傅楊宗道同臺演出過“花目連”《蜜蜂頭》,師傅飾演鄭仕德,我演鄭庚夫,并參加了地區的匯演。

鄭:198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資助的演出是1949年以來最為完整的一次目連戲展演,請您介紹一下整個活動的前因后果。

周:是的,這次演出可謂空前絕后,盡管我錯過了參與的機會,但對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還是比較清楚的。

1989年初,懷化地區組織舞蹈團去非洲、歐洲巡演,當時有文化部的官員隨行,團里的人和他們的關系很融洽。回國后,文化部向懷化方面透露消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一個整理中國民間文化的項目,資助五千美金。地區文化館得知消息后,當即決定申報辰河目連戲。第二天,相關人員繞開省里,直奔中國藝術研究院,簽了演出合同。事后想來,如果省里知道這事,肯定搞不成。結果教科文組織給了一萬五千美金,文化部給了十五萬元。項目由懷化市文化局、文化館組織實施。

目連戲已經停演了四十余年,恢復起來不容易。4月初,地區文化館組織老藝人整理劇本,花了一個月時間,整理出15本約45小時的排練演出本。7月份,正是暑熱天氣,溆浦、芷江、沅陵、辰溪、會同以及湘西自治州瀘溪等六縣的辰河戲演職員40人組成“六合班”,正式排演目連戲。為了使演出更為逼真,最初將活動地點放在黔城古鎮(現洪江市黔陽鎮)。因為當地觀眾基礎好,熱情高,許多老人看過目連戲,熟悉目連戲,便于搞宗教活動;而且,黔城是歷史文化名城,緊鄰沅水,保留的古建筑和街道較多,有個芙蓉樓,地形地貌具有濃郁的湘西地域特色,是比較理想的目連戲演出環境。

在黔城緊鑼密鼓排練兩個月后,就要正式上演時,出現了波折。有關方面出于政治影響和輿論宣傳方面的顧慮,要取消演出。但當時已經簽了合同,不能毀約,于是決定把演出移至懷化行署會堂。結果黔城的老觀眾不樂意了,他們說目連戲既然開了頭,就必須演下去,要不對地方不利;如果政策不允許,實在不行,戲可以不在黔城演,但是“打醮”不能取消,要保地方上平安。最終,大部分宗教活動是在黔城搞的,如放焰口、放河燈、抬靈官、抬按院等。當地民眾非常配合,抬靈官游街時,家家戶戶掛菖蒲,在家門口燒香、磕頭,用黃綾蓋瓦。正式演出就在行署會堂,都是全封閉式的。有來自全國21個省、市、自治區以及日本、法國、加拿大的170位專家學者觀摩了演出。中國藝術研究院全程錄像,戲劇表演錄制了四十多個小時,宗教活動有十多個小時。

這是一次相當完整的目連戲演出活動,不僅舉行了所有的宗教儀式,而且傳統劇目大多上演了,10天演出了16本戲,除鄭之珍《目連救母勸善戲文》為藍本的《目連傳》6本以外,包括《梁傳》1本,《香山》2本,《前目連》3本,以及“花目連”(即《火燒葫蘆口》《蜜蜂頭》《耿氏上吊》《攀丹桂》)4本。這16本戲,相當完整地體現了辰河目連戲的全貌。演出集中了當時辰河戲演員的最佳陣容。傅羅卜的三位扮演者楊宗道、謝杳文、楊進,是辰河戲小生演員老、中、青三代演員的代表性人物。劉氏的四位扮演者喬儀梅、胡伯珍、肖美君、張東霞都是步入不惑之年的中年演員,表演藝術各有特色,他們基本上把所知道的東西都表現出來了。許多藝人都是六七十歲的老人,這次演出后,不少老師傅相繼離世。

鄭:這次盛大演出您沒參加,有點小遺憾。那您是什么時候全面參與目連戲演出的呢?

周:1989年演出后,辰河目連戲聲名鵲起。中國藝術研究院郭漢城老師現場觀摩后,認為“中國戲曲史要重寫”。后來溆浦一直想自己重排,按照人員條件,只有我們才有實力單獨排演。1994年著手重排工作,首先是復印劇本,然后匯集本縣的所有演員排戲,請市里方曉惠老師擔任導演,我做她的副導演,具體分管煙火、服裝、道具等。

整個排演很順利,很快就已成型。然后聯系了湖南省電視臺、珠江電影制片廠來錄制節目,計劃在溆浦橋江鎮演出。與此同時,預先制作了大量紙扎,擺放在鄉政府大禮堂。一切準備就緒,問題來了。縣宗教局及劇團內部有人向省里告狀,說我們演“鬼戲”、搞迷信。省宗教局得知消息,堅決反對我們演出。實際上他們想和戲劇界搶奪目連戲的“牌子”。地區文化館及劇組的相關負責人被叫到省里宣傳部,責令立即停止演出。這事就給攪黃了。電影制片廠的人沒拍到演出,就拍了橋江鎮外景以及鄉政府里的紙扎,光這些他們就驚奇得不得了。

這次排練前后歷時近兩個月,在等待上演的過程中就黃了。盡管沒有正式演出,但也算是我們劇團一次大的、完整的目連戲傳承活動,我本人比較深入、全面地了解了目連戲。從最初聽說到真正全面參與,前后歷時20多年。

鄭:和其他劇目相比,目連戲演出的難點是什么?有哪些主要的儀俗活動?

周:有三大難點,最難的是“大打叉”,搞不好就要出人命。表演“大打叉”之前,演員燒香磕頭,祈求神靈護佑,不要出意外。表演時,將“劉氏”捆綁在臺口柱子上,另一演員手執鋼叉,站在臺口對側,投向“劉氏”,鋼叉緊挨她的頭皮釘在柱子上,場面非常驚險。為了保證萬無一失,打叉的演員平時要反復練習,在柱子上插一根點燃的香,要練到能準確地把香頭打滅,才算合格。演出前要抬一副棺材在臺下,如果擲叉的演員失手,就用來埋葬“劉氏”;如果沒有失手,就將其賣掉,作為演員的賞錢。第二個難點是宗教儀式,掌陰教的師傅要鎮得住臺。宗教活動有很多的程式、口訣,有的師傅年紀大了,深怕臨時忘記口訣,不能鎮住妖魔。最后,就藝術層面而言,也頗有難度。如“劉氏”這個角色屬于青衣,舊時演唱《目連》,對劉氏的舞臺形象要求很高,唱“陰目連”(即劉氏死后)時,她的唱腔、身法必須是“半旦半凈”,即發怒時必須用凈行的唱腔身段。

目連戲的儀俗活動非常豐富,這里我只簡單提一下。

主要神事活動有“發五猖” “捉寒林”“放焰口”“放河燈” “抬靈官”以及“送雞米”習俗。表演時臺上臺下打成一片,觀眾與演員混在一起。譬如,傅羅卜出場時,隨從就挑一擔蘿卜上臺,觀眾把自家小孩的衣服掛于傅羅卜的錫杖之上,這個小孩就會受到神靈的護佑,今后能健康、順利成長。沒有生小孩的人家,紛紛來求食蘿卜,希望能生一個像傅羅卜一樣孝順的孩子。有的還特意選擇一些長條形的紅色蘿卜分發給未孕的婦女,生殖崇拜的意味非常明顯。“發五猖”時,“五猖”在鄉里四處跑動,他們可以隨意在集市攤子上拿食物吃,不要付錢,商家還希望他們多拿多吃,圖個吉利。還有“捉寒林”,殺一只雞,將雞頭插在“寒林”(稻草人)上,幾天內都不能壞掉,否則會說掌陰教的功力不行。這些宗教活動都是與戲劇演出相互配合的。

四、薪火相傳:希望寄托在“00后”身上

2006年,辰河目連戲申報國家級“非遺”成功。2012年,溆浦辰河戲劇院更名為溆浦辰河目連戲傳承保護中心。單位名稱的改變意味著其職責與功能的調整。以前劇院重在演出,而傳承保護中心除了演出,更重要的是負責傳承人的培養。2017年,傳承保護中心與縣職業中專合作成立“非遺班”,招收小學員,為辰河戲的未來播撒新希望。

鄭:事實證明,目連戲必須要在一種自然的文化生態下演出,才能真正體現出它的價值和意義。如果將其逼迫到政府的大禮堂或者城市的大劇院,目連戲也就丟了靈魂。從您的敘述來看,這一古老戲劇遺產實在是命運多舛,它真正獲得政府層面的認可還是被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后。請介紹一下你們“申遺”的具體情況。

周:非常認同你的觀點。2000年之后,縣文化局的領導和我們劇團一直想恢復目連戲。2002年,我們寫了一份材料,希望以對外文化交流的名義,申報一個專項排演目連戲。拿著材料去省文化廳、省藝術研究院匯報,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干這個事,找不到口子。2005年,參加全省宗教藝術匯演,我們的《劉氏回煞》《過滑油山》獲了獎。這一年,國家“非遺”政策正式出臺,我們的目的很明確,就申報目連戲。那時劇團非常艱難,演員發不了工資,局里也沒有經費支持我們。我和書記就跑到局領導面前表態:一定要申報“非遺”,貸款也要報,不管有沒有用。于是,我們借了2萬塊錢,自己搞,專門成立申報小組,請李懷蓀老師做材料。省里順利通過后,然后報送北京評審。據說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專家和文化部之間還產生了較大的分歧。經專家據理力爭,最終將辰河目連戲納入國家級“非遺”名錄。

“申遺”成功后,我們陸續演了一些折子戲。2007年舉辦“中國溆浦屈原文化藝術節”,縣里非常重視,舉辦了目連戲專場演出,表演的出目有《劉氏下陰》《劉氏回煞》《挑經挑母》《過奈何橋》《松林試道》《過滑油山》《梅嶺脫化》《過孤凄埂》《六殿見母》《盂蘭大會》等。我當時既當導演,又當演員,那時年輕,其中有些角色非常耗體力,如《過滑油山》中的鬼卒。這個戲是我們的常演劇目,它是個動作戲,觀眾喜歡看,在鄉鎮里都巡演過。

鄭:現在還能演哪些劇目?失傳的東西也有不少吧?

周:現在演得比較多的是《過滑油山》《松林試道》等折子戲。這次你也看到了,中央電視臺來錄制節目,我們演的就是這兩出戲。目前人手不夠,演過目連戲的老藝人現在只剩下3人,演不了全本戲,只能選擇一些折子戲來演。

失傳的東西比較多了,《前目連》《花目連》都演不了,如“大上吊”這樣的戲就演不了。一些小道具的制作也容易失傳。有一次,我們請人扎“寒林”,扎好后好像是打靶用的稻草人,根本不像以前“寒林”的樣子,經老師傅指點后才扎好。原來“寒林”有坐姿、站姿、跪姿等多種形態,這些都要表現出來。

鄭:關于目連戲我們聊了許多,您用一句話來總結一下您的感想吧。

周:可以這么說,目連戲改變了我們藝人和劇團的命運,是目連戲讓我們重新燃起對事業的希望,也贏得了社會的尊重,是國家的“非遺”政策拯救了辰河目連戲。

鄭:單位現在的人員規模怎樣?有哪些主要困難?

周:縣里對我們的編制削減的幅度大。2012年還有45個編,后來減到21個。現在我們屬于差額撥款,11個人在崗,其中有6位演員,只有3人能熟練演戲。就經費來說,2002年至2007年,是劇團最困難的時候,演員發不出工資,只能保證給每位職工繳納社保。2008年,有了國家級“非遺”這塊牌子后,實行經費包干,情況就大為改觀。但是,十年過去了,經費一直沒有增加。其他單位可以漲工資,我們漲不了,而且要承擔退休職工的工資、津貼等,壓力逐漸加大。還有就是無人演戲,無人看戲,這是我最為擔心的問題。

鄭:怎樣才能走出當前的困境?

周:先培養人,不讓辰河戲失傳。目前我們的主要精力是辦好“非遺班”,培養接班人。縣財政暫時很難再增加經費,但局里對我們相當支持,答應從專項經費中解決一部分。

鄭:“非遺班”是解決人才短缺的希望所在,這個班是怎么辦起來的?

周:這個事情我們籌劃了很久。早在2000年的時候,我們就向縣里匯報這個事情,但一直沒有結果。2016年春節,縣委書記和局領導慰問張東霞(上世紀50年代的省勞模)等老藝人,張老師趁機提出這個事,意思是說再不招學員,溆浦的辰河戲就要失傳了。三番五次的爭取后,終于引起縣領導的重視,在縣委常務會議上專門討論了這個問題,同意招收20個學員,作為辰河目連戲傳承接班人,進行定向培養,畢業后授予中專文憑,聘任到辰河目連戲傳承保護中心工作(不進事業編),由縣財政據實安排經費。我們前后兩次招生,第一次報考的人少,只招了十幾個人。然后又去縣里匯報,再擴大招生,總共招了30人,男生14人,女生16人。學員去年下半年開始集訓,今年三月份與縣職業中專聯合辦學,成立了“非遺班”,學制三年,開始正規培訓。目前學員班的人數還是少了一點,最好能達到40-50人的規模,這樣才能滿足演出的需要。

鄭:“非遺班”具體如何運作?在教學上如何安排?

周:學員是縣職業中專的學生,屬于特長生,我們劇團派專人管理。學生的文化課由職中負責,按照學校的要求上課;專業課則由我們劇團的老師以及退休的演員承擔,也聘請了少數民間藝人,教武功、唱腔、身段動作等。學員的作息安排為五點半起床,早六點至八點晨練,八點至十二點上文化課。下午一點四十至四點半練習武功。晚上原本是自習課,后改為唱腔課。他們基本功大概要學一年,先練好腰、手、腿等形體動作,第二年開始分行當,學表演,希望第三年他們就可以正式排演劇目。

鄭:您辛苦了,經過兩天緊張訪談,對您的藝術生涯以及辰河戲的歷史、生存狀態有了更深的認識,感佩您堅守辰河戲的赤誠之心。最后,想知道您從藝四十年來最大的感觸是什么?

周:我覺得藝術良心是最重要的。面對學生的時候要對得起學生,面對觀眾的時候要對得起觀眾,同時還要對得起組織,對得起自己的內心,對得起我們的師傅,更要對得起祖師爺。我們所做的一切,只為辰河戲這一“活”的文化遺產永遠活下去。希望您一如既往地關注和支持辰河戲,謝謝!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乱码二三区免费| AV网站中文| 不卡午夜视频| 欧美激情首页| 成人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91在线电影|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97| 国产午夜福利片在线观看| 新SSS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高清免费毛片| 国产精品内射视频| 好吊色妇女免费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亚洲日韩AⅤ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777| 亚洲天堂首页|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无广告|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在线视频二区| 天天综合色网|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 国产精品白浆无码流出在线看|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乱码中文| 亚洲不卡网| 日韩在线2020专区| 国产又爽又黄无遮挡免费观看| 欧美日韩va| 亚洲精品桃花岛av在线| 九色综合视频网| 99精品高清在线播放|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中文字幕有乳无码| 四虎影视库国产精品一区| 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在线播放| 久久夜色撩人精品国产| 干中文字幕| 日韩毛片在线播放|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视频| 欧美一级大片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色婷婷中文字幕|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 欧美日韩久久综合| AV老司机AV天堂| 日韩免费毛片|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www亚洲天堂| 欧美另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xx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久久青草线综合超碰| 五月六月伊人狠狠丁香网|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23| 久久中文字幕不卡一二区|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不卡| a网站在线观看| 女人18毛片一级毛片在线 | 国产永久在线视频| 欧美一级黄片一区2区| 亚洲久悠悠色悠在线播放| Jizz国产色系免费|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国产| 伊人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99| 2021国产精品自拍| 71pao成人国产永久免费视频 | 国产综合精品日本亚洲777| 国产情侣一区二区三区| 99re热精品视频国产免费| AV熟女乱| 久久香蕉欧美精品| 久久国产乱子伦视频无卡顿| 亚洲天堂网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成人在线免费| 毛片在线播放a| 成人亚洲国产| 啊嗯不日本网站|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视频播| 一级香蕉人体视频| 久久国产热| 欧美色综合久久| 亚洲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一二三区视频| 欧美国产日本高清不卡| 亚洲无线国产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