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鵬瑞
(沈陽音樂學院,遼寧 沈陽 110818)
作為我們國家傳統的簧管類樂器之一的笙,因其悠久的歷史,經典的傳世名作,清脆柔美的音色、獨特的發音方式,以及豐富的和聲、和弦色彩所經久不衰,流傳至今。在笙的歷史演變與發展長河中,經歷了很多曲折的道路,其中也離不開中國音樂家們的不計辛苦的奮斗和廢寢忘食的創作,才將我國的傳統音樂發揚流傳。在此期間,誕生了不計其數的優秀作品,《天鵝暢想曲》以其優美的溫柔的旋律和濃郁的赫哲族音調為素材,描寫了天鵝自由飛翔,向往美好理想,表現對祖國大江大河的熱愛與對自己未來的肯定。
《天鵝暢想曲》是由我國著名笙演奏家唐富教授所創作的經典之作,唐富教授是我國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黑龍江省歌舞劇院國家一級演奏員,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榮譽理事、中國笙界協會的榮譽理事、中國音樂家協會下民族管樂研究會的常務理事。由于作者熟悉北方的民歌、地方戲曲,并將這些地方音樂元素巧妙地揉合進樂曲當中,因此,此曲具有濃厚的北方音樂風格和特點。
全曲共分為四個樂段。分別是《展翅飛翔》、《風采多姿》、《漫舞》、《憧憬》欣賞此曲時,我們仿佛看到了天鵝在湖中漫步,嬉戲打鬧,直至翱翔藍天的美好畫面。
樂曲一開始便由舌顫音吹奏出主調低音區的下屬音并在保留這個音的基礎上一次加入了復調形式的倚音的中音,形成對比,在聽覺效果上給人一種由遠及近天鵝優美的飛進湖中波浪一層一層的湖光花卷,緊接著又復調的形式演奏旋律,有規律的漸弱、漸強、再漸弱、再堅強,給人營造出在湖面上隨著波浪隨意的飄動,放松而愜意的聽覺感受。
樂曲的第二個樂段是《風采多姿》,正如樂段標題所示,這個樂段的旋律優美動聽,無論在旋律線條的流動上,還是在音程和弦的配指法上,兩者全是是非常諧和和諧的。但在樂段的45—60小節中,充斥著很多不協和音程和弦,并在力度上,做了很多突強突弱的這種強有力的對比,表達出一種也許是獵人的偷襲,也許是天空不作美,也許是……給人們以瞎想的空間,后至樂段結束,都使用了大段的呼舌、腹顫音,這里使用的腹顫音與舌顫音不同,舌顫是將舌收縮懸于口中,快速發出“sususu”的聲音,使氣流形成波狀而震動簧片,就像水波蕩漾一般。而腹顫音卻與舌顫音大不相同,也叫腹震音或者是氣震音,是靠橫膈膜和腹肌這兩個位置的富有彈性的顫動,使氣流像海浪一樣呼出,形成一種自如玄妙的波動感。表現出一種類似雨后彩虹的安逸美。
樂曲的第三個樂段是此曲小快板樂段《漫舞》,在此樂段中,多次使用合頭的手法,增強天鵝在湖中嬉戲打鬧好不痛快的情緒,多次使用單吐音、雙吐音、呼打、倚音等演奏技法,單吐在吐音技法中,是用的最多也是最為常見的一種。演奏單吐音是將舌頭輕輕向上卷起放在上顎,小腹處用力,使氣流通過口腔有爆發力的進入笙嘴,此時舌頭向下,發出“吐”字的聲音,使氣流進入琴內,反復平均的循環,達到一種斷奏的演奏效果。相對于單吐音而言更重要的是雙吐的演奏,這種快速的吐音演奏對演奏者的演奏技術要求很高,口、舌、氣、指必須非常有默契的配合、精準度達到標準,才能使每一個音符具有顆粒性和平均的頻率,表現出流暢清脆的爽快感覺。在保證流暢度的基礎之下,更需注意強弱重音的對比,使旋律更具有張力和表現力。第三樂段又分為前后兩部分形成對比,前半部為D調并最后落在主音上,后半部轉到了D調的近關系調G調上形成前后樂句的升華對比,又在情緒上得到充分的展示和體現,此樂段將天鵝暢快淋漓的玩耍和作者對自由的向往描繪的盡善盡美。
最后一個樂段《憧憬》,在第三樂段轉調后又回到主調D調上面,并將第一樂段的旋律進行重復并伸展開來,形成一種回旋曲式的風格,同樣使用復調將1作為保持音5.6兩個音依次規律重復,另一聲部進行旋律,由單音旋律過渡到音程最后過渡到和弦,既慢慢漸弱直至樂曲結束,在聽覺效果上給人一種,愈飛愈遠到消失在茫茫的藍天中。表現作者對天鵝自由的憧憬更是對人生的美好向往。
笙曲《天鵝暢想曲》流傳至今不僅因為旋律優美,我認為更多的原因,是無論在曲式結構上還是的使用上,還是和弦音程的配法上,都非常恰到好處。笙雖然歷史悠久,由于歷史和自身的原因,至明清時期到建國前,都只是伴奏樂器,在上世紀60年代漸漸發展改革樂器并演奏獨奏曲目,可是,笙作為簧管類樂器,通過氣流使笙斗內簧片震動發音,但這里不同音高的簧片大小不用,位置不同,距離笙嘴的氣流長短也不同,所以在演奏中,如《天鵝暢想曲》第三樂段中的小快板,需表現一種天鵝開心靈動的感覺,但是弱氣息控制的不夠準確到位,就會使整個樂段失去俏皮的色彩,雖音符技巧準確,但是表達出的情緒卻會大打折扣,這不僅需要演奏者大量的練習與氣息的控制,還需做到‘因材施教’,每個演奏者都需找到適合自己的演奏方式,無論是技巧上,氣息上,最后在結合舞臺表現力,將樂曲完美的展示出來。如今,具有獨奏、重奏、協奏等多種演奏形式的笙曲,不論旋律、調式、曲式、和聲、音樂題材和演奏技法等都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充分顯示出了笙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