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森
(哈爾濱師范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拉威爾是法國著名的印象派音樂家,他的音樂風格一直受到人的推崇和喜愛,也是當時名噪一時的人物。拉威爾十分注重音樂的美感,他始終認為音樂的美是第一位的,要讓受眾直接聽到第一個音符就對音樂產生好感,拉威爾將其作為自己的座右銘,的確如此,他的G大調小提琴奏鳴曲就是這樣令人印象深刻的音樂作品。
提起印象派音樂家,人們通常會想起德彪西,德彪西作為印象主義大師對拉威爾影響十分深遠,他早期的音樂作品就是模仿德彪西,后來他逐漸擺脫了德彪西的痕跡,開始摸索自己的風格,在他創作生涯的中后期,個人的風格特色越來越強烈,也越來越有美學意味,他的創作題材類型非常富宏,從歌曲、管弦樂、鋼琴到室內樂、歌劇以及芭蕾舞劇。他幾乎對所有的音樂類型感興趣,尤其是民間音樂、新音樂等等這些都被他不同程度的吸收了。
在小提琴奏鳴曲的創作數量上,拉威爾沒有為我們留下很多,他只在早期創造了一首,中晚期創作了一首,共有兩首。本文所研究的G大調小提琴奏鳴曲就是他成熟時期的一首作品。奇怪的是,這首作品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太受人們關注,甚至有人不把它看作是印象主義作品,認為這首作品不符合傳統奏鳴曲愛的規模,風格也與傳統奏鳴曲大不相同。所以音樂界一直不太重視拉威爾的這首奏鳴曲。時至今日,我們知道這首作品的意義遠遠超出了其他的作品,尤其是拉威爾創作這首作品時的那個“不幸的愛情故事”,更是讓人聯系到這首作品的命運。
拉威爾G大調小提琴奏鳴曲分為三個樂章。從第二個樂章開始表現出了爵士風格,這也是作品的主要特色。
第一樂章從高聲部進入,按照6/8,9/8的拍子持續到11小節后,副部進入低聲部,以歡快跳躍的裝飾音和跳音與高聲部持續平穩的八度和聲形成交相輝映的織體,從53小節開始低聲部漸弱,音樂整體顯得更空曠幽遠。從133小節開始旋律變快,高低聲部交織強烈,小提琴以ff的力度猛烈崩出,像是撕裂了寧靜的夜空,隨后小提琴力度轉而pp,歸于寧靜,于是進入了第二樂章。
第二樂章屬于中板,回旋式奏鳴曲。主題從小提琴聲部開始,右手輕輕撥弄G大調主和弦,時而有不規則的重音打破4/4節奏,表現出了爵士音樂的二、四拍節奏特點,鋼琴低音聲部以bA大調和聲出現并持續,與小提琴聲部形成雙調性。經過不斷的變換調性,在第78小節時進入#F大調,多次出現變音關系的大三連音讓爵士風格不斷出現,小提琴則是始終七和弦直到進入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是快板。經過小提琴的引子后,呈示部的調性又回到G大調,小提琴聲部以半音音型的形態反復出現,我們可以聽到連音和跳音的交織運用,鋼琴低聲部則表現為短促音,與小提琴的半音氣氛形成反差。進入再現后,第二樂章的布魯斯節奏型反復出現,快結束時第一樂章的主題旋律以擴大了時值的形態再次出現,回旋到開頭的氣氛結束。
綜上,第一,本首奏鳴曲體現了獨立的和聲結構,拉威爾可以避開了具有強烈功能的和弦走向運用,而是采用高疊和弦、附加音和弦、平行和弦等,故意追求音響的層次性。另外,拉威爾經常在調式和弦當中加入一些尖銳的二度音程,或者利用中古調式來產生一種古怪色彩的氣氛。
第二,本首奏鳴曲與古典樂派不同的是,它的旋律音不急于和聲框架,而是按照線性發展的思路展開的,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可以聽到許多復合型節奏的反復出現。比如第17小節中,小提琴按照16分音符,每一組聽起來有六個音。
第三,本首奏鳴曲的爵士風格濃烈。尤其是在第二樂章和第三樂章的雙調性之中。比如第80小節處,小提琴部在e自然小調的基礎上升高6級音,節奏卻體現為跨小節連線處重音的不斷改變。在演奏時,小提琴運弓的弓速和力量都要掌握好,不能太過用力,要表現出爵士音樂當中的“舒適慵懶”的氣質。
總之,拉威爾的這首奏鳴曲和其他的奏鳴曲相比,有幾個鮮明的特征:風格更加大膽,和聲旋律走向更加難以預測,多元素融合痕跡明顯。可以看出,拉威爾主觀上故意要將自己的這首作品與其他作品區別開,嘗試一道新的音樂創作道路,也許是因為這首作品與人們印象中的拉威爾不太一樣,故而長期忽略了這首作品的存在。本文認為這首奏鳴曲夾雜了拉威爾更多的私人情感,也傾注了他的創作晚期的一些積極的真實的對音樂的理解和思考。
學界一直認為很難將拉威爾歸類為印象主義音樂家的派系之中,不僅是因為拉威爾有一些作品不符合傳統印象主義音樂的標識,更是因為拉威爾自身對印象主義不太興趣的緣故。我們通過分析G大調小提琴奏鳴曲這首作品,其實也發現了拉威爾音樂當中的那種不同尋常的多元特質,他愿意嘗試新鮮事物,愿意打破舊藩籬,也許這才是研究這首作品的最大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