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軼
(武漢音樂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0)
對于鋼琴專業的學生而言,視唱練耳學習的側重點較之其他專業有所不同。本文以鋼琴專業的視唱練耳教學為例,從鋼琴演奏作品以及演奏中易遇到的問題出發,站在鋼琴演奏專業需求的角度,研究鋼琴演奏專業視唱練耳教學的重點,旨在能夠更有效率地提高學生的實際音樂綜合能力,并且能夠把對音樂基礎理論的認識落實到實際的音樂表達中。開闊學生思維,使學生能夠主動地將視唱練耳學習內容充分應用于專業學習當中。
幾百年來,鋼琴由最初的古鋼琴發展而來,歷經了數個歷史時期的淹沒與興起,留存了多個時代、多種音樂風格以及多樣的創作思維下的音樂作品,從鋼琴藝術發展的過程入手,就可以一窺整個西方音樂思維的發展。筆者認為,為了更好的使鋼琴專業的學生具備良好的音樂素質,在視唱練耳教學中不僅要訓練基本的音樂技能與音樂感知力,更加要注重對于音樂思維能力的培養,積累學習者的音樂體驗與音樂活動經驗,以求更好的在鋼琴演奏中運用所學的知識。
由于鋼琴的多聲性質決定了鋼琴作品中不論是音高材料、節奏材料等等都包含了多聲的思維結果,同樣的,演奏這些作品也需要演奏者具有相應的思維水平。因此筆者認為,在針對鋼琴演奏方向學生的視唱練耳教學中,需將多聲部聽覺思維訓練放置首位,通過系統的聽覺訓練,結合對實際音樂作品的分析與視唱,更好地促進學生多聲思維能力的培養以及演奏思維習慣的養成。
從作品的呈示要求出發,筆者認為有關鋼琴方向多聲思維的培養應從復調思維以及和聲思維著手,縱向與橫向結合全面把握作品線條、層次與色彩等細節要素。
在作品演奏過程中,必然涉及到兩只手“不同步”進行但又相互融合與配合的情況,這就會與其他專業在演奏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節奏問題略有不同。
從鋼琴演奏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節奏問題出發,筆者認為首先應幫助學生建立穩定且恰當的速度感,而后引導學生關注節奏的風格與律動,同時在特殊劃分節奏的多聲部對位(例如“三對二”節奏)方面應盡早給予指導。
在討論有關鋼琴專業討論音樂記憶能力培養時,最為實際的問題恐怕就是背譜演奏了。在鋼琴演奏學習過程中,學生接觸到的作品范疇較為廣泛,其中包括復調作品、樂曲、練習曲以及奏鳴曲或協奏曲等等,不論是在風格體裁的把握上,還是每個作品中所存在的多個聲部線條、復雜的音樂層次以及篇幅要求等等,都要求演奏者在更為深層的在理解與剖析音樂的基礎上的精確的“再現作曲家意圖”,而不是單純的演奏形式上的背奏。
為了更好的幫助學生能夠從背奏的行為當中真正做到從“理解”上記憶,針對鋼琴演奏方向學生進行音樂記憶訓練,筆者強調首先要加強內心聽覺參與下的讀譜訓練,第二,加強音樂聽覺分析能力的培養
音色作為一種物理上的聲音現象,雖然其本身僅為聲音的一種特性上的體現,然而當他被應用于音樂創作與表演時,就演變成一種具有明顯審美體驗與審美價值的音樂表現手段。筆者認為,在視唱練耳課上有針對性地設計與鋼琴音色塑造力相關的課程內容與教學方法,有利于擴展學生的聽覺注意與審美體驗,也可以更好的將視唱練耳課程與鋼琴演奏實際相結合。針對鋼琴演奏專業的學生的音色塑造能力的培養,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第一,配器思維觀與內心音色感的培養;第二,建立聽覺統籌下的音色布局思維即音樂中每個層次的判斷與立體的設計,同時也要關注鋼琴踏板的“潤色”等細節的處理。
1、運用彈唱的訓練方式
筆者發現,有些學生對于視唱作品和視唱課上的訓練往往可以很好的把握,但是落實到鋼琴演奏上似乎仍有阻礙,針對這一問題,筆者認為結合鋼琴與人聲的表達形式,學生可以在課堂上更多的貼近所學專業。
2、強調合作觀念,采用重唱與合唱的訓練方式
在鋼琴作品中,多重聲部、線條、層次等等交織于其中,實際上是由一個人來完成所有的多聲布局,需要演奏者具有更為立體的“重奏”思維。鋼琴專業的學生不像管弦樂學生那樣經常有機會參加重奏、合奏,鋼琴專業學生除了為其他獨奏樂器伴奏之外,也可能很少有機會接觸其他合作形式,因此合作觀念及合作思維較為欠缺。因而更加需要通過不同形式的合作方式,強調合作的觀念,培養學生多聲思維能力。
1、聲勢訓練
動覺是人與生俱來的“節奏”特性,在節奏訓練中結合聲勢進行教學,可以讓學生把對節奏的把握應用于常規訓練的“口念節奏”形式之外,進一步通過“聽覺”來控制節奏的準確性,進一步訓練聽覺在演奏中的統籌作用。
2、節奏視唱
節奏視唱是將節奏練習與視唱練習緊密結合的一種訓練方式。將節奏與視唱結合到一起,這樣做是為了幫助學生可以從節奏的角度來理解樂曲的律動,而非僅僅將節奏當做是組織旋律的“輔助角色”,同時這種“有音調的節奏”也可以引導學生將節奏的性格與旋律音調相互融合,提高節奏訓練的實用性。我們可以提取視唱練習中的“動機”,使之成為節奏主題,進行固定節奏、變化節奏與視唱一起進行的立體化練習。
1、讀譜與背譜訓練
精確的讀譜與再現樂譜信息是高質量記憶樂譜的基礎。對于學生而言,做到嚴格遵照作曲家標記進行讀譜并不困難,只要稍加引導與注意就有能力能夠完成,然而這不是最終目的。我們不能只依靠譜面標記來機械地處理音樂語言,更要學會透過這些譜面標記,去理解作曲家意圖,尋找更好地方式詮釋作品。
在此基礎上,通過對樂譜的旋律線條形態、和聲走向等方面的分析與記憶,結合背唱訓練,或者鋼琴專業特點在鋼琴上迅速背奏樂譜內容,檢驗音樂分析與記憶的質量,是較為有效的訓練手段。
2、旋律與和聲記憶
在針對鋼琴專業學生的旋律記憶訓練中,由于專業之需求,筆者認為在基礎的單聲部旋律的基礎上加入一些與實際作品更為貼近的多聲性的記憶內容。例如,在訓練初期,可以選用一些固定伴奏音型的樂曲片段,讓學生通過聽覺進行分析,再通過默寫以及背奏的形式進一步利用視覺與動覺來完成一整套音樂的記憶。筆者認為在傳統單聲部旋律記憶的基礎上加入多聲性的材料進行練習,一方面可以使得學生逐漸建立與鞏固對于和聲、調性等縱向音響上的感知,另一方面可以將鋼琴演奏的動覺與記憶行為進一步結合,貼近演奏實際。
1、充分利用聯覺心理培養學生對音色的感知與想象
對于音色體驗活動而言,很難有一種“具體”的語言來描述音色,而是需要每個主體積極充分的發揮想象,主動與音色所傳達的內容進行對應性的聯覺來感受音色,理解音色。在周海宏教授的《音樂與其表現的世界》一書中,針對聯覺現象有較為明確的解釋:“聯覺(synesthesia)被定義為’從一種感覺引起另一種感覺的心理活動’①即對一種感覺器官引起其他感覺器官感覺的心理活動”。音色與人類的情感特征可以通過聯覺的心理機制進行對應,基于這些情況,我們在表達音色、理解音色時更加需要積極發揮聯覺的功效,讓學生可以積極地將聯覺介入到對音色的理解與表達當中,進而產生深層次的音樂聯想。
例如《我的太陽》中采用和聲大調中的降六級色彩與自然大調進行比對,形象地刻畫了動態的太陽的色彩變化。筆者通過對附中初二鋼琴組的學生進行測試,發現學生對此處的音響聯覺表達為:“清晰與渾濁”、“明亮與黑暗”等等,結合學生自己得出的聯覺體會,筆者根據調式中降六級的和聲色彩與最后主和弦的大調色彩進行對比,最后學生主動描繪出了一副生動的“太陽被云遮掩過后再度露出耀眼光芒”的動態畫面,為了使樂曲的色彩更為直觀,筆者采用彩色標示進行提示。
2、音色模仿與帶“襯詞”的視唱訓練
基于鋼琴的交響性與力度范圍廣泛性的特點,她具有巨大的聲音模仿潛力,在漫長的聲音追求過程中,鋼琴家們通過觸鍵的種種變化將“心聲”與“器聲”結合,盡管在鋼琴樂器中對聲音的模仿與想象不可能做到“還原”的程度,但是我們可以利用種種技巧讓聽眾感受到這種聲音——存在于內心中的聲音。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將非鋼琴的音色引入課堂讓學生更好的進行內心中的感知與認知,再通過想象與模仿將內心所想化為外界所感為了建立穩定有效的內心“音色庫”。
“帶襯詞”的視唱方式是指選用特定的元音代替唱名進行視唱訓練,通過對某一音色特征的模仿,能夠調動起內心的音色感覺來指導聲音的實現,有助于學生更為直觀的感知音色、認識音色。以《調性視唱教程》(第一冊)G旋律大調第20條②為例。在原版音響中,此段旋律是由弦樂完成。針對這段主題的視唱訓練,我們可以采取以下幾個步驟:
第一步,我們可以讓學生視唱這一片段,建立起初步印象。
第二步,結合實際音樂音響,感受弦樂器的音色與演奏法。
第三步,采用“哼名”的方式模仿樂器的聲音與演奏法進行視唱練習。
第四步,選取類似素材進行聽辯。以《如歌的行板》節選片段為例(略)
在音樂專業的學習過程中,不論是學習作曲還是學習器樂等等,都十分重視視唱練耳課程的基礎作用。作為器樂學習者學習視唱練耳的目的,不僅是為了獲得一幅好“耳朵”,而是為了通過系統的視唱練耳學習能夠逐步建立起內心的聽覺,同時能夠應用聽覺,體會音樂的呼吸、旋律、節奏、強弱,逐漸建立起良好的音樂思維習慣以及提高正確表達樂思的能力。本文站在鋼琴演奏之素質需求的角度,結合演奏作品、演奏思維以及演奏需求等方面,堅持從實際出發,旨在能夠更有效率地提高學生的實際音樂綜合能力,發展學生音樂聽覺能力與音樂想象能力,并且能夠把對音樂基礎理論的認識落實到實際的音樂表達中。隨著藝術類學科的發展,針對鋼琴專業的視唱練耳教學尚需進一步深化,對此論題的探討更有待我今后不斷地學習和實踐。
注釋:
① 朱智賢.心理學大詞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392.
② 同上.第7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