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影星
(福建省福清第一中學,福建 福清 350300)
“審美感知”即是對音樂美之因素的發現,即是與對音樂的理解過程相伴隨著的對其中能夠觸動自己的諸如旋律、節奏、曲式、甚至樂器的聲音或樂曲意境等元素的選擇與深入感知。而此自覺的感知過程卻需依托對應的主體“審美感知”的能力,此為進入音樂美學境界的重要關卡。而學生此能力的逐層梯級培育便為教師音樂教育的使命。依據音樂自身結構與學生音樂接受規律,分析音樂要素以解析音樂語言、通過聯覺渠道以建構想象世界、結合創作背景以接受人文熏陶,此依次遞進的三者應為正確培育方向之所在。
音樂在本質上作為一種語言而存在,在其外化的語言能指音符符號之內,必有意蘊深厚的所指含義。對此含義的挖掘便是對音樂語言的解析,而對音樂語言的通曉恰為順利進入音樂美學境界的前提。新課標規定的學科核心素養中對此種語言所指含義的描述為:力求對音樂藝術的聽覺特性、表現形式、表現要素、表現手段具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把握。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細化,則可概括為節奏、旋律、獨唱、協奏曲等。
例如:在《草原放牧》(琵琶協奏曲《草原小姐妹》第一部分)一曲的欣賞教學中,我預先通過簡單的諸如《吉祥三寶》等樂曲向同學們講解了包括音的高低、長短、強弱、音色在內的基本要素,與包括節奏、旋律、力度、速度等在內的形式要素與協奏曲的表現形式,以讓同學們掌握一定的音樂語言基礎規則,奠定對此較難的《草原放牧》樂曲的語言解析基礎。在此之后,我先給同學們播放了樂曲的引子與第一部分,讓同學們先說出其中涉及到的兩種音色截然不同的樂器之聲及其轉換帶給自己的感受。在引導得出“圓號之雄渾低沉”、“琵琶之清脆清麗”與“先圓號后琵琶帶給人的全新的聽覺體驗”的結論后,我便重新給同學們播放了此部分,進一步感知引子與第一部分之間懸殊的在音樂形式要素之間的差異。其后同學們便可根據所學的音樂語言知識得出“先慢后快”、“先弱后強”等的結論。而此便是其進行更深一步之意境想象的前提。
音樂審美的含義絕不僅僅限于對其中所涉及到的音樂知識的挖掘和對應,而應為一種在此基礎之上的結合主體本能的聲音、情感感受力得到的精神境界的升華、陶醉與享受。此在審美感知素養模塊被描述為:在聯覺機制作用下對音樂音響的綜合體驗、感知和評鑒。音樂聯覺,即是通過聲音聽覺的刺激引起視覺、觸覺、嗅覺、心覺等的感知,進而建構一個聲色兼備、冷熱交替的真實化音樂世界。亦從而在通過語言關卡之后,真正領會其意義背后的整體畫面美、自由美與情感美。
例如:在《草原放牧》一曲的欣賞教學中,在經過了上述通過基本音樂知識解析此曲引子與第一部分的音樂語言之后,我便再一次向同學們播放了此部分樂曲。但并在播放之前,我還讓同學們結合自己的聽聞經驗,結合此蒙古與“草原”、“放牧”的主題關鍵詞,進行自由的聯覺想象與感知。于是,便有同學在雄渾悲壯的圓號所奏的引子部分的聽取中,提出其類似于電視劇《小兵張嘎》中當有人悲壯犧牲時的配樂;還有學生回答:“中間歡快清脆的琵琶聲讓我看到了陽光照耀下閃閃發光流動的小溪、羊蹄噔噔的聲音,還有牧羊人在風中自由地揚鞭揮趕的場景,春光融融,歡快又溫暖”。這便是對學生聯覺能力的催產與聯覺對音樂美學意境的搭建和塑造,此為審美感知力培養的重點環節,亦是學生對樂曲主題情感的趨近。
《禮記·樂記》云:“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即任何作為情感載體的樂曲的創造背后,必有相應的客觀事件或生活為背景,此觸動人心、喚人之情,而人則訴諸樂。所以,對樂曲創作緣由的呈現將有效幫助學生了解真正的音樂源頭,從而將自己在聯覺過程中無限擴大的想象靠近、收縮至此具體的場景畫面之下,接受深刻的關于人生、生活、生命的人文熏陶與情感美育。
例如:在上述《草原放牧》一曲的聯覺想象結束后,我向同學們播放了樂曲的第二部分,并與第一部分同樣展開了由音樂語言到聯覺想象的引導講解。在此之后,同學們必有了解此樂曲真正創作動機與描述主題的好奇心,我便應時向同學們講述了“草原小姐妹”的故事。在此之后,我便讓同學們結合此背景故事與自己之前的樂曲聯覺想象,再談談對這整首樂曲的理解。其中便有一位同學緊接著在未知此事件時想象的“羊蹄噔噔、揚鞭揮舞、悲壯犧牲”等說道:“引子圓號吹出的緩慢悲壯的旋律是對二姐妹不惜生命保護羊群而導致的截肢癱瘓悲劇的哀嘆與對其大無畏精神的謳歌;第一部分清脆的琵琶彈奏與歡快的旋律是對二姐妹牧羊時美好情境的描繪;而第三部分結合琵琶、笛、簫等管弦樂器奏出的悠揚、緩慢的旋律則是對羊群依舊,佳人不在的哀嘆、懷念”。
審美感知力是學生能否解讀樂曲、體悟情感與音樂美的關鍵,因而此亦為音樂教學的重點,為教師應進行精心設計與分層培育的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