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蘭亭 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培育和提升文化自信,必須立足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1]。如今,數字媒體及移動互聯網技術不斷發展,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互聯網產品及應用推陳出新,它們不僅彰顯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更是成為努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有效途徑。文化自信對新時代的傳統文化類應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方面是傳統文化類應用的主題內容要厘清傳統文化的源頭、范圍,對于中華文化的傳承不是全盤接受而是去粗取精,聚焦“優秀”內核,做到收縮文化外延、深化內涵;另一方面是傳統文化類應用中應具有一定的文化塑造意識,面對現代文化的撞擊,應用中的優秀傳統文化要在自豪中反思、并蓄,保持其民族性與現代性,借助先進的科技讓傳統文化類的產品以更加豐富、新穎的形式走進人們的精神世界。
在文化自信的推動作用下,以傳統文化類App為代表的互聯網應用不斷崛起,不同主題、面向不同年齡層次的傳統文化類App層出不窮。它們將傳統文化內容進行細分,進而將專業的知識,以更加系統、生動和簡單的方式呈現出來,不僅使用戶能夠集中了解該文化,起到傳播和推廣的作用,還順應了廣大群眾尤其是當代青年群體的碎片化生活習慣。廣闊的傳統文化與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App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題材,App借助自身的應用特性讓枯燥無趣的專業知識以有趣的主題、人性化的交互行為和富有感染力的視覺元素,讓更多受眾接受并喜愛。按照傳統文化信息的組織形式可以將其應用分為應用類、文博類、電子商務類、資訊類、醫療類等幾大類型。
其中應用類傳統文化App主要側重于提供某些功能,是幫助用戶解決某些現實問題的工具型應用,如成語大詞典等;文博類傳統文化App主要依托博物館這類展示傳統文化和人類文化遺產的實物場所的載體,為公眾提供博物館內的典藏品的長期展示平臺及游覽博物館時的其他相關延伸服務,如每日故宮、西安博物院3D等;電子商務類傳統文化App主要是將文化商品和工藝美術搬到電商上售賣,幫助中國的文化匠心、工藝大師將作品和聲音傳遞出去,如淘藝寶、榮寶齋在線、雅昌交藝等;資訊類傳統文化App主要是針對提供與傳統文化內容相關的訊息,它常以講故事的方法講述知識,并以時訊的方式將故事予以推送,如幸福志、紅棗FM等;醫療類傳統文化App是以推廣中醫相關文化為己任,如中醫古籍、中醫識方等。
盡管傳統文化類App近兩年來隨著國學熱的興起數量呈上升趨勢,但用戶黏性不高,更新頻率較低[2]。在由互聯網周刊&eNet研究院提供的數據表明2018年度App排行榜中,文化類App雖然有2個App分別在學習教育類(年度學習工具)和企業辦公類(年度日歷工具)上榜,但名次靠后,且尚無一個傳統文化類App入選資訊閱讀類榜單。由此表明,傳統文化類App目前還尚未得到用戶地廣泛傳播,而制約傳統文化類App發展的因素有很多,總的來說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內容未能及時更新,功能較為單一。內容創新是App的內在活力,用戶都希望在App中源源不斷地獲取新知識,而傳統文化類App常常遭遇其故步自封,過于依賴傳統文化知識本身,不知如何持續更新;功能上常常是簡單地展示信息,而忽略了用戶在評論、分享等個性化方面的需求,最終被用戶淘汰。
二是交互操作單一,界面布局雜亂。由于傳統文化類App基本都是免費下載,在很多應用的開發、設計、制作上顯得較為粗糙,不僅整個App信息展示基本以靜態圖片文字顯示而且偶爾還會遇到卡頓、閃出或無反饋等問題;有的App本身界面布局欠合理,用戶不能立刻完成自己的任務,有的是廣告擾亂了界面布局的秩序與簡潔,這些因素都大大降低了用戶的使用熱情,甚至立即卸載應用。
三是界面無美感,同質化現象嚴重。這里的美感主要是指視覺層次不明確,在視覺的圖形、色彩等元素上未做到風格上的整體統一;而視覺上同質化指無論是傳統文化類App中的哪種信息類型,在界面視覺、聽覺素材的選擇上都過分依賴既有的網絡素材,缺乏品牌意識,未能深入挖掘自身的主題內涵進行原創,進而營造出鮮明的主題氛圍。
本文所指的App的交互設計是根據用戶需要來規劃功能布局、邏輯結構,以及如何觸發和觸發后的結果、狀態的研究。
App中的信息設計包含了對信息架構的構建與任務流的設計,它主要的關注對象是用戶對App功能、使用流程的組織和安排。因此,理解用戶要使用傳統文化類App的動機與目的是信息結構設計的前提,而清晰、明確的信息結構則是用戶理解產品的基礎,情境化信息讓優秀文化內涵賦予產品個性化特征,更容易被用戶接納并予以分享、轉發。
“每日故宮”App曾榮獲中國2015年度十大優秀App,其目標用戶是渴望了解故宮博物院藏品,但閱讀時間零散、生活節奏快的年輕人。該App在前期半年多的調研基礎上,最終確定了信息功能不貪大求全的基調,而是尊重目標用戶的行為習慣,以故宮藏品展示為主,兼具教育、審美和社交功能。它的最大特色是將日歷和故宮館藏品相結合,每日甄選一款館藏珍品做簡要的圖文介紹,用戶一進入App就能迅速看完當日推送的內容。用戶除了欣賞、閱讀藏品信息外,還能記錄隨筆、生成圖片,保存到本地或分享到社交媒體上,以提升故宮信息的知名度及傳播范圍,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
退出每日推送后,用戶在菜單上分有“全部”“專題”“收藏”和“設置”四大功能。其中“全部”指的是全部藏品,它對應到已發布的每日藏品推薦,用戶可以自由查詢、選擇感興趣的藏品獲取豐富的專業知識;“專題”提供了正在進行或已經結束的故宮博物院展覽活動信息等,目的是聯合線上、線下渠道,鼓勵用戶主動參與到館內活動中;“收藏”是指用戶在瀏覽藏品圖文信息過程中所收藏的文物,方便用戶反復查看;“設置”中共有同步筆記、清除緩存、音效和關于四個子部分,為用戶提供賬號登錄、注冊及軟件個性化的設計。
App中的交互行為設計,指的是用戶和App之間的交互行為,主要表現在用戶的請求方式和App如何反饋請求的方式。傳統文化類App的設計開發人員必須著眼于不同主題信息類型的應用,對用戶可能發生的行為過程、產品所有的功能進行預設和評估,而不斷對App交互行為方式進行迭代調整的過程,也是對傳承傳統優秀文化方式的一種創新。
在交互設計方面“每日故宮”也同步以一種輕量的、多維的交互設計模式,讓用戶在輕松愉悅的情緒中感知、學習傳統文化。這種交互模式是基于用戶獲取高清藝術品圖片的需求而進行的創新行為方式設計。用戶以創新的觀看渠道和不同的行為方式多維獲取信息,而App的交互動效也能令用戶更加直觀地感受到操作后的反饋結果。
創新的觀看渠道主要表現在進入App后,被動觀看每日藏品推薦和“全部”中利用關鍵詞搜索的主動觀看的行為路徑;不同的行為方式主要表現在用戶觀看館藏藝術品過程中與移動終端的操作行為,如點擊即可選中目標欣賞到藝術品高清圖片,放大、縮小或上下左右滑動的手勢即可移動欣賞局部細節,觸碰即可得到音效上的反饋,用戶可以靈活地與藝術品產生互動。每日故宮交互動效的速度不急不緩,以向下切換、漸現、旋轉、收攏與打開的簡潔動畫為主,給整個產品平添了些許優雅從容的氣質。
App界面是用戶與產品間的交互接口,它承載著主題內涵的表達與呈現,是產品主題風格的直觀體現。界面設計的目標是引導用戶順利完成交互過程,獲得“美”的體驗,傳統文化類App正是在這種視覺中感知優秀文化的內涵。而界面中的“美”設計不僅包含了傳統藝術中各視覺元素的富有藝術性體驗,還囊括了合理安排可視化元素背后對用戶交互引導的功能性體驗,最終營造傳統文化的意境。
“每日故宮”在視覺上可謂之傳統文化和現代設計糅合的典范,它視覺層級少,主要以簡潔的界面、精美的高清大圖和言簡意賅的文字讓用戶以一種自然輕松的方式感知傳統文化。從整體的視覺風格而言,該App界面遵從故宮博物院的典雅大氣,是現代中國風視覺設計的優秀案例。
具體到各個視覺元素及版式設計方面,色彩上以中華五色中代表皇權的黃色搭配黑色、白色;圖標不多,采用的扁平化設計風格,四個主菜單圖標在其造型設計上緊扣App主題,以文物為雛形給予了負形圖標的表現,具有強烈的中式風格;字體上以具有中華特色的書法體康熙字典體為主;排版上設計得簡潔明了、主次分明,大面積的色塊上點綴著精致優美的圖標,營造出寧靜安詳、恢宏大氣的歷史感。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石,傳統文化類App是推動文化創新發展的有效途徑。本文以故宮博物院官方出品的“每日故宮”為例,從信息設計、交互行為設計、用戶界面設計三個方面來分析傳統文化類App的交互設計,旨在讓此類應用產品的界面和交互行為滿足新時代環境下用戶的體驗需求,彰顯中華優秀文化的魅力,提升群眾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