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弘 廣西財經學院
為了響應“美育”號召,音樂教學開始在大學教學中受到重視,而鋼琴教學作為演奏難度較高、感染能力較大的一類音樂教學,其重要性可見一斑,但是其教學難度也不可忽視。基于此,作為大學鋼琴教師,我們應合理利用音樂手段,通過多種途徑使學生能領悟到鋼琴背后的“音樂表現力”,感知鋼琴背后的情感態度,從而使其能夠以音樂的力量來面對世界。
鋼琴教學作為一門實操性較強的學科,與其他科目的知識教學不同,如果教師只是通過讓學生識譜、記譜掌握曲目,而沒有通過讓學生進行實際演奏來學習,那么學生將不能真正感知到鋼琴曲背后所蘊含的力量,如果學生不能真正地感知音樂、理解音樂,那么這樣的音樂教學是沒有靈魂的。
因此,對于鋼琴教師來說,如果想要培養和訓練學生的“音樂表現力”,首先要做的就是讓學生進行實際的鋼琴操作,只有真正接觸到了鋼琴,才能領悟到隱含在琴鍵背后的美妙的聲音,才能感知到隱藏在樂符下的音樂的魅力。只有當學生接觸到了黑白相間的琴鍵,才能理解一首歌曲是以什么樣的狀態直逼人心的,只有當學生實際演奏了曲譜,才能更好地感知音樂。
一件完美的藝術品如果能流傳千古,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能夠與世間的普羅大眾產生共鳴,而只有了解了當時的創作背景,才能很好地領悟創作者的創作情感,才能很好地感知音樂背后隱藏的力量。作為鋼琴教師,如果想要讓學生能夠感知到鋼琴曲背后所體現的“音樂表現力”,那么我們就要讓其了解作曲者的創作背景及時代背景,這樣才能和作曲者產生共鳴,從而在自己的演奏中自然而然地帶入當時人物的主觀情感,歌曲表現便會變得更加富有感染力和表現力。
著名鋼琴家貝多芬一生都致力于音樂創作,眾多音樂作品廣為流傳,而其中最令人震撼的莫過于其譜寫的《第五交響曲》,又稱《英雄交響曲》。當人們初聽這首鋼琴曲時,會感到跌宕起伏感以及壓倒性的震撼感。但是,如果人們在了解了貝多芬當時的音樂創作背景后,又會對這首歌曲有不一樣的見解和感悟。因此,教師在教學這首歌曲時,首先要讓學生了解當時貝多芬的創作背景,這樣在演奏時,才能真切地表現出當時人物在面對巨大悲痛時不屈不撓的頑強精神,才能更具“音樂表現力”。
由于每位音樂家各有各自的創作風格,因此在鋼琴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進行對比教學,一方面,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另一方面,也能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音樂的內涵,從而增強其“音樂表現力”。
例如,著名鋼琴家莫扎特和貝多芬的創作風格就不相同,莫扎特的鋼琴曲更加注重技巧表現的研究,因此會更加細膩,而貝多芬的鋼琴曲卻時常帶有一種浪漫主義的氣息。兩大鋼琴家的鋼琴技法和作曲風格都不相同,但是其音樂表現力都深入人心。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其中的不同之處,感悟他們的表現手法,才能在自我的演奏上提高“音樂表現力”。
在當今社會,鋼琴教師如果想要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知音樂表現力,就應及時地樹立起“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傾聽學生需求,滿足學生需要。而當代大學生作為獨立的個體,對于自我發展有著更為清晰明確的認識,要求更加人性化。如果教師在日常教學中照本宣科、按部就班、故步自封、不傾聽學生的需求,那么就會使學生在學習鋼琴的過程中產生抵觸心理,從而難以達到培養和鍛煉其“音樂表現力”的教學目的。
鋼琴教學作為當代音樂教學中的重中之重,能通過其獨特的表現力和感染力來傳達音樂的魅力,因此,鋼琴教師要積極訓練學生的“音樂表現力”。在日常教學中,要將人本理念時刻貫穿其中,尊重學生需求,并且注意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感知音樂的魅力。同時,還要讓學生理解當時的創作背景,這樣才能使他們更好地感知音樂,通過對比教學的方式使學生不斷揣摩研究各個風格不同的演奏大師的表現力,從而加深學生對音樂表現力的理解。總而言之,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研究,才能使學生在鋼琴學習中不斷提高“音樂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