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勝 太原師范學院舞蹈系
中華民族民間文化絢爛多彩,在歲月流轉中傳承發展了具有多樣性的民間舞蹈文化。不同的民間舞蹈彰顯著不同民族所蘊含的風格魅力。俗話說:“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山西作為我國文明的發源地,在我國民族特色文化的傳承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作為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的“渾身板”,歷經幾千年的傳衍與發展,已經成為翼城縣深厚文化的主要內容,是一種集審美性與藝術性于一體的傳統民間藝術。將“渾身板”引入高校課堂,不僅是對歷史變遷下的民族文化的學習,更是對這一具有代表性的山西特色文化藝術的傳承。
“渾身板”,流傳于山西省臨汾市翼城縣,體現了翼城乃至整個山西省勞動人民的樸實與熱情,是一種集審美性與藝術性于一體的傳統民間藝術。將“渾身板”這一極具山西代表性的民間藝術引入高校舞蹈課堂,不僅使學生深入了解了“渾身板”的過程,更是對民間文化藝術的傳承、創新與發展。如此一來,既可以實現高校舞蹈專業教學的改革目標,也可以滿足民間舞蹈的發展需求,進而提升學校舞蹈專業文化層次和建設水平。
理論型教學法是教育思想觀念在教學實踐中方法化的結果,具有抽象性、普遍適用性和指導性,通過影響教學主體的思想觀念,達到教學效果,主要體現在具體的教學方法中,為具體教學方法提供理論指導。在渾身板課堂的學習過程中,教師應當引導、啟發學生學習“渾身板”,確立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領學生學習“渾身板”這一民族藝術產生發展的理論基礎。
翼城渾身板歷史悠久,因在舞蹈中用檀板擊打全身上下而得名,用以表現慶祝豐收時的喜悅,表達對生活的美好期望。渾身板在20世紀與21世紀的發展形式不同,它的傳承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傳統的家族傳承,另一種則是現代群體的傳承。經過當地政府在政策上和經濟上的支持,以及山西高校舞蹈課堂的引入,渾身板這一民間傳統藝術形式正在一步一步發揚光大。
舞蹈作為一門獨特的形體藝術,其教學方法與一般學科截然不同。呂藝生教授在其《舞蹈教育學》中,明確指出了舞蹈教學的特殊方法——口傳身授法。“口傳身授”即口頭講解和以身示范兩個方面。在人類社會沒有出現語言之前,人與人的交流是通過肢體動作來進行的,而那時,也只能通過肢體動作來進行溝通。當語言出現后,人類文明雖然前進了一大步,但由于舞蹈是一種人體的有韻律的運動,單靠語言是不可能對舞蹈做出全面解釋的,因此,體現在舞蹈教學中必須是口頭講解和以身示范的結合。渾身板的教學也不例外,教師應通過課堂實踐循序漸進地對渾身板的體態動律、步伐特征進行講解和示范,讓學生能夠直觀地把握翼城渾身板的舞蹈特點和風格韻味,同時教師也要通過口頭講解將動作的要領和規范性傳授給學生,使學生不僅能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
總之,在教學翼城渾身板時,教師要遵循舞蹈教育事業發展的規律,要讓學生充分了解翼城渾身板形成的地域性特點、情感性特點等理論知識,同時要讓學生準確把握渾身板在舞蹈過程中的體態特征,熟悉動作風格要領,在對民間傳統藝術進行學習的同時,能夠更好地創新,將翼城渾身板藝術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