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摘要】當下不論從人們線上購物,還是日常線下生活場景,我們都能夠窺探到第三方支付對人們日常生活的滲透程度之深。但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涌現,不僅僅是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交易習慣,更重要的是第三方支付正在悄無聲息地影響著我國貨幣的供給。本文主要探究第三方支付對我國貨幣供給的影響,從理論的角度分析第三方支付對我國貨幣供給量、貨幣流通速度、貨幣乘數的影響,最后對央行貨幣政策的制定以及對第三方支付的監管工作提出建議。
【關鍵詞】第三方支付 貨幣供給量 貨幣流通速度 貨幣乘數
一、緒論
現如今在中國,無論是一二線大城市還是鎮級農村,公眾的生活方式因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出現正發生著巨大變化。從現金交易到依靠網絡平臺交易,這很大程度依賴于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快速普及。
根據IAB的新報告“全球移動電子商務景觀”,人們習慣在移動設備上購買商品,這已是普遍行為。平均來說,在過去半年內,于移動設備上購買過商品或服務的移動互聯網用戶,其所占比例是全世界的3/4;該部分消費者表示生活消費支出中大概1/3都是在移動設備上實現的;將近1/4消費者每周都在移動設備上消費,尤其是亞太地區的消費者。在中國支付寶、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的兇猛進擊下,使用移動端網購的消費者高達88%,在全球名列首位。由此可見,移動購物已經成為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和人們日常生活的習慣。
第三方支付發展的良好態勢必然會對傳統的交易方式產生影響,從而影響貨幣流通速度,那么作為央行控制貨幣供給的參考因子之一,第三方支付將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二、第三方支付簡介
我國普遍對第三方支付正式定義是,收款人通過利用計算機、移動終端等這些電子設備,依靠公共網絡信息系統遠程發起支付指令,且付款人電子設備有保護機制,不與收款人特定專屬設備有所交互,由支付機構為收付款人提供貨幣資金轉移服務的行為。第三方支付模式的好處在于解決了買賣雙方的信任風險。其實現原理一般為:買方在網絡購買或者線下購買物品使用第三方平臺賬戶支付,第三方收到買方貨款后,向賣方發出已收到貨款消息,以便賣方及時發出貨物,當買方收到貨物、檢查無誤后向第三方發出確認收貨消息,第三方確定后可將托管貨款交付給賣方,至此第三方支付整個交易流程結束。這個交易過程實質是第三方支付機構在交易雙方中間充當提供結算信用擔保的中介服務的角色。
目前我國移動支付市場發展狀況總結如下:(1)我國移動支付用戶規模持續擴大,用戶使用習慣進一步鞏固,移動支付占整體支付的比例不斷增大。(2)我國第三方移動支付場景更加豐富。從最初的網上購物,第三方支付發展到如今的線下購物、餐館吃飯、打車出行、共享單車、地鐵刷二維碼等等,各種場合幾乎都可以使用第三方移動支付。(3)移動支付在個體消費者市場上巨頭壟斷的格局已經形成,用戶幾乎被充分挖掘,而在商家市場仍有較大挖掘空間。根據比達咨詢的相關數據知,2018年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交易規模市場份額方面,支付寶以54.3%仍然占據絕對主導地位,財付通以份額占比39.2%穩居第二大主導地位。
三、第三方支付對我國貨幣供給影響的理論分析
(一)第三方支付對貨幣供給量影響的理論分析
四、結論與啟示
通過分析,第三方支付的出現確實影響貨幣流通速度、貨幣供給量、貨幣層次量。盡管第三方支付帶來種種好處,但其快速發展給央行制定貨幣政策、金融風險監控方面帶來新的挑戰,因此針對以上結論提出一些政策建議:
1、應密切關注和檢測第三方支付對貨幣流通速度的影響。如果放任第三方支付不斷侵占資本市場,可能引發通貨膨脹,對我國的經濟運行造成影響。
2、應優化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選擇。盡管我國一直在轉變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但效果甚微,目前貨幣政策中介目標依然是貨幣供應量。僅對貨幣供應量監控已不再適合目前情況,央行應當統一觀測多項指標,如貨幣流通速度、貨幣供應量等。
3、應加強完善風險監管。第三方支付發展非常迅速,拓展業務廣闊,因此監管部門應及時制定防范第三方支付違法違規的法規,以防給我國金融市場帶來較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