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西峰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意識領域的問題,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受教育者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為了提升受教育者的認知程度,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識真正的接受改造。政工師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必須要找到教育的規律,根據受教育者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教育工作,從而,使受教育者從心理上真正達到接受,這樣,才能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 因素 分析
在現階段,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處于十分重要的位置。不過,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對認知者的思想意識的改造,在接受的過程中內涵豐富而復雜,容易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因而,政工師在進行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時,只有使受教育者接受才有意義,才能受到教育,離開接受就談不上教育。所以,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政工師在根據受教育者的實際情況按規律開展,以符合受教育者的接受認知規律,這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也能更好的提升教育質量。因此,要重視對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的因素進行分析,讓思想教育真正滲入人的心靈,起到應有的教育作用。
一、人的內在需求的影響
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是人們的一個學習的過程,學習的動力來源于人們的內在的需求。如果人們對某種事物具有濃厚的興趣時,就會產生渴求與欲望,這是人們學習的出發點,是認識的基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也是一項有目的的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這種活動也要與需求聯系在一起,在這種情況下需求就是一種內在驅動力,人的思想接受活動也是這樣。當人們有接受教育的驅動力時,在思想意識中就存在接受的作用場。從而,為人們主動學習創造條件,這也是人們學習的一種動力。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求受教育的主體有內在的心理需求,這是引發受教育者主動學習的關鍵,受教育者會產生積極的接受反應;相反地,如果受教育者對思想政治教育不感興趣,沒有這種心理需求,很有可能產生逆反心理,那是不可能真正從心理去接受教育的。所以,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政工師要從受教育者的實際情況出發,尋找符合其需要的學習規律、學習方法,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接近受教育者的內在需求,使受、教雙方能夠產生心理共鳴,這樣,為受教育者的學習創造了條件。
二、人的理解力的影響
每個人在進行學習的時候,都對所學的知識有理解定勢,這種理解定勢是由個人的經驗、文化積累、思維定勢等影響的。人們憑借自己的理解定勢來對所學內容進行整合與內化,從而接受成為自己的知識,所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能力,在學習能力上也各不相同。
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也和受教育者原有的知識、經驗有很大的關系,任何人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時也與原有的知識框架有關。如果受教育者的經驗豐富、知識接受能力強,學習能力強,那么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時學習要容易得多,不過,這樣的人由于自主能力強,也不會輕易的改變自己的思想意識,接受教育的難度也會增大。同樣地,如果受教育者的智力水平一般,則更容易接受簡明的、經驗化的教育內容。因此,作為一名政工師,要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進行全面的分析,認真考慮接受主體的認知水平和能力,從而有針對性的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人的情感的影響
教育活動其實是一種情感的交流的過程,也是心理學研究的范疇。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教育活動的一種,必然涉及到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的影響。古語有云,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是這樣,只有受教育者的心理被觸動,才能引發其學習的自覺性。這也是情感參與教育的特點,受教育者表現出對教育內容的好與惡,從而有選擇性的對教育內容進行接受和排斥。
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表現在對所接受的信息的鑒別和過濾,當受教育者對教育內容產生了一定的情感傾向后,就出現好惡之分。在很多的情況下,受教育者可能是無意的受這種情感的支配的,這也是思維定勢的一種體現。當受教育者對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回避時,說明是“惡”的情感在起作用,這樣受教育者就會對所學的內容不感興趣,從而不太容易接受它。相反地,如果受教育者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表現出喜愛之情感,這樣,在學習的時候就會更加的專注,注意的強度也會更強烈,就會容易接受其內容。同時,受教育者的情感也會影響其大腦的接受程度,實際上是神經系統的反應。當受教育者情緒狀態較好時,大腦的神經反應會迅速快捷,理解力、判斷力等會增強;相反,當受教育者情緒狀態不高時,大腦反應就會遲鈍,理解接受力就會下降。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使受教育者保證積極的情感狀態,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打下基礎。
四、教育者自身因素的影響
許多的教育家都對教育活動進行過深刻的闡述,尤其是對教育者有很多的要求,其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就說明了教育者的人格品質對教育活動的影響。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良好的形象是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的關鍵,教育者的人格魅力使教育活動更加的可信,受教育者也會更容易接受其教育的內容。在教育活動中受教育者會觀察施教者的形象、人品和能力,從而決定對施教者親,還是疏。施教者如果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受教育者就會產生接受其教育的心理暗示,從而為接受教育創造條件。相反,施教者一派道貌岸然、言行不一致,就會使受教育者心生反感,自然而然的就會遠離其教育活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傳遞給受教育者可親可信的信息,從而加強教育的作用。
總的說來,在我國進入新時代的偉大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提升到了一個更加重要的位置。要想讓思想政治教育發揮出應有的作用,關鍵的問題是讓受教育者從心理去接受這個教育。人的內在需求、理解力、情感等都對接受有重要的影響,這就要求施教者要從受教者的實際情況出發,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接受某種思想,這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基礎,只有解決了受教育者的接受的問題,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升一個臺階。
參考文獻:
[1]侯聰玲.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問題的思考.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5(5).
[2]鄭永廷.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方法.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賴榮珍.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可接受性的思考.探索,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