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奧爾夫音樂教學體系是世界四大音樂教學體系之一,于20世紀80年代傳入中國。如何將其發展成為適于我國幼兒園的音樂教學活動,是當今幼兒教師研究的重要選題。因此,本文將主要分析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在幼兒園教學中的“本土化”應用。
關鍵詞:奧爾夫音樂教學法 本土化 幼兒園 文化
一、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在幼兒園教學中的運用現狀
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是當下較為行之有效的音樂教學法之一,許多的幼兒教育機構也以此作為教學特色進行宣傳,但其在課堂中的應用效果不佳,更多的是“照貓畫虎”,只有其形,未得其神,導致幼兒無法從音樂活動中得到應有的鍛煉。經過對長春市十余家大、中、小型幼兒園的調查發現如下現狀。
(一)“拿來主義”的教學內容
目前在國內有很多學習奧爾夫教學法的培訓活動,培訓中多為國外的教學案例,甚至有的就是外國教師教學,部分幼兒教師參加一兩次培訓之后就開始給孩子們上課,教師本身對教學內容就一知半解,對活動的編排更是一頭霧水,如此教學就只能用培訓時的課例,而且這些教學素材還并不適合毫無音樂基礎的低齡兒童,導致幼兒對活動內容不理解、毫無興趣,學習熱情低。
(二)“新酒舊瓶”的教學方法
部分幼兒園會直接選購奧爾夫教材,選取其中素材,但并未用其方法,僅僅是把內容教給孩子們。奧爾夫教學法所強調的“即興性”“注重感受”與“親身參與”并未體現,例如在使用奧爾夫樂器時,教師會教孩子正確演奏樂器的方法,而不是讓孩子去親身體驗、感受如何使用不同的方法使樂器發出不同的聲響??枴W爾夫在選擇這些樂器作為奧爾夫樂器時就是希望,無論孩子怎樣使用都可以發出好聽的聲音,從而激發孩子們的創造性,但部分幼兒教師這樣的教法無疑是違背了奧爾夫教學法的初衷。
二、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在幼兒園教學中的“本土化”應用
(一)教育理念的“本土化”轉變
奧爾夫教育理念中的“人本主義”思想與我國現階段提出的“全人教育”是相契合的,而在傳統教育的影響下,很多孩子的性格比較含蓄謙和,不善于表達自己,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幼兒大膽表達,具有獨創性,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見,而不是人云亦云。例如在聆聽圣·桑的《天鵝》這部作品時,在沒有給出限定答案時,或許有的孩子會說“感受到傍晚的氣氛”,這時,不僅不能否定孩子的答案,還要鼓勵孩子說出他為什么有這樣的感覺,逐步引導孩子關注生活細節與音樂的旋律變化之間的關系。如此,才能從真正意義上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實現教育理念的“本土化”轉變。
(二)教學內容的“本土化”發展
奧爾夫音樂教學法須讓幼兒沉浸在音樂的氛圍中,感受周圍的音樂元素,以生活中的音樂元素為引導,對幼兒進行教學。要將奧爾夫教學方法與我國音樂相結合,落實“本土化”發展。在音樂作品的欣賞上,可以多選擇一些我國民族經典音樂曲目,如《春節序曲》《喜洋洋》《花好月圓》《步步高》《金蛇狂舞》《百鳥朝鳳》《十面埋伏》等,要求教師要對作品加以分析,理解曲式結構,并能夠合理運用簡單肢體動作的律動;或以圖片等形式將其展示出來,讓孩子在聆聽音樂的同時,可以準確地感受到樂曲的結構、樂句及音樂走向。
節奏朗讀方面,可以結合古詩詞及《三字經》《弟子規》等傳統經典著作,這些作品字詞優美、合轍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是節奏朗讀的不二之選。還可以選取很多優秀的兒歌童謠,如《小老鼠》《拔蘿卜》《小白兔》等,這些歌謠不但淺顯易懂,而且節奏明顯,非常適用于節奏朗讀教學。
(三)實踐操作的“本土化”實施
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倡導,要引導幼兒全身心投入到音樂中,感受音樂的魅力,用心表達音樂。教師在教學中應以幼兒為中心,真正將“教”變為“學”,幼兒主動融入情境中,感受音樂。例如讓幼兒以肢體動作表達聽到的音樂,可以先讓孩子模仿教師,當旋律逐漸走高時向上伸展手臂;當旋律盤旋時原地轉圈;當力度極強、節奏鮮明時大力揮舞拳頭等等,鼓勵其通過律動感知各個旋律的不同變化,逐步引導其思考、想象,能夠主動地跟隨音樂進行律動的編創,跟隨音樂旋律進行高低起伏,感受旋律變化。在此過程中,幼兒的感知力、表達力及創編能力都將得到提高。
三、結語
綜上所述,奧爾夫音樂教學法要想在我國幼兒園中落實“本土化”應用,須深入了解奧爾夫教學法的優勢,了解我國原本音樂教育的精髓,結合我國幼兒教育的實情,在教學中圍繞奧爾夫教學法的初衷,以幼兒為中心,以多種方式引導其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中去,自己主動學習,充分培養幼兒的音樂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我國幼兒音樂教育事業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瀟.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在幼兒園大班打擊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天水:天水師范學院,2019.
[2]劉蓋.奧爾夫音樂教學體系非語言符號圖示教學研究[D].太原:中北大學,2019.
[3]徐園.論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在湖南長沙幼兒音樂教育中的應用探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8.
(作者簡介:劉子銘,女,碩士研究生,長春光華學院,助教,研究方向:音樂教育)(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