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供熱價格調整關系群眾切身利益,供熱定價成本應當按照“合法、相關、合理”的原則確定。由于供熱方式、社會資金、資產管理、會計核算等方面的原因,供熱定價成本監審工作比較復雜。本文從提高熱電聯產企業成本監審工作的科學化、規范化水平;嚴格核減不得計入定價成本的費用,重視供熱資產折舊計提問題等方面,探討如何規范供熱定價成本監審行為。
關鍵詞:供熱定價成本監審:熱電聯產;入網費核減;折舊
成本監審是政府價格主管部門通過審核經營者成本,核定政府制定價格成本的行為,是政府制定和調整價格的重要程序,是價格監管的重要內容。供熱行業是具有基礎性、公共性、壟斷性的重要特許行業,供熱定價成本監審工作的質量,關系著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應當按照“合法、相關、合理”的原則準確核定成本,并考慮消費者的承受能力制定和調整熱價。但由于供熱方式、社會資金、資產管理、會計核算等方面的原因,供熱定價成本監審工作相對復雜。根據供熱行業現狀,本文對供熱定價成本監審中的相關問題進行探討。
一、提高熱電聯產企業成本監審工作的科學化、精細化、規范化水平
熱電聯產企業投資體量龐大、專業性較強、生產管理復雜,兼營生產“電”、“熱”兩種商品,能否采用科學合理的方法分配電、熱成本是準確監審的關鍵。監審工作“宜細、宜深、宜準”,不能簡單地用一個比例把各個方面、各個階段的成本和費用在“熱”“電”之間分攤。供熱業務的專屬費用直接歸集為供熱成本,能夠劃分清楚的供熱專職人員的職工薪酬、熱網部分設備折舊費、材料費、維修費由熱力產品承擔;供熱與供電業務共同發生的燃料動力費用、材料費用、生產部門職工薪酬和制造費用依據“供熱標準煤耗用比例”分攤;按照借款用途分清電、熱占用借款所發生的借款費用應分別列入電、熱費用,劃分不清的按供熱、供電業務的收入比例分攤;管理費用、銷售費用、稅金及附加按照供熱、供電業務的收入比例分攤,體現“配比原則”。
價格主管部門應該加強和熱電聯產企業的溝通,建立熱價成本動態監審的長效工作機制,通過數據核對、細化調查、實地走訪、延伸審核等細致的工作,有針對性地引導、規范企業在生產管理和財務核算方面的基礎工作,做到指標口徑科學規范、核算精細準確、數據真實有支撐,最大限度還原熱電聯產企業中“熱”產品的真實成本。
二、“擠水分”、“減成本”嚴格界定不得計入定價成本的費用項目
(一)核減不能計入供熱成本的入網費是實際監審工作的難點
國家發改委《政府制定價格成本監審辦法》(2017年第8號令)(以下簡稱《辦法》)規定“雖與監審商品或者服務生產經營過程有關、但有專項資金來源予以補償的費用不得計入定價成本”。供熱企業收取的入網費就是與“熱”這種商品密切相關但有專項資金進行補償的社會資金。企業入網費收入應當按照供熱管網折舊年限分攤后予以核減;或者按監審年度企業入網費的“遞延收益”沖減總成本。財政部《關于企業收取的一次性入網費會計處理的規定》(財會[2003]16號)規定“向客戶收取一次性入網費用,應當記入“遞延收益”科目,按合理期限平均攤銷,分期確認為收入”。即供熱企業應將收到的每筆入網費按管網使用年限分期核算計入當年收入。供熱成本監審時,只需要從監審年度供熱成本中剔除當年分攤的“遞延收益”即可。而實際上供熱企業收取入網費,管理和核算均不規范。有的故意隱匿收入;有的被抵頂債務、房屋;部分國有企業將供熱入網費計入“資本公積”科目,視為熱用戶捐贈的資本和社會的無償投入。用入網費購置的供熱設施設備通過計提折舊進入供熱成本,從而造成供熱企業的收入、成本、資產及債權債務都有“水份”,企業的虧損程度被放大。政府主管部門應當對供熱單位入網費的使用進行監管,掌握社會資金在供熱領域的積累規模,在核定熱價成本中剔除這部分重復由消費者“買單”的成本。
(二)控制定員和工資水平,核減供熱成本中超過規定的職工工資及工會經費、職工教育經費、職工福利費、社會保險費等
在實際監審中,大型熱電聯產企業強調人工成本應該按照本單位實際支付給職工的工資計算;但《辦法》規定職工工資不得超過統計部門公布的當地該行業職工平均工資水平。大型壟斷企業職工的工資、獎金、補貼大大高于行業平均水平,有的國企賬面虧損,獎金發放照舊,職工收入水平的增長沒有同企業效益增長掛鉤。因此監審中要將這些因素“擠出去”。低于行業平均工資水平據實計入定價成本,高于行業平均工資的部分不能進入定價成本。以核定的工資為基礎,超過規定支付的工會經費、職工教育經費、職工福利費、社會保險費等也要從成本中扣除。并按行業標準控制崗位定員,企業富余人員、與生產經營無關的人員經費均不能計入成本。
三、重視供熱資產折舊費用的計提問題
近年房地產業的快速發展導致供熱需求增加,管網投資呈不斷上升趨勢,與管網資產相關的熱力站、隔壓站、中繼泵站等資產規模也在持續擴大。作為供熱生產運營的實物基礎,固定資產折舊在熱價成本中所占比重較大,要從以下兩個方面把握對資產折舊費用的監審。
(一)嚴格界定進入熱價成本的固定資產的范圍
不能提供價值有效證明的、由政府補助或者社會無償投入的資產;未投入實際使用的資產;盤虧、毀損、閑置和出售的資產;與供熱無關經營項目的固定資產;出租、轉讓或閑置的固定資產;折舊期滿的固定資產等均不能進入熱價計提折舊的資產范圍。新增的固定資產依據竣工決算報告和相關原始購置憑證核定;已投入使用未形成竣工決算報告的固定資產,可按經政府有關部門認可的評估價值合理確定,保證進入熱價成本的固定資產“原值”的準確性。
(二)合理把握固定資產折舊“計提年限”
很多被監審企業強調固定資產折舊年限應當按照《會計準則》的規定計算,實際上準則對各類固定資產的折舊年限沒有明確的規定。企業所得稅法規定了最低的折舊年限,大于最低折舊年限計提的折舊都可計入企業成本進行所得稅稅前扣除。監審中不能按稅法規定的最低年限來確認年限,也不許采用加速折舊方法,這樣縮短折舊年限會人為擴大熱價成本中的折舊費用。《辦法》規定:折舊年限應當根據固定資產的性質、設計使用年限和行業規范,并考慮資產使用狀況合理核定。經營者確定的固定資產折舊年限明顯低于實際使用年限,成本監審時應當按照實際使用年限調整折舊年限。
四、維修費監審區分“資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進行
《辦法》規定“修理費用原則上據實核定,也可以按照固定資產原值的一定比例核定,或者在固定資產原值的一定比例內據實核定。”但在實際工作中供熱維修的情況比較復雜,尤其是在污染防治燃煤鍋爐“拆小并大”后維修問題相對突出。有的是為不太匹配兼容的供熱系統的“硬件”支付“重組費用”;有的是為沉積多年的歷史問題“買單”。對老舊小區原有供熱管網實施改造發生的費用,無論是與接管企業還是已經退出原供熱企業的資產原值都沒有實質關聯,只能根據實際情況劃分資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符合資產入賬條件的,應予資本化后以折舊形式進入成本,中小型維修可以據實核定;大修不能一次性計入熱價成本,應當確定合理的期限進行分期攤銷。監審中還應當認真審核維修工程的合同和預、結算書,分析判斷維修項目的真實合理性。
供熱價格關系民生和社會穩定,“清楚亮成本、明白調價格”,價格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供熱行業成本的科學監管,規范成本監審行為,結合當地供熱實際,充分考慮地方財政和終端用戶的承受能力等情況,依照程序科學合理地制定、調整熱力價格,并不斷發揮供熱定價成本監審在約束行業成本上升、維護國家和消費者利益、促進壟斷行業良性發展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石浩源.熱電聯產電廠熱電比費用分攤方法的進一步探討[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2 (21).
[2]王映雯,閆曉霞.銀川供熱行業虧損原因及對策[J].城鄉建設,2007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