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思敏
【摘? ?要】? 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的重要使命是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深處,傾聽文本的聲音,感受語言的色彩,體驗文本的情感,讓學生在與文本的親密接觸中品情悟理,體言察意。文本中,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從節奏點、興趣點和滿足感三方面,淺談是誰影響了學生與文本的親密接觸。
【關鍵詞】? 節奏點;興趣點;滿足感
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的重要使命是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深處,傾聽文本的聲音,感受語言的色彩,體驗文本的情感,讓學生在與文本的親密接觸中品情悟理,體言察意。然而,在教學中,盡管我們已經為文本解讀層層鋪墊、步步蓄勢,使出了“渾身解數”,但是,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深層次交流往往仍然無法實現。課堂教學中,學生只是在配合老師完成教學任務,其內心還是拒文本于萬里之外。對此問題進行思考后,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我們的課堂教學在以下幾個方面存在著不足:
一、節奏點
現象:一節課上,教師像占領敵人高地一樣地爭分奪秒,急匆匆地把一粒粒子彈射出去。課堂覆蓋了所有的知識要點,涵蓋了所有的閱讀訓練,展示了大量的與課文主題思想有關的素材。學生上課伊始還像打足了氣的氣球,然而在一個又一個接踵而來的問題中卻慢慢地泄下氣來。下課鈴聲響了,教師因終于趕完了教學進度而如釋重負,學生也氣如抽絲,疲憊不堪。
分析:提高課堂效率,為學生減負,是我們的重要任務。但是,由于種種原因,許多教師并不能選擇正確的方法以提高課堂效率,而是選擇加速、加量,以求在四十分鐘的課堂上給學生更多的收獲。然而什么都想給,以求得面面俱到,卻往往“欲速則不達”。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缺乏主動參與,只是在等待著老師拋來的一個又一個問題,缺乏了深度的思考、發現的驚喜,學習過程索然無味;再加上一節課“戰鼓轟隆”,稍微走神,就不知所云,精神始終處于緊張的狀態,學習過程疲憊不堪。
策略:“量體裁衣”。一節課,教學內容的多少,教學節奏的快慢,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來定。對一篇課文的課時安排、一節課的時間分配,要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分配時間,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學生當天的學習課程,學生近期的學習狀態……都是教師必須考慮的。
二、興趣點
現狀:現階段,教師幾乎都能明白興趣對學生學習的促進作用,所以都在積極嘗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用民主的氛圍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用明快的畫面吸引學生的眼球,用幽默的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然而,往往這一環節的興趣提高了,下一環節學生又疲軟了;這部分學生積極性提高了,那部分學生又泄氣了……
分析:一項《北京市中學生語文學習狀況的調查報告》表明,43.69%的中學生喜歡語文是因為“學習語文有用處”,但這種所謂“喜歡”并不是來源于對學科本身和學習活動本身的興趣,只有17.65%的學生是因為“對語文學習本身有興趣”而喜歡語文的,而且這一原因隨著年級的升高而遞減,35.28%的學生認為“語文課沒意思”。
的確,初中生喜歡潮流發型,喜歡流行音樂,喜歡漫畫……喜歡一切新鮮事物,而我們所教的內容對于他們來說,只是他們升學應試的工具。如何處理好這組矛盾,實現教學內容與學生興趣點的遷移,是我們每個教育者應該審視的。
策略:傾聽心聲。激發學生興趣的教學方法不甚枚舉,導語設計、評價方式、活動策劃……但有些方法僅僅是讓學生的大腦淺表層活躍了一會兒,沒過多長時間就偃旗息鼓了。因此,激發學生的興趣,關鍵是適應學生的心理特點,激起學生內心層次的需要。在教學中,我們必須從課堂走向課外,用一雙敏銳智慧的眼睛,用一顆真誠的心,走進學生的內心,傾聽學生的心聲,了解我們的學生喜歡什么,需要什么,追求什么。我們如果無視甚至不屑于學生所喜愛的,就不會從學生的情感需要出發,設計出學生喜聞樂見的教案,課堂教學當然不會喚起學生深層次的情感體驗。
三、滿足感
現狀:學生對語文的學習抱無所謂態度,想聽就聽,不想聽就不聽;作業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語文嘛,學得再認真,在中考中也拿不到像數理化那樣的高分;不學,分數也低不到哪兒去;平時聽聽,臨上陣前再搞突擊,成績也不會下降。于是,語文就這樣被打入了“冷宮”。
分析:教學中,我們所謂的“備學生”僅僅是停留在學生這個問題能不能回答,這個知識點需要用什么方法學生才能掌握,而很少問及學生,他們的內心需要什么?他們需要什么知識?他們需要什么樣的知識呈現方式?他們需要什么樣的學習方式?當我們只在課堂上傳授我們覺得應該給的(教學重點),而不在乎學生需要什么時,學生就容易在心理上產生滿足感,認為老師講授的知識已經是陳詞濫調,認為老師講的內容考試幾率極低,那么這樣的結局就是學生的心理滿足感日趨增強,學習積極性日漸降低。
策略:喚起動力。布魯納說:“對學生學習內因的最好激發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即主要是來自學習活動本身的內在動機,這是直接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心理動機。”因此,我們的語文教學不能是簡單機械的重復訓練,不能是與考試內容無關的不著邊際的漫談,而應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內驅力為目標,推動學生的主動學習。我們面對的是一篇篇文質兼美的文章,是一份份真摯深刻的情感,是一段段異彩紛呈的生活縮影,是一個個匠心獨運的構思,充分利用這些教學資源,喚起學生心中情感的共鳴,教給學生解讀文本的能力,滿足學生內心層次的學習需要,同時也就喚起了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動力。當我們的課堂教學教的是方法不僅是內容,教的是過程而不僅是結果,這就實現了“用研讀國文教本得來的知識,去對付其他的書”(葉圣陶語)的目的,從長遠看,更是促進了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使學生感受到了語文的獨特韻味。
由以上幾種現象分析不難發現,學生與文本之間深層次的交流無法實現,其根本原因還是在于教師走不出自我的圈子,課堂教學囿于自我的束縛。因此,只有教師真正放下自我,從更好地為學習服務、為學生服務的角度構建語文課堂,使學生真正成為文本的體驗者、感受者、欣賞者、質疑者、拓展者、創造者……語文教學才能真正觸摸到學生的心靈。
【參考文獻】
朱海華.聚焦形象,引領學生與文本親密接觸[J].教學月刊小學版(語文),2006(8):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