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博物館是社會大眾觸摸民族歷史、感受祖國風貌的一扇窗口,作為一種非商業機構,博物館同樣承擔著弘揚愛國精神、引導大眾樹立民族自豪感的社會責任。本文通過對博物館社教活動狀況的研究,探討了博物館更好地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功能的途徑,并提出通過挖掘博物館中的紅色資源和文化、探究文物內涵發揚人物精神、擴大傳統節日中愛國主義教育的影響力及豐富活動形式和內容來提升博物館的愛國主義教育功能等舉措。
【關鍵詞】社教活動;博物館;愛國主義
【中圖分類號】G269.2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博物館是社會公共產品和社會服務機構,守護著一個民族的歷史,細細描摹著歷史的脈絡,是引導社會大眾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基本載體和重要陣地。在以往生產力水平低下的社會環境下,整個社會將重心放在了提高生產力上,生產力是提高了,然而,人們的思想建設卻未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且隨著世界變為一個“地球村”,人們能夠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信息,這些信息在豐富社會大眾生活的同時,也為思想建設工作帶來了挑戰。愛國主義一直以來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依賴著愛國主義精神,勤勞勇敢的中華兒女團結奮斗,無畏風雨,砥礪前行,面對新時代各種思想的沖擊以及新時代更加艱巨的任務,如何依托博物館來引導社會大眾樹立愛國意識就成為值得研究的一項課題。總書記曾經指出,要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讓赤城的愛國熱情蕩漾在每一寸土地上。博物館作為公益性教育機構,面對新的社會環境,工作人員必須重新審視自身,改變以往錯誤的觀念、創新教育形式與內容,以多樣、新穎的活動吸引社會大眾走入博物館。
一、社教活動中博物館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功能的重要性
從古至今,愛國主義貫穿于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之中。正是愛國主義精神促進了中華民族的發展,使中國從一個一窮二白的社會主義舊中國發展成為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新中國。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國已經進入新時代,新時代的建設任重而道遠,愛國主義精神則是指引社會大眾朝著正確方向前進的標桿,而博物館文化底蘊濃厚,文化資源豐富,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一個重要場所。因此,利用博物館這一平臺,充分發揮其愛國主義教育功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提升民族自豪感,革除狹隘民族觀念
伴隨著數字技術的廣泛運用與網絡傳播的迅猛發展,社會大眾獲取信息的手段、方式都在發生巨變,網絡上魚目混雜的信息難免會使一些觀念受到沖擊。博物館本身具有社會意識形態,它收錄了祖國發展進程中有紀念意義的物品,訴說著有特殊意義的歷史事件,由于博物館對社會免費開放,是一種非營利性社會機構,以服務于人民為宗旨,容易被人民群眾接受和認可。正如詩中所言:“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徜徉于博物館中,人們在參觀博物館所收錄的歷史文物的同時,也能在無形之中激蕩起深深的民族自豪感,重新記起被忽略的歷史。總之,博物館內的歷史文物不但有宣傳國家意識形態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能使人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不斷增強。
(二)助力新時代建設,為建設文明城市融入勃勃生機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變遷,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已經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如今正昂首闊步走在“強起來”的星光大道上。與此同時,博物館在社會發展過程中被賦予了新的內涵。新時代的建設離不開每一位中華兒女的支持與努力,只有正確的觀念才會引導正確的行為,只有當社會大眾樹立起愛國意識,新時代的建設才有堅實的物質基礎與人才基礎。而博物館正承擔著這一社會責任,面對歷史變化發展的要求,博物館更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引導大眾樹立起愛國意識,積極利用自身的陣地優勢,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最終實現國家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
(三)借助博物館得天獨厚的教育優勢,傳承民族精神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與其說博物館是收藏歷史文物、積攢歷史資源的場館,不如說博物館是一本立體式的教科書,可以幫助廣大人民群眾認識祖國的悠久歷史和古老的民族文化,從中升騰起滾滾愛國熱情。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最為深厚的歷史情感,是凝聚和鼓舞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在愛國主義教育方面,博物館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首先,從受教育對象來看,博物館是全體大眾健全心智、陶冶情操的教育活動場所,是一個不追求盈利、為社會發展服務的、向公眾開放的永久性機構。博物館對人類和人類環境的見證物進行搜集、保存、研究、傳播和展覽,是人類文明的寶庫。這是其他社會教育載體所無法相比的;其次,從教育內容來看,博物館通過舉辦多種形式的陳列展覽,用直觀、形象的文物見證和再現了歷史,以此來熏陶、感染廣大群眾。從這一意義上看,博物館在普及科學知識、樹立社會正氣、塑造美好心靈、傳承中華文明、弘揚優秀傳統、培育民族精神等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
二、社教活動中博物館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挖掘博物館中的紅色資源和文化
在90多年波瀾壯闊的歷程中,中國共產黨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走過了長征,跨過了一個個溝溝坎坎,在我們黨堅強的理想信念與頑強的斗爭抵抗中,紅色資源與文化孕育而生。所謂紅色資源和文化,就是指在中國共產黨和全體中國人民在中國革命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形成的作品,這些作品豐富飽滿,是一份沉甸甸的紀念,具有強大的感召力和社會影響力,是值得且必須傳承的優秀經典。歷史有燭照未來的精神,透過紅色歷史,能夠看到先人拋頭顱、灑熱血的壯志豪情,能夠深刻地體會到祖國從貧窮落后一步步走向輝煌的感人歷程,從而傳承先人意志,繼續發揚優良傳統,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再出發。紅色資源和文化是博物館絢爛的篇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樣在愛國主義教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為此,博物館工作人員要努力彰顯博物館的獨特魅力,挖掘宣揚博物館的紅色文化,激勵人們用崇高理想、奮斗精神武裝自己,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化為各自崗位上的實際行動,在建設全球卓越城市的偉大征程和實現個人理想愿景的努力中,不忘初心,奮發有為,共同書寫新的更加精彩的華章。
(二)探究文物內涵發揚人物精神
伴隨著法國標志性建筑巴黎圣母院的損壞,傳統文物的價值與傳承又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文物具有重要的社會教育功能,使中國人的精、氣、神代代相傳,在提升大眾思想素質、個人修養等方面承擔著重要的作用。文物作為記錄歷史的載體,理應得到傳承與保護,充分挖缺其內涵,使博物館真正發揮愛國主義教育的功能。談到博物館,談到文物,人們的印象里少不了“呆板”“乏味”,對于文物,博物館一般配有文字介紹、人員解說,但是,來到博物館參觀的人往往數量很多,文字介紹與人員解說很難顧及到每位觀賞者,且解說詞與文字介紹顯得過于單調,也不能確保觀賞者將解說詞與介紹全都印在心里。信息時代為文物的保護與宣傳工作注入了勃勃的生機與活力。在信息時代,信息工具多種多樣,其顏色鮮艷的畫面顯示、精彩悅耳的音頻資料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且在各種社交平臺、網絡平臺的推動下,可以快速地進入大眾視野,是講述文物故事、傳遞文物背后的精神的重要途徑。如,可以采用制作宣傳光碟、外宣畫冊、文集等系列外宣品向外界宣傳文物記載的歷史知識;編制原創歌曲,并做成手機彩鈴進行推廣等,最大程度地普及文物知識,調動廣大受眾對于文物的保護熱情與學習熱情。前不久,微博上就出現了利用古文物做成的表情包,迎合了當下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使在大眾心中素來端莊、嚴肅的古文物也呈現出俏皮、可愛的風格,使這些文物背后的歷史重新進入人們生活之中,燃起愛國情懷。
(三)擴大傳統節日中愛國主義教育的影響力
我國有很多傳統的節日,這些傳統節日大多是因為一定的歷史事件而流傳下來的,是引導社會大眾樹立愛國意識的重要途徑。隨著全球經濟、文化一體化,一些洋節日漂流過海來到國內,洋節日的到來在開闊社會大眾視野的同時,也對我國傳統節日造成了一定的沖擊,使傳統節日的內涵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傳統節日的教育功能日漸喪失。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涵蓋了祭祀文化、天文歷法、人文思想等樸素卻又高貴的思想,積淀了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對愛國教育具有啟發意義。博物館可以在傳統節日來臨之際,在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和資源的前提下,宣傳愛國主義思想,組織節日文化活動,發動廣大社會群眾積極參與到愛國主義教育這一主題教育活動中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以重禮儀而揚名,節日是讓社會大眾參與進來的基本平臺。在參與這些節日的過程中,人們可以領略到人生的美好,感受到源遠流長的民族歷史,在心中蕩漾起自豪感。博物館工作人員應當站在正確的立場上,吸古納新,將我國傳統節日與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有機結合起來,進行合乎時代精神的解釋,這不僅可以使中國傳統的節日更具節日氛圍,同時也會使博物館的愛國主義教育更具中國特色。
(四)豐富活動形式和內容
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和新穎別致的活動內容是吸引社會大眾進入博物館的重要手段。21世紀是快速變化的時代,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精神追求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企圖一成不變地采用過去的活動形式、沿用陳舊的活動內容是不可能達到良好的教育目的的。在豐富活動形式和內容上,故宮博物院率先垂范,廣大博物館工作人員應當從中汲取經驗,努力跟上時代潮流,把握社會大眾的思想狀況。一方面,博物館可以通過豐富的宣傳活動來吸引群眾參與,通過設立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眾號等讓社會大眾對博物館要舉行的活動與開展的內容有一定的了解,同時通過線下宣傳,如布置博物館場館、到學校宣傳等形式,吸引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青少年參與到活動中,使他們透過這些活動更進一步地了解到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以及這一路的風風雨雨,從而進一步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懷;另一方面,博物館可以利用場地優勢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辦一些活動,如舉辦如捏陶器、畫畫、折紙等文化活動,讓參觀者能夠親身體驗,從而激發參觀者對傳統文化的喜愛,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熱情。
(五)加強博物館工作人員隊伍建設,提升其責任感
好的結果靠的是行動,而行動靠的就是人員的執行。再完整、完美的規劃,如果不能被執行那它無非就是一個好看的框架,唯有執行落地,才能見到成效。博物館工作人員作為發揮博物館愛國主義教育功能的一線人員,他們的思想素質與能力狀況對于該項工作的效率與質量有著巨大的關系。首先,高尚的道德與較高的社會責任感是做好本職工作的先決條件,博物館管理者要不斷提升工作人員的責任感以及增強對歷史文化的了解,豐富其知識儲備,無規矩不成方圓,制度是將思想體現在行動上的重要保障,為此,博物館的管理者要加強內部管理,要努力做到專人專責對接,要明確責任到個人,確保工作內容得到穩步推進;其次,要加強對工作人員的考核,讓有豐厚的歷史知識、會相關技術的人員得到重用,把人用到刀刃上,強管控、重監督,甚至是重處罰,唯有秉持拳拳奮斗之心才能使博物館真正發揮出愛國主義教育功能。在創建優秀的博物館工作隊伍的同時,博物館管理者應當具備創新的意識,建立新的獎勵機制和考評機制。如可以在績效考核分配方面設置a、b、c三個檔次,按照工作人員的工作業績、規章制度執行情況、考勤等多方面指標進行綜合考核,讓工作人員有展示自己聰明才智的廣闊平臺。
三、結語
21世紀是信息化的時代,社會大眾的生活被各種信息充斥著,這些五花八門的信息難免會使個人價值觀等發生變化。博物館是城市中最重要的文化知識與文化資源聚集地,在引導社會大眾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堅定人生的理想信念上有著重要作用。新時代的博物館工作者應當發揮博物館的愛國主義教育功能,發掘其思想價值,以豐富多彩的活動來吸引社會大眾參與進來。
參考文獻:
[1]楊彥立.從社教活動的角度淺談博物館的愛國主義教育[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8(10):94-95.
[2]胡丹妮.淺談博物館如何運用“互聯網+”思維更好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作用[J].大眾文藝,2019(3):51-52.
[3]劉雅雯. 紅色文化的研究宣傳與博物館愛國主義教育的開展[A].中國博物館協會紀念館專業委員會.紅色文化論壇論文集[C].中國博物館協會紀念館專業委員會:福建省革命歷史紀念館,2012(4).
[4]張海超.淺談如何做好博物館臨時展覽的社教工作——以唐山博物館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6):110-111.
[5]李雅雯.項目管理在博物館社會教育活動管理中的應用研究[D].石家莊:河北經貿大學,2018.
[6]宋笑飛.抓住遺址館的特性,拓展社教活動空間——虢國博物館社教活動嘗試[J].文物春秋,2018(1):35-37.
[7]高珊珊.博物館社教活動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J].漢字文化,2018(3):92.
作者簡介:劉利偉(1982-),女,遼寧建平縣人,趙尚志紀念館,副館長、黨支部書記,副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