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城鎮化和現代化進程加速的背景下,多地的廟會活動都受到嚴重的沖擊。鐘敬文指出:“民俗即民間風俗,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廟會作為文化記憶的一種象征載體,它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是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新農村建設的背景下,廟會作為文化記憶的傳承方式之一,對它的保護和發展工作迫在眉睫,因此,筆者通過對山西臨汾溝上村子孫娘娘廟進行個案研究,旨在為更多的廟會活動的保護與發展工作提供一些解決思路。
【關鍵詞】文化記憶;廟會;保護發展
【中圖分類號】K890 【文獻標識碼】A
一、溝上村子孫娘娘廟及其民俗活動概況
屯里鎮溝上村,古名鳳凰囤,位于臨汾市主城區北部,南同蒲鐵路穿境而過,東靠108國道,西臨汾河之水。交通便利,民風淳樸。全村共有365戶,1508人,其中老人有257人,青壯年863人,少年兒童388人,耕地面積1100余畝。村中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完備,村民們的業余生活相對豐富,整體發展較好。
在溝上村的東南方向上坐落著一座子孫娘娘廟,坐北朝南,娘娘廟正前方就是一座戲臺。從碑俧上可以看出,這座廟起源于明清時期,具體時間不詳,最新一次重修是公元2013年4月,由于其歷史悠久、造福于民,被廣大村民乃至外界人士供仰。
子孫娘娘廟,顧名思義,為保佑全村子孫后代健康平安、人才輩出所修建的廟宇。進入廟門,三座神像便映入眼簾,位于中間位置的是送子娘娘像,懷中抱著兩位小孩,一男一女,左邊位置的是痘疹娘娘像,懷中也抱著一個小孩,右邊位置是奶母娘娘像,懷中抱著一位正在吃奶的小孩。聽當地村民講,如果誰家想求子,就來子孫娘娘廟上香許愿,有求必應,十分靈驗,因此除了本村村民,周邊其他村子的很多人也會到這里求子。
每年農歷四月十八當天是三位娘娘的生日,溝上村全體村民為此會舉辦一場盛大的廟會,為三位娘娘慶生,也為整個村子祈求未來一年風調雨順、百姓幸福安康、子孫后代人才輩出。因此,村民參與度極高,一大早來上香的善男信女們絡繹不絕。
“民俗能夠跨越時空地傳承,但是由于客觀環境諸種因素的變化及民俗自身質的局限,民俗在傳承中要原封不動地流傳下來,在實際生活中是罕見的,一般或多或少要發生變異,這是民俗傳播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子孫娘娘廟修建至今,歷經幾百年,有些相關的民俗活動早已失傳。雖然“轉橋”習俗保留至今,但其中的一些細節或多或少會發生改變,這就是民俗在傳承中變異的表現。下文筆者將介紹一下“轉橋”等民俗活動。
子孫娘娘廟會有兩大民俗活動,其中一個就是在每年四月十八當天,全村未滿十二歲的小孩(包括十二歲)需要在脖子上佩戴一個“角兒”。“角兒”是由水稻桿(必須帶根)做成的,上邊粘有黃色和紅色的紙,戴之前先在孩子頭上頂三下,再佩戴到脖子上,這一人生儀禮要伴隨本村孩子十二年,在這十二年里,都會有娘娘保佑孩子整年無病無災、健康成長。一大早,小孩由大人領著來到廟里,給娘娘磕頭,祈求娘娘保佑自己健康平安。叩拜完之后將“角兒”放到統一堆放處,最后一起焚燒;另一民俗活動與全村男女老少都有關系,叫做“轉橋”。廟會當天會在廟前放一個類似橋的長布條,村民們可以在布條下系“筒”,“筒”是由紙做成的,形狀各異,柱子形狀代表男孩,花朵形狀代表女孩,壽桃形狀代表長壽,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筒代表所求孩子的性別不同。“轉橋”是廟會的高潮部分,“轉橋”之前,小孩和大人都會在“橋”底下竄來竄去,祈求保佑健康平安。五顏六色的“橋”由村里最年長、身體康健的女性領頭,緊隨其后的是村里其他婦女,男性不能參與其中。“轉橋”隊伍站好后,一切準備就緒,伴隨著溝上村威風鑼鼓隊的表演,“轉橋”儀式正式開始,筆者今年也參與,現場的畫面很是震撼,浩大的隊伍圍繞著村民一共轉了五圈,每轉一圈,代表著健康平安的美好愿望的實現,隨后儀式結束。剛轉完,一大群村中婦女爭著搶著拽走橋上的“筒”,剩下的部分會在廟會最后進行焚燒。說道拽“筒”儀式,是根據個人需求,祈求來年抱男孩的婦女就拽一個柱子形狀的“筒”,想要女孩的就拽走一個花朵形狀的“筒”,然后將拽下來的“筒”偷偷壓在枕頭或者褥子底下。其實,求子的人還會到娘娘廟里偷一只小孩的鞋,藍色代表男孩,粉色代表女孩,來年家里真的有孩子降生,就必須到廟里還一雙小孩的鞋,完成還愿儀式。
二、文化記憶下子孫娘娘廟會的建構過程
隨著現代化的快速發展,村民們的生活節奏日益加快,厭煩了每天無聊的生活方式,出于對記憶的留戀,想要追溯過往的記憶,就促使他們去恢復心中的文化記憶,尋求一種安全感和使命感。“文化記憶是一種‘集體知識,通過它們塑造出了一種‘整體性意識和特殊性意識,正是這兩種意識勾勒出了集體的‘自我形象,形成了一個群體的身份認同。因此,文化記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建構身份認同。”溝上村村民們將子孫娘娘廟會作為他們共同傳承的文化記憶,并且衍生出與此相關的民俗活動來建構身份認同。揚·阿斯曼認為,文化記憶是一種可以鞏固和傳播集體形象(可以是一個小的社會群體,也可以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并讓這個集體中的成員對這種形象產生認同的記憶。這種集體形象的建構則依托各種文化層面上的符號和象征。子孫娘娘廟會作為溝上村全體村民的集體活動,通過“轉橋”和戴“角兒”等民俗活動構建起村民們的文化記憶。
三、溝上村子孫娘娘廟會發展概況
廟宇作為村子的公共空間,近幾年在子孫娘娘廟會期間村民們的參與度極高。盡管溝上村子孫娘娘廟搬遷了幾次,但村民們在廟會中的參與度不曾減弱,在2013年重新搬遷此廟之前,每年廟會的規模并不大,戲臺也很陳舊。現如今,溝上村已經將廟會活動發展為文化藝術節,迄今為止,已經發展到第十五個年頭了,規模也越來越大。廟會期間,溝上村村委會邀請了浮山縣蒲劇團,為村民們連唱7天左右的蒲劇。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們的精神需求逐漸多樣化,廟會內容和形式的單一化,影響了當地村民的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因資金短缺,子孫娘娘廟會舉辦的規模十分有限,再加上村委會的宣傳力度不夠,這些問題成為影響子孫娘娘廟會發展的首要障礙。雖然每年當地政府都會撥款給各個村子,用于保護發展各地特色文化,但面對各村都繼續完善的特色文化項目來說,實為杯水車薪。就溝上村子孫娘娘廟來說,修建過程中,政府撥款只是一小部分,絕大部分資金都是源于外界人士捐款的。資金不足導致村內軟硬設施不健全,娘娘廟會的宣傳力度受限等問題,這也就是溝上廟會舉辦時間之長、知名度不高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子孫娘娘廟的管理方式上要遵循可持續發展的策略,積極響應鄉村振興戰略,不能因為一時的規模、資金受限等問題,就有所松懈,溝上村村委會、全體村民都需要共同努力,一起為子孫娘娘廟會的發展做出貢獻。
四、溝上村子孫娘娘廟會的保護原則
雖然我國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等相關法律用來保護文物的完整性,但整體來說力度不夠。因此,保護廟會的重擔還是得放在當地村民的肩上。
(一)保證廟宇和廟會的完整性
“完整性”要求從整體出發,不能片面、單一地保護文化空間的某一個方面。這就需要溝上村村民既要保護娘娘廟的空間實體,也要保證廟會的延續性。
(二)風俗的傳承性
傳承性是民俗學的特征之一。每個地方的廟會都伴有某種特別的風俗,溝上村廟會上的“轉橋”和未滿十二歲孩子脖子上的“角兒”都具有當地獨特的風格,值得傳承下去。
(三)資金的穩定性
舉辦廟會、邀請蒲劇團唱戲等活動,都離不開資金的支持。溝上村廟會的資金來源絕大部分是由本村商人、開大車的司機等職業群體構成的,總體來看,資金來源十分不穩定,問題亟待解決,建議本村村委會應該著手準備成立一個子孫娘娘廟會籌資基金會,廣大善男信女都可以捐款,通過一系列的資金保護措施,使娘娘廟的發展更加平穩。
(四)增強宣傳力度
如果溝上村村委會能夠將廟會的宣傳力度做到位,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五、結語
2019年,溝上村子孫娘娘廟會的成功舉辦,不僅傳承了文化記憶,也促使廟會積極健康發展。在文化記憶保護發展下的子孫娘娘廟會,是在傳承發揚傳統民俗文化,希望更多的有識之士能夠參與其中。在傳統與現代相碰撞的時代里,保護與發展各地積極正能量的廟會任務還很重,各地政府部門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
[2]陳勤建.中國民俗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趙艷.文化記憶視角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研究 ——以山西省潤城鎮傳統村落為例[D].臨汾:山西師范大學,2019.
[4]王蜜.文化記憶:興起邏輯、基本維度和媒介制約[J].國外理論動態,2016(6).
[5]王蜜.文化記憶:興起邏輯、基本維度和媒介制約[J].國外理論動態,2016(6).
[6]“中國傳統村落藍皮書”課題組,2016年中國傳統村落調查報告,《中國傳統村落調查報告(2017)》[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12.
[7]趙艷.文化記憶視角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研究 ——以山西省潤城鎮傳統村落為例[D].臨汾:山西師范大學,2019.
作者簡介:李娜(1995-),女,漢族,山西臨汾,碩士研究生,山西師范大學,研究方向:民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