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瑋
摘要:我國經濟形勢的轉變以及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加速了國有企業的轉型之路,但同時也給企業帶來了較為嚴峻的經營環境。而內部控制是提升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和風險防范能力、促進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加強企業內部控制管理對企業具有重要意義。但就目前來說,國有企業內部控制評價體系的不完善導致企業難以準確掌握內部控制的有效性,企業財務風險高發不但抑制了國有企業的發展,同時還造成國有資源的損耗,不利于國民經濟的發展。本文首先論述內部控制評價體系,并分析國有企業在內部控制評價體系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研究優化內部控制評價體系建設的方式和策略,對國有企業優化內部控制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關鍵詞:國有企業;內部控制評價體系;優化路徑
一、內部控制評價體系概述
內部控制評價體系主要是對企業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進行分析和評估,即對內部控制制定效果和執行效果進行評估。內部控制的制定效果主要考量國有企業所制定的內部控制制度、程序等和實際需求之間的符合度,內部控制制定的合理性是保障內部控制有效的核心基礎。而內部控制的執行效果主要是考量內部控制程序、制度等在企業內部的落實情況,內部控制執行是否到位是保障內部控制目標實現的重要前提。從這二者的定義來看,內部控制的制定效果和執行效果是影響內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是內部控制評價體系的主要考核對象。由于市場的變動使國有企業所面臨的經營環境處于多變狀態,而且企業的發展壯大也對內部控制的范圍、內容等有不同的要求。所以,企業建設內部控制評價體系是一個長期且持續的工作,涉及內控制定、執行以及編報等多個工序。為了保證國有企業所采取的優化內部控制措施的合理性,提高內部控制評價體系的有效性是國有企業穩定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國有企業內部控制評價體系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足夠的重視
對內部控制評價體系的正確認識是保障內部控制評價體系建設合理的重要前提,雖然國有企業內部都設有內部控制體系以及內部控制評價體系,這也是國家政策對企業的要求。但并不是所有企業構架的內部控制評價體系都可以滿足企業的需求,大部分國有企業內部控制評價體系的建設并不全面,而對內部控制評價體系的認知不全是導致這個問題的重要原因。比如,管理層以及普通員工狹義地認為內部控制主要是為了保障企業運營資金的安全,而內部控制評價體系也應由財務人員負責。除財務部門以外的其他部門在內部控制評價體系建設和實施中缺乏參與度,影響企業內部控評價體系的全面展開[1]。國有企業沒有良好的內控環境直接影響內部控制評價體系的完善,而內部控制評價體系的不健全又導致國有企業認識不到內控不足帶來的風險,進而影響內部控制在國有企業中的建設。
(二)風險預警機制不完善
一方面,由于國有企業涉及到國有資產等的運用,在企業定位上存在一定的偏差,認為自身的運營風險必然不如普通企業面臨的經營風險大。另一方面,國有企業中涉及到城建、公共服務等公益性活動,國家對這部分的監管較為松懈,使對國有企業運營的監管、控制主要依賴于管理層的自律,受主觀性影響較大。所以,大部分國有企業對風控的建設缺乏科學完善的規章,導致其在實際建設中多重視事后管理,缺乏對事中、事前的管控,風險管理機制不完善,難以形成完善的風險預警機制,從而難以將內控評價體系建設的不足反饋給管理層。
(三)缺乏有效的信息溝通
我國國有企業在管理思想和模式上依舊受行政管理思想嚴重影響,上下級之間的信息傳遞處于單項輸出狀態,由管理層單方向傳遞相應管理計劃。而具體實施的效果卻難以由基層人員傳遞到管理層,導致企業難以及時掌握內部控制以及內部控制評價體系的運行效果。管理層無法對其進行修繕,進而影響國有企業經營活動開展的穩健性。
(四)審計工作不全面,權限受限
審計部門主要負責內部控制的監管工作,對內部控制的運行情況進行監管。但一方面由于國有企業的行業特點,大部分國有企業將監管寄于國家監管,而相關的制度變動也以國家政策為主,缺乏決策主動性,審計工作主要集中于對財務收支的監管[2]。另一方面,雖然大部分國有企業內部設有相應的審計小組或部門,但是審計部門的權利受到抑制,容易受到領導的干擾,導致審計工作無法獨立,難以發揮良好的監管效果。
三、國有企業優化內部控制評價體系建設的對策建議
通過分析上述存在的問題,結合問題產生的深層次原因提出以下優化建議:
(一)加強全體人員對內部控制評價體系的認知
國有企業要想優化內部控制評價體系,首要一點是樹立正確的指導思想方針。企業要加強對內部控制評價體系的認知,比如企業可以通過專題講座使全體員工了解內部控制評價體系的作用及意義。在具體的建設中,首先國有企業要構建良好的內部環境。內部環境是內部控制評價體系建設的基礎,而董事會及單位負責人在塑造良好的內部控制環境中應發揮關鍵作用。董事會應負責內控評價體系的健全和有效實施。經理層應組織領導好企業內部控制評價體系的日常運行。另外,國有企業應成立專門的機構或工作小組,明確職責權限,具體負責組織協調內控評價體系的建立實施及日常工作,該項機構應包含企業各部室主要負責人。其次,國有企業要加強對人員的考核,將內部控制評價結果增添到績效考核指標中,以“誰經手、誰負責”為原則落實權責發生制,以此約束員工行為,減少人為因素。
(二)完善風險管控機制
風險管理機制一般包括風險預警、風險管理組織架構以及風險處理措施等,故而第一步需要健全風險管理組織架構,從而明確風險管理流程和崗位權責劃分標準;第二步,完善風險預警機制。一般由風險識別、評估以及預警三部分組成。借助風險識別對活動各環節進行監管,發現其中存在以及潛在的風險;再由風險評估對發現的風險進行威脅性評估,衡量風險帶來的損失;最后,以企業制定的預警信號為依據,將接近后超過預警線的風險情況反饋給管理人員;第三步,不斷健全國有企業風險解決措施信息庫。由風險預警機制發現的非系統風險必然可以借助一系列的措施進行控制,而這些風險也暴露出企業內部控制評價體系的弱點。企業可以借助風險解決措施信息庫為內部控制評價體系的完善提供線索,同時也有利于風險的快速解決。
(三)弱化階層壓制,加強信息溝通
國有企業要及時轉變行政管理思想,減少上級領導對基層員工的“崗位壓制”。企業可以通過構建溝通渠道,比如設置專門的郵件溝通、反饋箱或面對面溝通機會加強信息的上下流通。基層員工可以及時反饋內部控制評價體系運行中存在的問題,便于管理層對其修正。同時,管理層也可以準確將其工作計劃下達到基層人員,提高工作效率。
(四)及時完善內部控制評價體系,明確審計部門權責
內控評價體系應結合企業的運營模式、業務需求以及管控體系等實際情況進行構建,將企業現有制度與內控評價體系有效融合。對于已不適用于現階段企業發展需求的制度要及時修改,對于新設部室、新增業務要及時更新完善相關制度流程,最終實現企業內控評價體系在企業內部管理制度中的權威性和獨一性[3]。另外,企業還需要提高內部審計權威性,杜絕出現管理人員、領導的權利高于審計監管的現象,保障監管工作高效地在國有企業內部的順利開展。
四、結束語
在不斷的發展中,國有企業一直在國民經濟發展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但在經濟改革形勢下,國有企業也是重點改革對象,市場對國有企業經營的考驗更加強烈,加強內部控制評價體系的建設是國有企業保障內部控制制定和執行有效的重要手段。在之后的發展中,國有企業要不斷加強對內部控制評價體系重要性的認知,并加強風險管控以及信息溝通,及時結合市場、政策等對內控評價體系進行完善,促進國有企業的穩健發展。
參考文獻:
[1]劉輝.完善國企內部控制評價體系的路徑探析[J].中國商論,2017 (22):80-81.
[2]岑飛.新常態下國有企業內部控制評價體系建設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8 (12):33-34.
[3]吳霞薇.完善國企內部控制評價體系的路徑探[J].經貿實踐,2018 (2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