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艷 龔海燕 朱苑霞
【摘要】 目的 探究改良經膀胱腹內壓監測法在重癥加強護理病房(ICU)的應用效果。方法 60例
ICU患者, 隨機分成對照組及觀察組, 各30例。對照組采用傳統膀胱壓測定監測腹內壓, 觀察組應用改良經膀胱腹內壓監測法。兩組患者均對腹內壓進行直接測定作為標準值, 比較兩組測定結果和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的測定準確率93.3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3.33%, 差異有統計學的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3.33%,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0.00%, 差異有統計學的意義(P<0.05)。結論 改良經膀胱腹內壓監測法在ICU患者中應用可以準確的對腹內壓進行測定, 能減少腹內高壓、腹腔間隔室綜合征(ACS)、醫源性尿路感染的發生, 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關鍵詞】 改良;經膀胱腹內壓監測;重癥加強護理病房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31.020
任何原因引起的腹腔臟器的高度擴張、水腫、滲出等均可致腹內壓(IAP)急劇升高, 形成腹腔內高壓(IAH), 當腹腔內高壓持續>20 mm Hg(1 mm Hg=0.133 kPa)時會導致急性腎功能衰竭、腹腔臟器血流減少, 引起腹腔間隔室綜合征, 腹腔間隔室綜合征的病死率較高[1]。因此, 及時準確地監測腹內壓, 掌握正確的測量監測方法, 及早發現腹腔內高壓, 是早期診斷腹腔間隔室綜合征的重要途徑, 對預防腹腔間隔室綜合征的發生、降低其病死率極其重要[2]。臨床監測腹內壓的方法有直接測壓法和間接測壓法。直接測壓法是將傳導測壓裝置通過腹腔內置管測量, 有發生腹腔感染和腹腔臟器損傷的可能而較少采用[3]。間接測壓法通過監測腹腔內臟器的壓力來反映腹腔壓力, 包括胃內壓測定、下腔靜脈壓測定、膀胱壓(UBP)測定, 因膀胱壓測定具創傷小、應用簡便、相關性好等特點而成為間接測定腹內壓的金標準[4]。但常用的膀胱壓的監測方法、流程、生理鹽水注入量、注射速度不統一, 因此導致臨床護士的操作方法、流程不一致, 影響監測結果的準確性[5]。本研究采用改良經膀胱腹內壓監測方法的測定結果準確率較高, 并發癥發生較少。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1月1日~2018年6月31日的ICU患者60例, 納入標準:患者經B超準確測定膀胱尿量, 膀胱內尿量為50 ml左右。將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及觀察組, 各30例。對照組中男12例, 女18例;年齡35~70歲, 平均年齡(50.3±6.8)歲。觀察組中男15例, 女15例;年齡33~71歲, 平均年齡(49.7±7.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 采用傳統的膀胱壓測定監測腹內壓, 具體如下。患者平臥, 留置16號Foley雙腔導尿管連接精密計尿器。測壓前, 開放集尿袋開關排空膀胱。輸液器連接50 ml無菌生理鹽水, 輸液器排氣后連接精密計尿器測壓接口, 輸液器崁入測壓尺內, 測壓尺零點平腋中線。夾閉計尿器開關, 開放輸液器開關使50 ml生理鹽水全部快速滴入膀胱內, 然后分離輸液器與生理鹽水瓶, 膀胱內液體返流至輸液器, 停止上升后測出的壓力即腹內壓。
1. 2. 2 觀察組 應用改良經膀胱腹內壓監測法, 具體如下。患者平臥, 留置16號Foley雙腔導尿管連接精密計尿器。測壓前, 輸液管連接無菌空的100 ml生理鹽水玻璃瓶, 輸液器去除頭皮針后下端與精密計尿器測壓口連接, 保持其密閉性;輸液器崁入測壓尺內, 以腋中線水平髂棘處為“0”點, 呼氣末測量。監測壓力前約1 h夾閉精密計尿器的開關, 使膀胱處于儲尿狀態。當膀胱內尿液達50 ml(B超探測)時開放精密計尿器和輸液器開關, 通過腹腔內壓力促使膀胱內尿液返流至輸液器內, 尿液停止上升后測出的壓力即腹內壓。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每例患者采用直接測壓法, 即在臍與髂前上棘連線中點處穿刺, 放置一無菌導管, 連接壓力傳感器進行測量, 以直接測量法測定結果為標準值。對比分析兩組監測結果和并發癥發生情況。監測結果與標準值一致(±5%以內)為診斷準確。并發癥為醫源性尿路感染。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測定準確情況比較 觀察組的測定準確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的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的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腹腔內感染、急性胰腺炎、復雜的腹腔血管手術、術后腹腔內出血、腹膜后血腫形成、腹腔大量積液、腸梗阻等可引起腹腔內高壓, 當腹腔內高壓持續>20 mm Hg時會導致急性腎功能衰竭、腹腔臟器血流減少, 引起腹腔間隔室綜合征, 腹腔間隔室綜合征的病死率可達62.5%~75.0%[6]。目前國內ICU患者中腹腔內高壓發生率為58.8%, 腹腔間隔室綜合征發生率為8.2%, 積極干預腹腔內高壓和腹腔間隔室綜合征, 危重患者的存活率從52%可提高到72%, 如腹內壓升高到一定值時才測量將導致診斷的延誤, 臨床出現明顯的腹腔間隔室綜合征癥狀后才測定腹內壓勢必使亞急性的臨床事件變為急性[7]。因此, 及時準確地監測腹內壓, 掌握正確的測量監測方法, 及早發現腹腔內高壓, 是早期診斷腹腔間隔室綜合征的重要途徑, 對預防腹腔間隔室綜合征的發生、降低其病死率及其重要。
直接測壓法有發生腹腔感染和腹腔臟器損傷的可能而較少采用。間接測壓法通過監測腹腔內臟器的壓力來反映腹腔壓力, 膀胱壓測定, 創傷小、應用簡便、相關性好等特點而成為間接測定腹內壓的金標準。目前臨床上常用的膀胱壓的監測方法、流程、生理鹽水注入量、注射速度不統一, 因此亦導致臨床護士的操作方法、流程不一致, 影響監測結果的準確性;國內報道的簡易膀胱測壓法, 需特制的三通裝置, 均需操作者經尿管注入生理鹽水至膀胱, 增加了醫源性感染的機會, 在氣溫較低季節, 尚需加溫生理鹽水, 限制了膀胱壓監測的應用。
本研究中選入的ICU腹內壓監測的患者, 隨機分成了常規膀胱壓監測的對照組與改良經膀胱監測的觀察組, 結果顯示, 觀察組的測定準確率93.3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3.33%, 差異有統計學的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3.33%,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0.00%, 差異有統計學的意義(P<0.05)。可見, 改良法采用患者自儲尿的方式而非注入生理鹽水的方式監測膀胱壓, 有效避免了尿路醫源性感染的可能, 也增加了患者的舒適度, 使該監測變得更具可操作性, 適合在基層醫院ICU推廣應用。
綜上所述, 改良經膀胱腹內壓監測法在ICU患者中應用可以準確的對腹內壓進行測定, 能減少腹內高壓的發生, 能減少腹腔間隔室綜合征的發生, 推薦在臨床上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 潘觀寧, 譚毅. 腹腔內高壓與腹腔間隙綜合征的診治進展. 中國臨床新醫學, 2015, 8(5):484-487.
[2] 李彬, 王鳳玲, 王貴法, 等. 呼氣末正壓通氣對腹內壓測量的影響. 空軍醫學雜志, 2014, 30(2):99-101.
[3] 楊飛, 鐘偉蓮. 危重患者腹腔內高壓的發生率及其影響因素. 臨床急診雜志, 2013, 14(1):17-19.
[4] 王宏飛, 常文秀, 高紅梅, 等. 腹內壓監測臨床應用的研究進展. 現代診斷與治療, 2015, 26(1):58-60.
[5] 伍麗霞, 容永璋, 曾金鶯, 等. 腹內壓監測在危重患者早期腸內營養中的應用效果. 嶺南現代臨床外科, 2015, 15(2):156-158.
[6] 吳永紅, 周艷, 王振磊. 持續腹內壓監測在ICU多發傷患者中的早期應用及護理. 齊魯護理雜志, 2015(20):57-58.
[7] 郭素梅, 陳麗石羨. 經膀胱腹內壓監測在PICU中的應用方法和體會. 中國醫藥指南, 2015, 13(29):90-91.
[收稿日期:2019-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