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新梅 趙存娜 楊菊華

【摘要】 目的 探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術后進行心理干預對其康復效果的影響。方法 120例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診PCI手術的患者, 依據護理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60例。對照組給予術后常規治療和護理,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心理干預。觀察比較兩組護理滿意情況、抑郁自評量表(SDS)、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及生活問卷得分。結果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98.33%高于對照組的80.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SDS、SAS評分分別為(40.25±1.58)、(43.85±1.46)分, 均低于對照組的(54.61±1.77)、(57.76±1.48)分, 生活問卷得分(89.87±3.58)分高于對照組的(76.14±2.45)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術后進行心理干預, 可獲得更好的康復效果, 臨床值得推廣。
【關鍵詞】 急性心肌梗死;心理干預;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康復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32.090
冠狀動脈長時間的處于缺氧、缺血會出現心肌壞死, 若是急性發病, 則臨床將其稱為急性心肌梗死[1]。近年, 人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 但因為人口老齡化問題加劇、居民工作壓力大等因素, 急性心肌梗死發病率呈井噴式增長, 當前醫學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一般選擇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 即PCI治療。PCI治療主要針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發病<12 h實施的冠狀動脈血運重建措施, 從中得出針對性的誘病血管以及對應的病變位置, 再結合具體情況實施經皮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并將支架植入, 通暢閉塞的血管, 出現梗死的心肌得到再灌注, 各項功能也會逐漸恢復。該方法術后治療效果較雖好, 但患者發病時承受嚴重的疼痛感和瀕死感, 會引出焦慮、恐懼、抑郁等不良情緒, 對康復治療造成影響, 對提高患者生活、生存質量也有一定的影響。對此本科對患者進行術后心理干預,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12月在本院行急診PCI手術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依據護理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60例。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60例。觀察組男32例, 女28例;年齡40~78歲, 平均年齡(61.84±11.76)歲;單支病變28例, 兩支病變12例, 多支病變20例。對照組男34例, 女26例;年齡39~79歲, 平均年齡(59.23±11.93)歲;單支病變24例, 兩支病變26例, 多支病變10例。患者及其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 排除存在意識障礙、溝通障礙以及精神疾病的患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給予術后常規治療和護理。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心電圖、心肌酶、心臟彩超變化, 并對其進行藥物指導、飲食指導、排便指導、活動指導、糾正不良生活習慣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心理干預, 具體內容如下。①對患者和家屬重點講解疾病相關知識。確診后首先對患者和家屬重點講解疾病相關知識, 在具有一定科普性了解之后, 告知患者治療的過程, 給予患者更多的鼓勵和安慰, 使得患者不為疾病過分憂愁, 并能夠配合醫護完成檢查和治療。在心理護理干預的過程中, 患者家屬起到的作用十分重要, 需要患者家屬配合護理人員進行各項護理操作, 還需要在護理過程中保持足夠的耐心, 多陪伴在患者身旁, 給予患者足夠的關心, 讓患者感受到家庭的關懷。②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患者從確診到手術治療、術后都會因為疾病和住院環境, 出現不良情緒, 包括抑郁、焦慮和緊張、煩躁等。對此護士應該對患者具體心理狀況進行準確評估, 結合評估情況逐漸引導患者調整好心態, 并告知患者心理狀態對疾病恢復的重要性, 確診疾病后告知患者治療的措施, 以典型案例鼓勵患者更加積極的面對疾病, 介紹醫療團隊給予患者治療的信心;術前重點告知患者術中注意事項;術后每天進行動態檢查, 告知患者自身的情況正在逐漸好轉, 鼓勵患者積極面對疼痛, 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③針對性護理。術后保持良好的休息有助于更好的恢復, 但術后的疼痛會使得患者出現較多負面情緒。可根據患者的興趣愛好轉移患者注意力, 喜歡音樂的患者, 可每天適當播放輕柔的音樂;喜歡下棋的患者, 可播放棋類節目, 讓患者緊張的神經得以舒緩。若疼痛難忍、難以入睡, 可告知醫生適當給予藥物治療。④密切關注患者的不良情緒和臨床指標, 若患者抑郁、焦慮程度逐漸增加, 可請專業心理醫生為其開導, 進行心理干預治療。同時關注患者的自身需求, 必要的情況下為患者提供合理的幫助, 患者住院接受治療期間務必尊重患者, 對患者的隱私做好保護措施, 避免患者出現不良情緒。可以在日常護理中位患者介紹該疾病成功救治的病例, 能夠提高患者在治療方面的信心, 保持樂觀的心態面對治療以及護理。⑤提升護理人員業務技術, 正確指導患者配合治療。護理人員在和患者接觸時必須秉承著高度的責任感, 以和藹、熱情的服務態度面對患者, 讓患者產生信任感以及安全感, 緩解患者對醫院以及疾病的焦慮、恐懼心理。護理人員在實施每一項治療以及護理操作時都需要得到患者的理解以及配合, 比如務必告知患者出現胸悶胸痛時必須及時告知護理人員, 食物選擇綠色蔬菜、水果、纖維素食物等。⑥用藥護理。對患者術后進行相關的藥物護理, 使患者得到有效的康復, 采用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片、普佑克藥物治療進行治療, 根據患者的病情, 確定患者的初始藥劑用量, 并逐漸加減用藥, 提高患者的護理和治療效率。⑦康復護理。在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的過程中, 需要對患者進行一定的運動指導, 在有專人看護的時候, 協助患者進行適當的運動治療, 另外, 還要對患者的四肢進行按摩, 防止患者的肌肉發生萎縮現象。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比較兩組護理滿意情況、SDS、SAS評分及生活問卷得分。護理滿意度采取醫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問卷調查表進行調查, 分為十分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護理滿意度=(十分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100%。SDS評分采用抑郁自評量表對患者進行評分, SAS評分采用焦慮自評量表對患者進行評分, 得分越高表示抑郁、焦慮程度越嚴重。生活問卷得分對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評價, 總分100分, 得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好。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護理滿意情況對比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SDS、SAS評分及生活問卷得分對比 觀察組SDS、S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生活問卷得分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PCI在治療冠心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心絞痛以及急性心肌梗死上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經過恢復, 患者心臟可正常工作, 心肌缺血、缺氧的情況也有明顯改善, 疼痛也能夠得到控制, 但術后患者仍感到疼痛嚴重, 傳統護理中沒有進行心理因素干預, 使得患者的依從性較低, 對預后也有一定的影響[3-5]。心理因素對急性心肌梗死的恢復造成影響較大, 眾多負面心理因素中焦慮和抑郁最易出現, 與急性心肌梗死也呈現出密切的關系。常規的治療流程中沒有包含心理因素方面的治療或是干預方法, 患者在治療階段表現出較差的依從性, 部分患者達不到更理想的治療效果。隨著醫療技術的水平的提升和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 進行疾病治療時逐漸關注到患者的心理狀態[6, 7]。在醫療水平逐漸提高后, 護理水平也隨之得到改善, 近年來心理干預護理也作為一種科學、有效的護理手段進入科室之中。心理干預的內容可以涉及到護理工作的各個環節, 患者在接受生命體征監測、藥物治療、飲食、生活習慣等方面的護理時都要保持良好的心態才能做到正確配合, 通過教育、溝通、暗示、解釋等方式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積極調整, 其中要求護理人員時刻關注患者心理變化, 出現心理方面的問題時才能夠實施針對性的心理干預措施后, 讓患者對護理人員具有足夠的信任感, 在治療和護理當中都能夠做到積極配合, 實現理想的治療以及護理效果[8-10]。
手術治療從根源上治療患者的疾病, 輔以心理干預護理, 患者在身體上得到治療后, 在心理上也能夠積極面對疾病, 對身心恢復有非常好的幫助。從結果上, 患者可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更高的生活質量, 由此可見心理干預在該部分患者治療過程中的有效作用, 對于保障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綜合治療效果存在有重要意義[11-13]。本次研究表明, 采取急診PCI治療后對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干預措施對患者的康復具有積極作用, 能及時改善患者存在的焦慮和抑郁的情緒, 提升患者生活質量, 結合相關資料進行分析這種護理方法, 心理狀態屬于患者心理的一種反應, 對各個器官組織也會起到一定程度上的影響。患者身體出現生理性變化, 生活質量水平也可以通過心理狀態來反映, 自身心理狀態以及身體機能具有密切聯系, 因此在進行治療和護理措施有必要實施心理方面的干預措施。
綜上所述,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術后進行心理干預, 可獲得更好的康復效果, 臨床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樓秋英, 馮國和, 張邢煒, 等. 延續性護理干預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術后心理狀態及服藥依從性的影響. 中國護理管理, 2014, 14(1):45-48.
[2] 尹杰英. 護理干預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診行經皮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術后焦慮狀態的影響.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0, 26(6):7-8.
[3] 田彩云. 心電圖變化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診PCI術后早期康復的影響. 中國民間療法, 2017, 7(25):96.
[4] 郁婭, 朱艷梅. 急救護理路徑聯合術后運動干預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18, 24(8):956-958.
[5] 宮潔. 延續性護理干預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術后心理狀態及服藥依從性的影響分析. 中國保健營養, 2017, 27(1):217-218.
[6] 黃秀芳, 許妙靈, 林秀銘. 心理干預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診PCI術后心理、生理康復的影響. 中外醫療, 2018, 37(30):137-138, 142.
[7] 佟士驊, 居海寧, 王玉華. 心臟運動康復對心肌梗死PCI術后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醫學研究雜志, 2018, 47(3):142-145.
[8] 黃曄磊, 岑鎮波, 胡海雷, 等. 心理干預對急診介入治療術后的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狀況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心腦血管病防治, 2017(17):474.
[9] 尤炎麗, 陳士芳, 李轉珍, 等. 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后持續康復運動對患者情緒與生活質量的影響.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16, 22(11):1341-1346.
[10] 陳美娜. 心理護理干預對急性心肌梗死介入術后患者焦慮情緒的影響. 中國現代醫藥雜志, 2017, 19(1):75-77.
[11] 劉莉莉, 王立君, 馮雷, 等. 心理干預對冠心病PCI術后合并焦慮、抑郁患者心功能和心率變異性的影響. 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5, 13(7):941-942.
[12] 馬啟平. 分級心理指導干預腦血管狹窄血管內介入治療患者情緒及預后分析. 當代護士(下旬刊), 2018, 25(8):149-152.
[13] 余霞, 劉一卓, 彭淑華. 護理風險管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冠脈介入治療中的實施效果. 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4, 33(12):3478-3479.
[收稿日期:2019-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