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國卷Ⅲ第28題:
19世紀六七十年代,外國人將自己的名字租借給中國人經辦新式企業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較為通行。這一做法:
A.導致民間設廠高潮局面的出現
B.有利于中國新的社會階層發展
C.加劇了外國資本在中國的輸入
D.扭轉了中國對外貿易的入超局面
答案:B
對于這道題目,如果我們在閱讀題干內容之后,抓住“19世紀六七十年代”這一字眼,接著憑借在歷史學習中培養的“史感”,運用排除法去掉三項,最終摸索到“B”的難度似乎不大。A選項中所述的情況發生于19世紀九十年代甲午戰爭以后;C選項與A選項發生于同一時期;D選項中提到的對外貿易入超局面是晚清時期一直存在的現象,同時該選項與題目的聯系似乎并不緊密。
以上做題方法是模擬考生臨場之時的一種思維狀態,但該操作的前提是要確?!笆犯小迸c史實處于同一軌道,不能有些許偏差。從這個意義而言,“史感”是思維上的“肌肉記憶”。①學生的歷史學科知識掌握得越扎實,“史感”的基礎就越牢固;學生對歷史的領悟越深刻,甚至從中產生了些許“史識”,那么其“史感”就會漸趨精準。假設其對上述題目中所陳述的歷史事實不甚了解,也能憑借經驗做出符合題意的判斷。所謂“蒙答案”或“猜答案”,在某種程度上只是“史感”強弱的一種反應。
拋開答題思維,從研究的角度進行思考,這道題的背后到底反映了什么歷史情況?要探究這個問題,得先從一則史料開始。
證人在回答莊孟德先生(Mr. Drummond)時說他在鎮江(Chinkiang)住了七年,現在還住在那里,但沒有生意可做。他以前是沃克先生(Mr. W. F. Walker)的買辦,賣鴉片、糖和雜貨。他從1871年到1875年為沃克先生服務,之后在1875年的第5個月離開了沃克先生。當他和沃克先生共事時,在鎮江的外國公司通常用三到四個中國名字進行交易,沃克先生自己就有三個。在這三個不同名字的洋行里,資本和業務都屬于買辦,而不屬于沃克。但是沃克從傭金、過境通行證申請等方面得到了應有的回報。通過使用沃克的名字,買辦們節省了一定的稅收,而沃克利用他的名字得到了這筆錢的一半。這就是沃克對公司的全部興趣。證人所描述的是當時鎮江的普遍做法,幾乎所有的公司都是這樣的經營方式,但有些老商行可能是個例外?!犝f走私是外國人和中國人一起進行的。一般由苦力們武裝左輪手槍和大刀在夜間進行。他只是聽說了這件事,但不甚了解。他還聽說過稅務人員和走私團伙之間的爭斗,而這與那些將自己的名字借給中國人的外國人緊密相關。他曾多次聽說有人利用通行證來逃避關稅。①
這是外國人在華創辦的英文報刊中一樁貿易案件的證人口供,其中所反映的史實為19世紀六七十年代盛行于通商口岸鎮江的一種企業經營方式:“寄名洋商”。后來這則史料被美國學者郝延平(Yen-ping Hao)在《中國近代商業革命》②一書中所引用,并將《申報》中報道的兩個司法新聞③結合起來,用以說明“許多‘洋人將其名號借予華人,‘是普遍的做法。這種做法70年代后在上海、鎮江以及漢口尤為盛行”。④而這則組合的研究材料后被中國學者頻繁轉引使用,以至于最終被納入高考試卷中成為這道第28題。⑤
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勢力通過戰爭方式打開傳統中國的國門,中國社會的一切問題似乎都進入到“新與舊”和“洋與中”的激烈交織變動中,而證人口供材料中的“買辦”作為“新舊中西”交織的產物因此發展壯大。他們從鴉片戰爭前僅為外商服務的卑微仆役,一躍成為當時對外貿易的主力群體,進而形成了一個勢力龐大的職業階層。⑥作為“新”和“洋”的階層,買辦挾著西方列強創造的優勢條件,幫助洋商,將貿易的觸角伸入古老帝國的腹地及廣大農村地區,深刻瓦解著帝國舊有自然經濟。與此同時,本土的傳統行會等工商業組織部分成員,在買辦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重身份的影響與運作中,也逐漸走向了近代化的道路,而這些傳統工商業組織隨之面臨著艱難的近代化轉型。⑦不可否認的是,商業群體的興起及近代化使得傳統精英階層的道統觀念受到動搖,“禮”轉向“利”的過程中,一些官員和地主也熱切地投身于這一變革。使得傳統士—農—工—商的社會階層在悄無聲息中走向盡頭。與此同時,買辦們作為“舊”和“中”的階層,必須面對的是他們作為帝國臣民的身份及社會現實。西方列強賦予他們制度上的特權,最終的目標只是為了實現其在華利益的最大化,對于買辦個人事務幫助有限。而在列強利益擴張中,雖然買辦們緊跟其步伐獲得了較為豐厚的財產,卻始終無法獲取中國官方相應的制度性保障及獲得更多財富的可能。⑧因此,買辦們通過“附股洋商”“寄名洋商”以及“華洋合股”等形式,以外商身份創辦企業,尋求中西條約制度下的庇護,逃避官方稅收及其他不當費用,保證其資產安全,爭取更大經濟收益。而隨著官方發起的洋務運動在六七十年代展開,部分買辦又轉而與官方開始合作創辦企業,以“官督商辦”等形式尋求官方權力依附下的利益最大化。
材料中的證人口供是買辦階層處于“新舊中西”社會變動中的一個片段,而與這份口供有關的“鎮江安昌??祪裳笮锌爻被蒺^董事壟斷洋藥(鴉片)生意”⑨案,能夠更清楚地表明這一時期社會各種勢力參與近代中國經貿活動的復雜局面。然而就是在這樣的發展進程中,中國社會逐漸由農業文明開始向商業文明轉型,由封建性的生產關系向資本性的生產關系轉變。買辦階層及其他投入資本興辦企業的各色人等,成為了中國近代早期的資產階級,而從前文買辦的遭遇,也可看出該階級先天發育存在的嚴重缺陷。即便是到了清末新政時期,中國的資產階級仿效西洋成立近代化的商會,也沒有從根本上彌補其先天發育的缺陷。
以上我們以高考題目創造的宏觀歷史情境為背景,從微觀學術視角的層面深入題目,大致觀察了買辦這一階層在近代的形成與發展,并在隨后成為近代中國資產階級一部分的情況。從中可以看到這一階層在時代背景下既復雜又矛盾的身份特征。歷史本身的復雜性,就決定了觀察同一歷史現象并不能按照線性思維組成單一的邏輯史實,而是要看到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各種因素參與下,可能出現的不同脈絡與歷史解釋。因此我們對于買辦的粗略考察,只是處于一條邏輯史實下的歷史發展脈絡及其解釋。而筆者相信,嘗試從不同的視角看待同一問題,越是呈現出錯綜復雜的人物、事件與時間糾葛,接近事實真相的可能性就越大,越是能夠對歷史事物形成更為深刻的認識。我們的歷史教學,在一定程度上也應該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從微觀的歷史觀察角度切入,用偏于學理性分析探討的手法,認識那些需要宏觀把握的近代史命題,見微知著。
現行人教版歷史必修2的第三單元第九課“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①是全國卷Ⅲ第28題的教材依據。從該課的內容安排上來看,如果將第十課的“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一節也放置其中,“自然經濟的逐漸解體”“洋務運動”“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這四個部分就構成了晚清中國經濟結構變動情況的一條教材主線。而從敘述內容多少上觀察,“洋務運動”作為教授重點被加上了“主角光環”,其他主線內容與“洋務運動”相比顯得頗為黯淡。教材這樣的體例設置是中國近代史教學中常見的以歷史事件為發展脈絡開展的教學模式,自有其無可爭辯的教學優點及現實意義。但從第28題中我們看到,教材所定義的“主角”與“配角”至少在高考命題中實現了角色的互換。這樣的命題信號提醒我們:“源于教材”并非源于教材顯而易見的重點,“高于教材”自有其教材體例以外的衡量準則。隨著統編歷史教材開始陸續使用,“綱要式”的編寫體例提醒中學的教育工作者:現有的歷史教學方式必須要做出調整與改變。而結合近幾年高考歷史試題的命題趨勢,教學與學術之間更為密切的聯系并非空言。第28題對于近代“寄名洋商”這一歷史事實的呈現及其后果的考察,在某種程度上是將教材中“洋務運動”放置于“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這一脈絡中,結合宏觀的年代背景,考察與“洋務運動”處于同一歷史時期的近代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同面向。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結合教材考察內容,探索更多不同于常規教學手法的學術化課程,帶領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和體會中國社會在近代經濟轉型中曲折復雜的道路。
在章開沅先生看來,“識山固然不易,識史恐怕更難。因為史學決不限于形貌的觀察,它還需要透過歷史現象把握內在聯系,最終達到本質的、帶規律性的認識”。②從近年來的高考題目中,我們能夠看到命題人從浩如煙海的史料中摘取了眾多靈活豐富的歷史“形貌”,運用學術的研究成果對“形貌”加以問題設置,以期能夠將學生放置在基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答題環境中,綜合深入考察其對過往歷史的把握與認知。毫無疑問,這樣的考察趨勢只會越來越強,這就給當下高中歷史的教與學帶來不小的挑戰。然而萬變不離其宗,歷史“形貌”的觀察即史料的分析理解,只是歷史學習的表象,對于歷史現象內在的聯系,我們應該從把握宏觀情境與微觀視角兩個方面著手,深化教學方式及內容,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培養史識與史感,以期能夠“達到本質的、帶規律性的認識”。
【作者簡介】楊博,《歷史教學》編輯。
【責任編輯:王雅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