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以學術成果入題,近年來已非常成熟。歷史學家所做的工作,一是在最大限度地挖掘史料、占有第一手史料的基礎上,盡可能準確地還原歷史;二是對歷史作出合理的解釋。學術界有重大爭議的問題大體有三種情況:一種是材料沒有變化,但時代不同了,認知出現變化;一種是發現了新的材料,顛覆了原來的結論;再有就是研究視野、研究方法和史學觀念不同,得出的結論可能大相徑庭。具體到某個歷史事件,這三種情況可能會交叉出現。歷史學是社會科學,學術上有爭議是正?,F象,沒有爭議反倒不正常。高中階段學生的理性思維正處于發展時期,利用學術有爭議的問題培養他們的歷史思維能力是可行的。在一些重大問題上,高中教材以不同方式介紹了學界的不同看法。高考也曾以洋務運動的兩種看法命題,要求考生選擇論證其中之一。文科班教學針對高考開展,高考又時常出現反映學科發展趨勢的試題,那么,教學如何處理學術有爭議的問題呢?本文以商鞅變法、明代倭患、義和團運動為例,提出教學建議,供教學參考。
商鞅變法順應歷史潮流,奠定了秦統一全國的基礎。這樣的評價教師耳熟能詳,初中新舊教材和部編高中新教材仍舊這樣敘述。目前還在使用的高中選修教材《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人教版),在子目“變法的歷史局限”中說:“商鞅變法輕視教化,鼓吹輕罪重罰。商鞅制定的刑法非常苛刻,如百姓違反法律規定,在路邊倒垃圾,就要被砍去雙手。史書記載,商鞅曾一次在渭水邊處決了七百多人,渭水為之變赤?!貏e是連坐法的推行,給廣大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同時,商鞅變法也并未與舊的制度、文化、習俗徹底劃清界限。例如,變法條文中明確規定按爵位等級占有數額不同的田宅和奴隸,公開承認占有奴隸的合法性;等等。”文后的“學思之窗”言:
秦孝公時,曾有人當面批評商鞅“相秦不以百姓為事”,“殘傷民以峻刑”。違背了“得人者興”“恃德者昌”等治國基本要領,是注定不會有好下場的,“君之危若朝露,尚將欲延年益壽乎”?西漢時,著名思想家賈誼總結秦朝滅亡的原因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p>
有些人認為,秦朝二世而亡的根子或許早在商鞅變法時就已經種下了。
你對此有何看法?
選修教材的課文將學術界對商鞅變法的負面評價幾乎和盤托出,“學思之窗”又以史料提出問題。對于商鞅變法的基本史實,兩種評價并無分歧,有新發現的史料,只不過再次證明《史記》等文獻記載的準確。比如,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戶律》中有這樣兩條律文:
關內侯九十五頃,大庶長九十頃,駟車庶長八十八頃,大上造八十六項,少上造八十四頃,右更八十二頃,中更八十(簡310)頃,左更七十八頃,右庶長七十六頃,左庶長七十四頃,五大夫廿五頃,公乘廿頃,公大夫九頃,官大夫七頃,大夫五頃,不(簡311)更四頃,簪裊三頃,上造二頃,公士一項半頃,公卒、士五(伍)、庶人各一頃,司寇、隱官各五十畝。不幸死者,令其后(簡312)先擇田,乃行其余。它子男欲為戶,以為其□田予之。其已前為戶而毋田宅,田宅不盈,得以盈。宅不比,不得(簡313)。
宅之大方卅步。徹侯受百五宅,關內侯九十五宅,大庶長九十宅,駟車庶長八十八宅,大上造八十六宅,少上造八十四宅,右(簡314)更八十二宅,中更八十宅,左更七十八宅,右庶長七十六宅,左庶長七十四宅,五大夫廿五宅,公乘廿宅,公大夫九宅,官大夫七宅,大夫(簡315)五宅,不更四宅,簪裊三宅,上造二宅,公士一宅半宅,公卒、士五(伍)、庶人一宅,司寇、隱官半宅。欲為戶者,許之(簡316)。①
軍功爵制度將戰功與爵位掛鉤,田宅制度以二十等爵制為基石構建起來,它按照爵位的有無、高低把民眾劃分為不同等級。有了戰功,即可提高社會地位,獲得土地和房產。于是“富貴之門必出于軍,是故民聞戰而相賀也,起居飲食所歌謠者,戰也?!雹谝虼?,夏曾佑說,商鞅是“軍國主義之發明家也。”③
與此相配套的政策是推崇刑法,商鞅認為“富國”“尊君”就必須“弱民”?!靶辛P,重其輕者,輕其重者,輕者不至,重者不來,此謂以刑法刑”。④“民弱國強,民強國弱。故有道之國,務在弱民,樸則強,淫則弱?!雹荨敖橹惯^,莫若重刑”。⑥輕罪重刑,牢牢鉗制住了百姓。重典之下,舉全國之力,的確能產生巨大的能量,“富國強兵”,秦王得以借此統一全國。然而,個性被抹殺、生活被強制,一旦將此拖入常態,必然會產生變化(反抗)。商鞅還推行重農輕商政策,秦國的商品經濟極不發達。
對商鞅變法的肯定與否定都是源于變法的基本史實。之所以產生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首先是看問題的視角不同。沒有商鞅變法秦國不會強大,也就不能打敗六國實現統一。秦統一后將商鞅在秦國建立的制度推廣到全國。實現統一和維護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大趨勢。變法使秦國“國富兵強”,為秦統一奠定了基礎??隙ㄇ亟y一的歷史意義,必然應從源頭上肯定商鞅變法。
但是,從以人為本的視角看,商鞅變法不僅剝奪了人民的基本權利,而且將國家帶上軍國主義軌道,舉全國之力攻伐六國,全民皆戰,虎狼之國的威風盡展。然而當天下安定,“弱民”之舉的弊端便突兀起來。秦朝“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也恰是源于商鞅變法。
其次,兩種觀點也源于分析方法的不同。階級分析的方法認為商鞅變法是地主階級性質的改革,廢井田、開阡陌,強制農民分戶,形成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開辟了發展封建經濟的道路。以官僚制代替世卿世祿制度。各國變法先后建立了代表封建地主階級利益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郡縣官僚制國家,以此觀察,戰國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開端。而文明史觀的著眼點之一是社會變化是否有利于人的解放和進步。軍國主義使人崇尚野蠻屠殺,一些人因軍功獲得田宅、土地和奴隸,一些人因此而被奴役;弱民之舉說明強國的目的不是讓人民獲得幸福。
史實基本還是那點兒事,為什么會產生兩種不同的觀點?教學的重點一是要讓學生理解每種觀點的邏輯推理,二是不必糾纏哪種結論正確,而要使學生明白,不同立場和視角、不同的研究方法,會導致不同結論。這就是教育常說的“授之以漁”。
明朝的“倭患”問題,學界至今各持己見。部編初中教材說:“明朝中期,隨著日本國內社會動蕩加劇,特別是由于明朝國力減弱,海防松懈,倭寇與中國海盜、奸商等相互勾結,對中國沿海的武裝搶劫日益猖獗?!魍醭赡贻p將領戚繼光到東南沿海抗倭?!箹|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堇^光領導的抗倭戰爭是一場反侵略的戰爭?!薄跋嚓P史事”的小字解釋:“當時明朝的不少官僚、富豪也下海經商,其中一些官僚、奸商以及沿海海盜與倭寇相勾結,為虎作倀,趁火打劫,使倭寇更為囂張?!辈烤幐咧薪滩膭t認為:“明朝中期,朝廷出于對日本實行經濟封鎖的目的,嚴厲禁止海外貿易。結果東南沿海民間海上走私活動猖獗,與倭寇混雜,出沒沿海,燒殺搶掠,造成巨大破壞。明廷派遣大將戚繼光等人平倭,經過長時間戰斗,加上后來逐漸放松了對私人海外貿易的限制,東南沿海的形勢才穩定下來?!?/p>
前者認為抗倭是反侵略戰爭,雖有部分奸商、貪官參與其中,但“倭”的主體是日本人。后者認為倭患是禁止海外貿易的后果,倭寇成分“混雜”,放松對私人海外貿易的限制后,東南沿海漸定。
明朝倭患的史事基本清晰,無論是明代時人,還是后世學者,都已對“倭寇”的成分和概念闡述地比較準確。
明代官私著述很早就注意到,所謂“倭寇”多為中國人。①《嘉靖實錄》云:“蓋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國叛逆居十七也?!雹诿魅肃崟砸嘌裕骸按蟮仲\中皆我華人,倭奴直十之一、二?!雹?/p>
日本學者中村新太郎利用發展的視角,將倭寇由“寇”到“盜”的過程展現出來:
倭寇的成員,開始時主要是面對朝鮮半島的對馬、壹歧、九州松浦一帶的漁民、武士。這一帶耕地缺乏,依靠農業難以維持生活,因而只好從事秘密貿易。而秘密貿易又是屬于對方國家取締之列的,為了對付取締,就必須具備武裝力量。另外,在進行秘密貿易中,時常遇到對方取貨不付款的情況,在這樣的時候,也就當然會想到以武力威脅來索取貨款。進行秘密貿易的人就這樣武裝了起來。而隨著時代的推移,名副其實的海盜逐漸參加到這個行列中,專門從事著殺人越貨的海盜行徑。④
日本的海盜、奸商、武士、浪人、流民、亡命之徒組成了侵擾海岸的盜寇。而在中國的沿海地區,“小民迫于貪黠,苦于徭賦,困于饑寒,相率入海從之。兇徒逸囚,罷吏黠僧,及衣冠失職,書生不得志,群不逞者為之奸細,為之響導”,⑤這些群體相繼墮入倭伍。
在史事都很清晰的情況下,得出不同的見解,正是研究視角和視野的區別所致。
我國傳統的歷史研究中,以入主中原的朝廷代表國家正統。初中教材正是這種研究特點的體現:平倭戰爭是正義的,戚繼光、俞大猷是民族英雄,王直等人就是喪失民族氣節的奸商、委身日本的民族敗類;無論是對海禁政策的挑戰,還是對沿海的侵擾和惡劣影響,海寇的行為都與明朝的國家意志背道而馳。但是,在維護明王朝穩定性的敘述邏輯中,“人民的利益”在哪里呢?研讀相關史料不難發現,沿海居民墮入海盜隊伍的原因多是生活困苦。東南沿海不同于內陸,可耕地面積有限,下海捕魚、經營海外貿易是沿海經濟的傳統。朱元璋重農抑商,采取禁海政策應對倭患,封鎖日本也封鎖了沿海民眾的生路。南宋發展海外貿易,朝廷收入豐厚,沿海人民也獲得實惠。明朝禁海,官私貿易一概斷絕,朝廷還有土地稅收,而沿海小民斷了生路。⑥
若從全球視野來看,發展海外貿易是大勢所趨。1500年以來,新航路的開辟使全球貿易迅速發展起來。為追逐商業利潤,16世紀的海洋世界,恃強凌弱隨處可見。那時沒有公海和領海的概念,沒有國際公法,海上的事無人管理。海盜橫行使海上貿易充滿風險?!伴_辟新航路及其之后西歐各國的遠航貿易,無不攜帶武器,有時是自衛,有時就是搶劫。典型如英國的德雷克環球航行,搶劫西班牙人的金銀。明朝時,葡萄牙人、荷蘭人的船隊來到東亞海域,都是武裝貿易。荷蘭人的商船安裝火炮,還有戰艦護航。國際貿易是在武力保護下進行的,沒有武裝即為刀俎下的魚肉。那時各國海商都是商人兼海盜。中外學界所言白銀流向中國,正是隆慶年開海后出現的峰勢?!雹倜耖g貿易無論于國于民都是正當而有益無害的經濟活動,在西方受到政府的鼓勵和保護,在中國卻被視為大逆不道。斷絕官私貿易,從短時段看,海禁使倭患越演越烈,朝廷不僅失去海關稅收而且增加軍費開支;從長時段看,明代中國失去了融入全球化潮流的契機,延遲了中國的近代化。
初高中教材的兩種結論,主要是視野不同造成的。而全球化視野正是改革開放以來史學界西風東漸形成的史觀,如此看來,封閉的社會限制了學者的思維和判斷,學術研究也受時代的影響。高中教學不可拘泥于掌握知識點,應對高考應上升到學術層面。傳統中國史的研究,有朝廷無國家,有英雄無民眾,“人”的因素消失于歷史敘述之中。若將研究視野放大放寬,把中國歷史置于全球發展脈絡之中,以全球發展的潮流,反思中國問題,我們就能發現,忽視“人”的因素以及長久以來的“重農抑商”政策,已經造成了明清中國與“世界潮流”的差距。
近代以來,“義和團運動”飽受爭議。作為事件的義和團,運動過程是清晰的:晚清時期的內部沖突、農村的日益貧困、1899年冬以來的大干旱、19世紀開始的民教沖突、清與西方國家的外交關系,等等。這些現象前后延伸,造就了義和團運動的不同面相。之后,義和團與清政府將中國推向戰爭,以至最終戰敗和賠款,落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作為個人經歷的“義和團”,曾被一小部分親歷者記錄下來。這部分我們所謂的“第一手”史料,其實摻雜了大量情感,是被重塑的過去。親歷者“經歷了歷史,甚至創造了歷史”,但限于情感等主觀因素,會不斷根據社會環境的變化,“改造他們的親身經歷,以便保持個人經歷的完整性和連貫性”。由于社會中的每一個人,只會關注跟自己有關的事件,就全局而言,他們不可能知道歷史學家所知道的。②而歷史學家選擇以哪種視角研究親歷者的經歷,也難脫自身學養、生活經驗,甚至情感因素的影響,因此敘事結構與歷史學家的經歷有關。不同經歷的歷史學家對同一事物的結論可能就不一樣。
那么,同一個人對于同一事件的敘述,是否就完全一樣呢?對于義和團運動,陳獨秀在幾年之內形成了兩種完全不同的評價。
1918年,陳獨秀在《新青年》上闡述道:
這過去造成義和團的原因,第一是道教。……種種迷信邪說,普遍社會……義和拳就是全社會種種迷信邪說的結晶,所以彼等開口便稱奉了玉皇大帝赦命來滅洋人也。
第二原因,就是佛教。……一方面是佛教哲理,承認有超物質的靈魂世界……一方面是大日如來教(即密宗教)種種神通的迷信,也是造成義和拳的重要分子。
第三原因,就是孔教?!洞呵铩反罅x,無非是“尊王攘夷”四個大字。義和拳標榜的“扶清滅洋”,豈不和“尊王攘夷”是一樣的意思嗎?
儒、釋、道三教合一的中國戲,乃是造成義和拳的第四種原因。
最近第五原因,乃是那仇視新學妄自尊大之守舊黨。……他們眼里,以各國夷人不懂得中國圣賢的綱常禮教,都是禽獸,至于附和而且主張效法那禽獸的中國人,不更可殺嗎?
現在世上是有兩條道路:一條是向共和的科學的無神的光明道路;一條是向專制的迷信的神權的黑暗道路。我國民若是希望義和拳不在發生……到底是向哪條道路而行才好呢?①
在積極倡導新文化、強調文化重要性的陳獨秀看來,義和團的野蠻、保守、排外,根源即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國彼時落后的根源也是傳統文化。陳氏這篇文章的主旨并不是要分析義和團運動這種歷史現象,而是利用其為自己的主張做注釋,目的在于改變國人的思想。
1924年9月,時任中國共產黨總書記的陳獨秀在中共主辦的《向導周報》發文稱,義和團運動的重要性不亞于1911年的辛亥革命:
他們只看到義和團排外,他們看不見義和團排外所以發生之原因——鴉片戰爭以來全中國所受外國軍隊、外交官、教士欺壓的血腥與怨氣!他們只看見義和團殺死德公使及日本書記官,他們看不見英人將廣東總督葉名琛捉到印度害死……他們只看見義和團損害了一些外人的生命財產,他們看不見帝國主義軍事的商業的侵略損害了中國人無數的生命財產!
義和團誠然不免頑舊迷信而且野蠻,然而全世界(中國當然也在其內)都還在頑舊迷信野蠻的狀態中,何能獨責義和團,更何能獨責含有民族反抗運動意義的義和團?、?/p>
是年,國民黨與共產黨進行了第一次合作,在反帝反封建的大旗下,民族主義成為主流。陳獨秀的觀點變了。他不否認以前提到的義和團的野蠻等特點,卻辯護這些源自外部的壓迫。
義和團運動到了陳獨秀這里,歷史的真相、意義、影響,都退居其次,被陳氏改造為符合自己的政治主張的“神話”,他期冀借此改變全國知識界的觀點,呼喚反抗帝國主義的精神。
事件、經歷、神話,是對歷史考察的不同解釋,研究者在這三者各自基礎上進行著歷史重建,由此得出的結論因而具有明顯的差異性。在研究歷史的過程中,這些不同的敘述都會進入我們的視野。
例如2018年文綜全國Ⅲ卷第28題,即反映了這種現象:
28.英國科學家赫胥黎的《進化論與倫理學及其他》認為不能將自然的進化論與人類社會的倫理學混為一談。但嚴復將該書翻譯成《天演論》時,“煞費苦心”地將二者聯系起來,提出自然界進化規律同樣適用于人類社會。嚴復意在
A.糾正生物進化論的錯誤
B.為反清革命提供理論依據
C.傳播“中體西用”思想
D.促進國人救亡意識的覺醒
答案:D
嚴復翻譯的《天演論》雖有悖作者原意,但卻在甲午戰敗后的中國發出警醒之聲?!拔锔偺鞊?、適者生存”,直戳國人的痛處,變革思想之潮漸涌,中國在近代化之路邁出了一步。這里,嚴復“制造”了“神話”。高考試題如此設問,正是著眼于“創造神話”這一現象。不論是托古著說,還是改變名著,歷史上利用歷史(事件),為現實服務者并不少見。
歷史解釋是對過去的解讀,還是以過去為載體而對現在的一種特殊解讀?對歷史的種種闡釋,需要讓學生記憶嗎?我想這樣大概是在做無用功。中學歷史教學本就無法窮盡所有的史學觀點,但如果引導學生對產生這些不同觀點的原因進行分析,讓學生了解“事件”“經歷”“神話”的不同特點,進而能加以區分,學生便會舉一反三,憑借史料觀察歷史的視野也會豁然開朗。歷史事件由此成為分析歷史撰述特點的載體,變為配角,我們可以更開闊的視角審視“商鞅變法”“明朝倭患”“義和團運動”,文科班的教學深度和廣度都會由此增加。
【作者簡介】王雅貞,副編審,《歷史教學》編輯。
【責任編輯:王湉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