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霞 趙樹濱 孫瑜
【摘要】為更好的貫徹國家的卓越法律人才培養計劃,各個高校的法學專業都對培養模式進行了改革。但由于對培養目標定位不清晰、課程設計重理論輕實踐、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等原因,對法學專業應用型素質能力培養的效果并未達到應有的效果。因此,構建科學完善的應用型大學生素質能力培養模型,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本文將從模型的指導原則、課程體系設計以及師資隊伍構成方面提出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法學專業應用型大學生 素質能力培養
2014年,《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創新法治人才培養機制”。《教育部、中央政法委關于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教高 [2011] 10號)針對應用型法律人才的培養問題,明確要求各高校探索“高校---實務部門聯合培養”機制。《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教發 [2015] 7號)也提出:“建立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從以上政策文件可以看出,對法學人才的教育必須以培養應用型素質能力為中心。而要實現對法學學生的應用型素質能力的培養關鍵在于對培養模型的改革。
一、法學專業應用型大學生素質能力的內涵
關于法學專業應用型大學生素質能力包括的內涵。筆者引用顧龍濤在《應用型法律人才素質模型構建——基于職業勝任力理論的視角》提出的觀點:包括精專的法律職業應用素質、優秀的法律職業道德素質、較強的適應素質、較強的創新素質、專業和職業發展所應具備的其他素質。總體來說應該具有專業能力、道德、以及其他包括創新為核心的綜合職業能力素質。
二、目前法學專業應用型大學生素質能力培養現狀
我國多年來的法學教育,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的人才。但幾十年受傳統教育的影響,教學方式上依然還是采用以教師為主體的、學生被動接受的模式。這種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尤其是社會變革的今天,隨著依法治國的深入貫徹,我們需要具有優秀的法律素質和綜合素質的大量法學人才。而傳統教育的以理論知識為主的培養方式所提供的人才,其專業應用能力水平較實際需求水平有較大差距。
國家在2011年的“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發布后,大多數高校法學專業開始按照培養計劃的要求進行改革。但由于沒有構建系統的培養模式,在實際培養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
三、我國目前法律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培養方式與目標與職業教育需求差距較大。
大多數法學專業的培養計劃近幾年來有大的修改。但距離實際法學職業要求所需要的素質能力內容要求依然有大的差距。理論教育所占比重依然較多。培養方式仍然以理論灌輸為主。
(二)師資構成難以滿足職業化培養的需求。
多數法學院所聘教師為剛畢業的碩士或者博士。他們在專業理論方面的儲備是符合法學理論教育的需求。但法學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這樣的師資隊伍對法學的實踐運用能力了解較少,難以承擔對學生最重要的應用能力的培養。
(三)實踐教學難以滿足職業培養量的需求。
首先,實踐教學的課時量較低。在各大高校的法學教育課程設計中,每學期的實踐課時在總課時中比重較少。
其次,實踐教學模式單一,難以滿足學生提高職業應用能力的提高需求。在實踐中,大部分法學院校的實踐模式為模擬法庭。但缺少對模擬法庭教學的完備教學規定。由于時間和空間有限,無法使所有的學生加入到模擬法庭實踐中去。
再次是實踐教學的效果有限,實習的時間大多安排在期末,缺少對實踐教學的有效監督,缺少科學的評價機制。
四、應用型法學學生素質能力培養模型構建途徑。
基于上述情況的分析,法學教育改革的重點在于構建一個科學的應用型法學學生素質能力的培養模型。
(一)模型構建指導原則
首先要確定法學教育的目標為培養法學職業教育人才。法學教育培養的應用型能力人,應聚法律應用能力、法律職業道德和其他職業素質能力于一身。這種人才的培養,要以法律專業教育為基礎,以法律職業為導向,將專業教育與職業綜合素質教育融于一體。因此,在新的培養模型構建中,必須將法律職業能力的培養作為一項重要的指導原則。重視對學生的法律職業能力培養教育,將職業綜合能力培養為導向建立法律專業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綜合體系,構建法律基礎知識、法律職業技能、法律職業道德并重的法律職業教育體系,促進法學教育與應用能力教育的共同培養。
(二)課程體系構建以培養應用能力為核心
作為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構建中的課程體系建設必須以專業教育為基礎,職業教育為導向,堅持培養法律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和法律職業的實踐能力為主指導,并注重提高學生理論水平和職業能力,以培養學生職業倫理道德來進行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的設計和組織。而構建該課程體系,關鍵是要以法學應用能力和專業技能培養為方向,科學規劃好應用型法律人才培養的課程設計。
具體的做法應該是在了解用人單位的需求和對畢業生評價情況、了解畢業生就業實際情況以及行業實際變化的基礎上。對現行課程進行改革:增設專門針對法學學生的就業指導課,培養學生就業綜合素質能力,培養學生法學職業道德倫理。重視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有機結合。重視實踐課程的實際效果。提高實踐課程比重。高度實現集法學理論教育與法律應用能力教育于一體,應用型素質能力貫穿于課程設計的全過程。
另外,在四年的課程設計要結合學生的專業學習規律來進行。在設計中也可以根據學生就業方向進行專項教育和引導。
(三)師資體系構建以兩結合為重點
法學專業的院校應注重與法律實務部門的合作。在師資體系的構建中應建立校外的專家庫,聘請一定數量的具有高理論水平、專業能力強的法律實務部門工作人員擔任實踐課程的教師,在對學生應用實踐能力指導的同時,也能指導學校自有教師的應用能力的提高。同時引導法學專業教師到法律實務部門兼職鍛煉,提高專業教師的應用能力。打造一支專職兼職兩結合、能切實提高學生應用能力的高水平師資隊伍。
總之,法學專業應利用培養應用型法律人才的政策,盡快構建符合新時代發展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堅持實事求是,不斷創新發展,讓我們的法學人才能夠符合社會和行業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