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英潔
【摘要】大學階段是人生承上啟下的過渡期。大一新生能否盡快適應學校環境,完成角色轉換,事關四年大學的整體效果。有部分新生遲遲不能完成適應,甚至個別新生出現了焦慮、迷茫等適應障礙現象。只有找到造成新生適應障礙的原因,才能有的放矢,對癥下藥,幫助其盡快融入大學生活。
【關鍵詞】大學新生 適應 角色轉換
大學階段是進行專業學習、人際關系適應、職業方向決策的重要階段。適應問題將貫穿大學四年,不同階段有不同側重點,而大一的新生適應尤為重要。面對陌生的校園,生疏的人群,全新的生活能否迅速適應,完成中學生到大學生的角色轉換,實現中學到大學的無縫對接,才能讓大學生活開好頭、起好步,贏在起點,笑到最后。大部分新生在第一學期或早或晚完成了適應轉變。但也有部分新生遲遲不能完全適應,甚至個別學生出現了適應障礙。
一、大一新生不適應的種種表現
誠如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每位新生面臨的不適應情況不盡相同,下面談及的是一些共性的問題
(一)學習不適應的表現
學習是學生的主業,大一新生首先面臨的是學習適應性問題。大學階段的學習與中學階段在學習內容、學習方法方面都存在著顯著差異。
1、海量學習內容帶來的緊迫感。
中學階段學習內容緊扣教材、緊扣大綱、緊扣高考出題的方向,知識的邊界是清晰的,而大學階段教師課堂講授信息量大,知識跨越性強,并且內容遠遠超出課本范圍,大量書本沒有涉及的理論,相關的學術論著,學科前沿的觀點都會隨時推薦給學生。面對向外拓展的海量的知識推送很多學生顯得力不從心,應接不暇。
2、教學方法不同帶來的無所適從感。
中學階段的教學多以課堂講授為主,知識點反復解析,練習題刷的昏天黑地,老師不停的“敲黑板,劃重點”,可以說是全程陪伴式的伴學。大學教學信息量大,章節跳躍,更多強調的是教師課堂引導與學生課下自主學習結合、理論講授與問題探究結合、課堂講授與實踐實習結合,許多同學面對這樣的轉變,一時無從下手。
(二)生活不適應的表現
環境變化是產生適應問題的根源,步入大學校園經歷了從個人到周邊環境全方位的嬗變,部分同學生活不適應問題也全面凸顯。
零零后大學生,生活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物質條件優渥的年代,在家受到眾星捧月的關注。激烈的升學競爭,緊張的學業壓力,也讓很多家庭對孩子的要求集中在學習上。為了讓子女能心無旁騖的學習,家務活父母承包,個人衛生父母代勞,導致很多學生自理能力差,生活技能欠缺。進入大學后人地兩生,衣食住行都得親力親為,失去父母的庇護,不少學生手忙腳亂,疲于招架。
(三)人際關系的不適應
大學同學來自五湖四海,不同的人生經歷、迥異的家庭背景、鮮明的性格特點。使得大學成了社會的縮影,開放而復雜。大學新生要嘗試處理同學關系、同事關系、師生關系、老鄉關系等等各種復雜的人際關系。
1、同宿舍關系的處理不當。在大一新生面臨的人際關系中,舍友關系最重要。學校大環境,宿舍小熔爐,宿舍氛圍對大學生影響深遠。同宿舍的四到六人,生活習慣不同、興趣愛好各異、性格差異明顯,在逼仄的宿舍空間,因為作息時間或衛生習慣小有摩擦也是在所難免。而00后大學生個性張揚,自我意識強烈,發表意見直白簡單,不善于運用迂回委婉的語言藝術,如果缺乏包容謙讓,很可能一言不合就惡語相向。個別同學因內心狹隘選擇形單影只,個別同學因過于強勢被舍友敬而遠之。最終成了游離于集體的獨行俠。
3、師生關系的變化帶來的疏離感。
高中階段師生之間彼此相熟,關系親密。大學教室不固定、座位不固定、甚至教師不固定。教師們除了教學還承擔著繁重的科研任務。課堂上教師來去匆匆,課外與學生互動少之又少,特別是通識課普遍采用大班教學,教師甚至到期末也叫不上大部分同學的名字。也讓部分同學產生不被重視的失落感,師生關系疏離。
(四)心理不適應的種種表現
1、優越感喪失的挫敗感。
能考上重點大學的原來都是各自中學的佼佼者,成績突出自然備受關注。這些學生一直保持著優越感和自信心。到了大學后大家在學習成績上處在同一起跑線,要想脫穎而出需要的是綜合素質。大學同學高手云集、臥虎藏龍,有的才藝出眾,有的出口成章,有的是科學達人……沒有特長的同學很容易有相形見絀的感覺,覺得自己“泯然眾人矣”,自我評價驟然降低。
2、理想與現實落差的失落感。
入大學前學生對大學生活普遍抱有過于理想化的期待,認為大學就是輕松自由的理想國,是讓人魂牽夢縈的象牙塔。真正入校后在經歷了最初的興奮好奇后,部分同學對校園環境失望、對教師授課不認可、對專業不滿意,產生了從天堂跌落到人間的感覺,入學前的壯志豪情變得不堪一擊,感覺前程暗淡,情緒低落,甚至自暴自棄。
3、“理想間歇期”的迷茫感。
理想是人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高中緊張忙碌的學習背后是清晰的目標—考大學,收到錄取通知意味著這一目標已經實現。初入大學,下一步目標不甚清晰。考研—無從下手,就業—遙不可及,實習—不具備條件,這讓大一階段出現了一段“理想間歇期”。不少同學有目標迷失的迷惘感,一頭霧水,一片茫然,找不到前行的路標。
二、新生不適應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
(一)個人內在原因
1、成長分離帶來的“喜新”和“戀舊”的矛盾心理。
人的成長過程也是一個分離個體化的過程。大學生處在向成人快速轉變的階段。這一階段孩子有強烈的獨立意識,迫切要求自我的空間,最終從原生家庭走出,獨自走向社會。外出求學使得個體完成了“出走”的愿望,滿足了孩子對“自由”的追求。但同時也意味著遠離了原有的熟悉環境和心理支撐體系,在異域他鄉,舉目無親也帶來了孤獨感和寂寞感。這在大一新生身上的表現就是既“喜新”又“戀舊”的矛盾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