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曄 劉夢淳 閆麗平
摘要:基于協同創新理論視角,根據京津冀3?。ㄊ校?011—2016年農業相關資料和數據,從農業科技投入、農業信息化、農業創新產出、農業安全生產、農業生態環境等5個方面構建京津冀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運用描述性統計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對數據進行綜合評價和分析討論。結果表明,京津冀農業現代化增長緩慢,甚至出現波動狀態;3地農業現代化發展不平衡,成長路徑存在差異,北京市的主要優勢體現在農業科技投入和農業信息化,天津市在農業安全生產和農業生態環境建設方面處于領先位置,河北省的優勢體現在農業創新產出方面。分析3?。ㄊ校┺r業現代化發展的區域差異性,進而提出京津冀農業協同創新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京津冀;農業現代化;協同創新;差異分析;綜合評價;優勢;描述性統計分析;主成分分析;農業科技投入;農業信息化;農業創新產業;農業安全生產;農業生態環境;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 F323.1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9)19-0327-05
收稿日期:2018-07-16
基金項目: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編號:HB15GL035)。
作者簡介:陳 曄(1964—),女,內蒙古太仆寺旗人,碩士,教授,主要從事企業經營管理、網絡化風險管理與控制研究。E-mail:932217735@qq.com。
通信作者:閆麗平,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技術創新、創業管理研究。E-mail:lyhylp@126.com。
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實施,促進了3?。ㄊ校┖狭嫿ê痛蛟炀┙蚣絽f同創新共同體建設,推動了產業層面的結構調整和格局重塑。京津冀目前在科技發展水平、發展梯度、發展路徑上已經初步相互融合,逐步形成了北京市(“創新驅動”“總部經濟”“高端服務”)+天津市(“高端制造、研發轉化基地”)+河北省(“新能源、新材料基地”)的分工合理、層次清晰的產業鏈[1]。農業在國民經濟中處于基礎性重要地位,2016年河北省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1.0%,超過全國8.6%的水平;2017年全年國內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7.9%,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分別為0.5%、1.2%、9.8%。河北省是農業大省,在新時代背景下,正好蓄能借勢,承接京津農業先進技術,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3省(市)資源互補聯合創新,深入貫徹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農業是京津冀區域協同、可持續發展的共同依托,京津冀農業協同創新發展取得了顯著進展。2014年5月,京津冀3地農業科學院共同簽署了《京津冀協同發展農業科技合作協議》;2016年4月,原農業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八部委聯合印發《京津冀現代農業協同發展規劃(2016—2020年)》。另外,京津冀農業科技協同創新中心、京津冀現代農業協同創新研究院、京津冀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等多種形式的協同創新機構相繼成立,3省(市)在實踐中也不斷夯實平臺載體建設,加強農業科技企業的培育??傮w來看,京津冀農業協同發展,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和初步成效的創新模式,如錯位發展戰略,農業發展圈等[2]。但是京津冀農業發展不平衡、區域間承接和對接有待進一步加強等,這些問題亟須改善。本研究基于協同創新理論視角,根據京津冀3省(市)2011—2016年農業統計資料的相關數據,從農業科技投入、農業信息化、農業創新產出、農業安全生產、農業生態環境等5個方面構建京津冀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運用描述性統計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對數據進行系統評價和分析討論,探討3?。ㄊ校┺r業發展的區域差異性,進而提出農業協同創新的對策建議。
1 文獻回顧
1.1 區域協同創新理論及相關研究
20世紀90年代Cooke等最早提出“區域創新系統”的概念,認為區域創新系統是由區域內的企業和其他組織的互動學習而形成的、根植于制度環境的系統,其核心是創新主體之間的協作性、互動性和網絡嵌入性[3-4]。協同創新的實質是不同創新主體在各自利益與價值基礎上追求合作共贏的一種機制或制度安排。我國學者針對區域協同創新進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學術成果,我國學者基本認同區域協同創新需要不同的創新主體(主要是企業、高校、政府)共同參與、共同作用,形成一個整體的系統[5]。區域協同創新不僅僅是技術創新,還是戰略、技術、市場、制度等多維度的創新協同[6]。總體來看,現有對區域協同創新的研究涉及協同的模式、路徑機制等主題[7-8],中觀層面的研究相對較少,缺乏區域間產業協同的實證研究。
1.2 京津冀農業協同發展的相關研究
現有研究有的基于區域整體視角分析京津冀農業協同發展問題。孫芳等從京津冀區域3地三大產業區位商入手,分析3地比較優勢,發現河北省農業產業與農產品的突出優勢,進一步分析區域農業協同發展條件、制約因素及啟示[9]??紫橹堑仍诿枋鼍┙蚣?地整體差異性的基礎上,利用六大類20項指標構建一個分析框架,對京津冀要素差異性和發展程度進行測算和分析,提出京津冀農業協同發展的推進路徑[2]。
還有學者基于某一更細微的領域或者獨特的視角來分析。母愛英等分析京津冀循環農業的優劣勢,發現現有生態產業鏈存在的問題,提出應從總體布局、工農循環相結合等方面加強培育和引導[10]。王軍等認為,生態補償機制下的京津冀農業合作模式是3地農業協同發展的有效途徑,通過分析這種模式的內涵和框架,進而指出其實施途徑并提出相應的發展對策[11]。李子彪等基于產業鏈整合創新視角,發現京津冀農業合作模式為政府主導下的“農企+基地+科研機構”,并提出提升3地農業合作質量和效率的建議[12]。
2 研究設計
2.1 京津冀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
本研究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框架下,基于創新的視角客觀地考察和評估3?。ㄊ校┺r業現代化水平,分析差異程度,進而探索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路徑。因此,在指標選取時注意了以下事項:第一,圍繞京津冀農業協同發展的目標選取評價指標。2018年河北省提出以“五個協同”推動京津冀3地農業共同發展,分別是農業產業協同、農業信息協同、農業安全協同、農業科技協同、農業生態協同,本研究在該框架指引下進行評價指標的選取。第二,牢固樹立創新、綠色的發展理念。京津冀農業協同發展要堅持創新驅動和綠色可持續發展。因此,本研究指標的選取側重于與創新密切相關的指標,如農業產業指標,突出農業創新方面的產出。第三,指標選取注重數據的可比性和權威性。本研究指標涉及京津冀3?。ㄊ校┎煌甓?、不同性質的指標,為使數據可比,均采用比率形式的指標和單位量化的指標(如人均量值)。本研究數據來源于2012—2017年《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中國農村統計年鑒》及3?。ㄊ校┙y計年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