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媛
【摘? 要】? 本文主要從小班化教育的必要性,小班化教育在小學音樂歌唱課中的作用這兩大方面進行寫作。其中,第一章涉及了小班化教育的優勢和必要性等方面。第二章中主要講解小班化教育在小學音樂歌唱課中朗誦這一方面的重要作用,并提出自己的一些觀點。
【關鍵詞】? 小班化教育;歌唱;朗誦;交流
一、小班化教育的必要性
什么是小班化教育?小班化教育是一種班級人數較少(人數以當地學額為參照)、有利于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和個性充分發展的教育組織形式,是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普遍采用的基礎教育發展模式。我的理解,就是人數控制在25人左右,有效提高學生和老師的面對面交流,便于教師因材施教,利于提高學生全方面素養和個性發展的教學手段。那么,小班化教育最大的優勢是什么呢?我大致把它分成兩項:
1.增加師生間的交流與互動,使教與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在師生之間的交流中進行的。師生之間如何交流,用什么方法交流,在何種情況下進行交流,決定了教育具有多大程度的有效性。師生在課堂中的交流與互動,是小班化教育最直接的表現。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的心理狀態要給予足夠的重視,要根據不同的學生建立起師生之間不同的溝通渠道,建立師生間的信任。首先,教師要保持熱情的教學態度,營造一個輕松和諧的教學氣氛,使學生消除緊張感,樂意與教師進行溝通。其次,教師除了對學生心理上的關心之外,還要關注與了解學生的身體狀況。另外,教師還要發揮榜樣作用,要以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魅力征服學生,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真誠,從而強化教學中的情感作用,使教與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
2.便于教師因材施教,提高學生全方面素養和個性發展。我們都知道,現階段全國小學班級里的學生人數普遍是40人左右,這是一個龐大的集體,而一節課只有40分鐘,除去每節課需要完成的教學內容,教師能關注到學生的時間大約也就只有10分鐘。教師不僅要研究教學方法,更應研究學生,與學生緊密配合,但在這樣的情況下,根本無法談論關注每個學生的全方面素養及個性化發展,也無從實行因材施教的理念。
有了小班化教育,這項教學理念就有了實施的途徑。班級的學生不再是那么多,教師與學生之間能做到面對面的交流,學生能得到老師的回應,教師也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做到因材施教。由于師生間頻繁而暢通的溝通交流,學生的注意力也能比以前更集中,課堂顯得輕松、愉快,特別是我們現在強調的主動探索、小組合作學習等新穎的學習形式也能得到充分的實行。師生互動和學生互動,發揮每一個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學生學習興趣濃厚了,學習能力、綜合素質、個性化發展都得到了提高。
二、小班化教育在小學音樂歌唱課中的作用
小學生的聲音很稚嫩,所以在歌唱課的教學中必須嚴謹,讓學生學會正確的歌唱方法,尤其不能讓他們在課堂上養成高音喊叫,只會用真聲不用氣息等壞習慣。在小學音樂歌唱課中,老師傳遞授課信息的方式有很多種,每種傳遞方式都有各自的作用,教學術語有暗示作用,形體動作有引導作用,模唱有示范的作用。在課堂上,當老師給予信息后,學生能否立即抓住并運用,這是關鍵。我覺得,在小班化的教育模式下,這一情況能有所改善。
學生歌唱時,對于語言的基本要求是字正腔圓,一般體現在咬字和吐字。歌唱中的咬字主要是指字頭部分,字頭的發音要敏捷、清晰、有力,既要把字咬住,但又不能把字直接咬死,這需要一定的掌握力與控制力。在教學過程中,關于歌唱語言的訓練我最常讓學生做的就是朗讀,要求嚴格時還可能是高位置朗誦,尤其是在學習新歌的時候。在唱歌時會產生身體緊張、聲音緊張、心理緊張等狀態,朗誦就是很好的短暫處理方法。朗誦時的發音狀態是日常說話狀態的延伸和夸大,尤其是放聲朗誦時的發音狀態,與歌唱狀態又完全一致,它有助于聲音、身體和心理上的放松,還可以帶動學生理解歌詞,延續情感。
說到朗誦對于歌唱表演中情感的表達也有很大的作用。學唱歌曲時,老師最后要解決的就是情感處理的問題,要幫助學生在演唱中做到聲情并茂,就必須在教學過程中重視與學生的情感培養。在課堂上,老師一般可以分析作品,把握主題、情感和作品所反映的時代特征,即介紹歌曲的創作背景。還可以通過朗讀引導學生理解歌詞的意義,領悟它所抒發的感情,這樣演唱時才能恰當地運用聲音的特點,把歌詞的意義和感情有效地表現出來,用真情實感來演唱。對于小學生來說, 課堂上很多語言是模糊的,情感又有著其特殊抽象性,使得小班化教育在這里體現出了重要性,也決定著是否每一個學生都能接收到老師的信息。小班化教育可以使老師觀察每一個學生的表情,看看他們是否真的理解了歌曲所要表達的情感,或者說看看他們是否真的分享到了這一份來自于音樂的快樂。
除此之外,小班化的教學模式還可以讓老師在上課的時候對學生“察言觀色”,從情緒、神態中體會學生對自己授課方式的喜好程度,對授課內容的理解程度,以便作出適當調整。
這篇論文主要是談了談我對于小班化教育和小班化教育在小學音樂歌唱課中作用的認知。我相信,小班化教育將會在中國未來的幾十年里逐步普及,我們的孩子也能從家庭、學校、老師、課堂、社會中得到更多的關愛。
【參考文獻】
韋妙芳.聲樂教學中師生“有效交流”的研究[J].藝術教育,第2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