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娟 魯迅美術學院版畫系
作為一種印刷方式,絲網版畫在銅版、木版、石版幾大版種中屬于歷史最為悠久的。早在公元5世紀,我國就在織物上使用漏孔版來印制花紋。我國的藍布花工藝,就是采用漏孔版來印刷的。但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網版印刷技術真正的興起相較于其他版種要稍晚一些,不過興起之后,絲網版畫在藝術領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20世紀60年代,以安迪·沃霍爾、勞森伯格等為首的藝術家的出現,不僅使“波普”藝術得到了開創性的發展,也使絲網版畫的網印技術達到了高峰。同時,也潛意識地造成了人們對絲網版畫特征的刻板印象。
20世紀60年代,網版印刷技術在藝術領域的迅速發展,使人們對絲網版畫藝術形成了一種固有的印象,即絲網版畫的平面語言特征。但為什么會造成這種現象呢?
安迪·沃霍爾——波普藝術的代表性藝術家,他完全顛覆了西方傳統繪畫的語言形式,畫面中屏棄透視、素描關系,重新歸納色彩,用概括、簡練、純粹和明艷的顏色賦予畫面新的感染力。不過,他使觀賞者印象深刻的是,除了畫面的大色塊以及反傳統這一新鮮感外,還有他在選擇絲網印刷的題材上,如瑪麗蓮·夢露名人頭像創作,再加上絲網作品的平面性、重復性,使畫面更加具有視覺沖擊力。同樣在觀賞者眼中,這種視覺沖擊力造成了固定的反射弧,使觀者形成了一種“青蛙現象”,也可見當時的波普藝術影響之大。另一位被載入西方波普藝術史的是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她的平面性的波點和大南瓜已經形成一種符號。不過,雖然波普藝術出現之后,引來眾多藝術家的關注和相繼模仿,但也出現了很多在網版印刷技術上嘗試新的語言探索和應用的藝術家,這不僅豐富了絲網版畫的語言特征,也大大推動了網版印刷技術在藝術領域的發展。
繼波普藝術之后,提到絲網版畫,人們就會下意識地想到安迪·沃霍爾的瑪麗蓮·夢露,草間彌生的波點藝術和村上隆的太陽花雖然造成了“波普”風波,但在一定程度上打開了絲網版畫在藝術領域的大門,在很多藝術家的研究和探索下,絲網版畫除了平面性語言特征外,還有了更多發展的可能性。
絲網的平面性特征豐富了版畫的形式感,波普藝術給絲網版畫帶來了革新。在版畫藝術中,絲網版畫的迅速發展,使之成為一種重要的表現形式,隨著網版印刷技術的逐漸發展,絲網版畫在藝術創作上不斷創新,在版畫領域中呈現出獨特的視覺效果和藝術內涵。
寫實性絲網版畫是與計算機數碼軟件結合,深入版畫藝術創作的一種方式,利用計算機的分版技術,實行“照相制版”,再通過絲網機器曝光、網孔力壓、上色的方式來完成作品。在創作寫實性絲網版畫的過程中,印刷、上色與計算機分版是同等重要的。網孔印刷始終是平面的,不同版代表不同的畫面層次,每一版的印刷只能表現出一種色彩,為了更加豐富作品,補充畫面層次,需要添加水性的透明媒介劑,增加不同版的版數,改變不同版的疊加面積來調整明度、色彩的變化,以達到畫面的寫實性。用添加水性透明媒介劑的方式同樣可以創作出中國傳統水墨畫的效果,只是此時的水墨是灑在需要曝光的菲林片上,通過一種間接的方式不同層次和面積疊加出來畫面的水墨效果,而不是直接渲染到紙上。
不管是絲網版畫的寫實性創作也好,水墨畫創作也罷,并不是簡單地要回歸到傳統的寫實性繪畫和中國的水墨畫中。重要的是,這兩種方式一方面更加豐富了絲網版畫的語言;另一方面通過借助絲網版畫的孔印技術來傳承寫實,繼承水墨,在傳承的同時,利用這些方式創作出屬于自己新的獨特的畫面語言形式。
隨著版畫在藝術領域的逐漸發展,一些版畫工坊也相繼出現,其中絲網版畫印刷在版畫工坊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除了一小部分的創作外,絲網版畫技術主要用來復制一些藝術家的作品,這些藝術家可以是各個領域的。主要技術是與計算機相結合,利用“照相制版”對藝術家作品進行還原。絲網復制想要保留作品的原真性,對技工來講是一種技術考驗,絲網版畫的復制技術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一席之地。同時,更重要的一點是,絲網版畫的技術復制增大了藝術品的可展示性,這與藝術的衍生品不同,一方面,版畫技師身上有一種匠人的精神,他的制作過程本身就是一種藝術的態度;另一方面,藝術家作品的增加也使更多的藝術愛好者能夠看到自己喜歡的藝術家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普及了藝術。
版畫特別是絲網版畫,在藝術領域中逐漸發展,并且以其獨特的語言特征占據了很重要的位置。絲網版畫的時尚性、包容性、多元化實現了其他版種無法實現的視覺沖擊力和張力,不僅開拓了版畫新的表現形式,履行藝術家的創作觀念,還給藝術家帶來了更多的藝術途徑,同時也給藝術愛好者帶來更多的驚喜、新穎的視覺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