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楠
(西安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1)
長笛發源于歐洲,是歐洲古典音樂的組成部分之一,隨著社會的發展,長笛已經成為國際性的樂器。我國長笛吹奏雖然起步較晚,但是經過百余年的發展,已經初步具備了較為完整的藝術體系,長笛在我國的教育行業中也在各方面有了質的提升。通過對于長笛吹奏訓練技藝的不斷探究,推動我國長笛教育事業,促進長笛藝術能夠在新時代下更好地發展。
雖然經過我國長笛教育的不斷發展,演奏技術已經不落后于歐美國家,但整體上仍未得到國際上古典音樂界的認可,在國際舞臺上未出現我國長笛演奏者的身影。在長笛教育中,教師應該切實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水平,使其符合國際化的審美能力需求,解決實際教學中的問題。加強對于學生在聲音、氣息方面的訓練,提升演奏水準,以使學生更具國際化的長笛藝術審美能力[1]。
在長笛的訓練學習中,唇部的訓練屬于較為重要的準備工作,所以應該進行較為系統的口封松弛訓練,首先需要教授學生的就是如何松弛雙唇,為之后的吹奏工作做好嘴型的訓練。例如:對于長笛的初學者,教師可以在剛開始的訓練階段準備一根干凈的羽毛,將其放在嘴前,深吸一口氣然后均勻地呼出。此時羽毛應該呈現出均勻的擺動狀態,通過嘴能夠有直觀的細致感受,這樣的狀態下,基本上符合笛子吹奏時的雙唇松弛狀態。在掌握好嘴唇的松弛狀態后,逐漸增加對于吹出力度的訓練來滿足長笛的吹奏力度,同時應該注意吹奏時不單是使用口腔力量,更應該調動起胸腹部的力量,使整個訓練過程能夠完整完成。
音樂是有靈魂的,在長笛訓練時應該注意好對長笛聲音的控制,賦予長笛生命,才能通過吹奏的樂曲來表達情緒。為了音樂藝術更好地表達,掌握笛頭聲音的松弛技巧是其中的重點,教師在實際的教授中,應該對于口型進行教授:讓笛頭輕貼在自己的下唇上,笛墊內側與唇下方向相貼合,笛孔內側緊貼下唇線,保持笛頭與嘴唇處于平衡狀態,可以自由地吹進笛孔氣息,整個過程中吹奏者應該保持一種放松狀態。在練習時,教師應該實時觀察,對學生姿勢做出調整,直至吹出如空瓶般聲音[2]。
在長笛的吹奏過程中,對于氣息的掌控也是十分重要的,這與最終呈現的藝術效果直接產生關聯,胸腹式的呼吸法能夠更好地滿足長笛吹奏過程中對于氣息的把控要求。在這一方法的訓練中,通過吸氣讓胸腹充滿空氣,直至當人感覺到一種膨脹感為止,然后再均勻、緩慢地將空氣排出,直至不能排出為止。這時,因為空氣被排出,胸腹會形成一種較大的氣壓緊張感,切記這時一定不能吸氣,而是需要強行憋氣五秒,然后再吸氣使胸腔打開、腹部開始放松。按照這個循環逐步練習,完成胸腹式練習的初步訓練。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在訓練過程中因為要進行憋氣,學生應該逐步地去進行訓練,以免對身體造成傷害,影響正常生活的進行。
這一方法的練習,需要練習者平躺在床上,保持全身放松狀態,將雙手置于自己腹部上方,然后開始吸氣。初學者在練習時,吸氣速度要緩慢,保持肩胸不動,通過腹部的力量進行呼吸,然后再均勻吐出,在腹部上使雙手明顯感覺到上下起伏狀態。在練習時要保證身體處于放松狀態,逐漸加大吸氣量。
在逐步掌握以后,可以進行加強訓練。訓練者依然是保持放松狀態平躺在床上,這次要將雙手叉在腰上,并根據年齡、體重的不同選取一定質量重的物體置于腹部。在吸氣時,使叉在腰間的雙手被撐開,置于腹部的物體被抬起,然后再緩緩呼出氣體。在一步步的訓練中,可以逐漸增加物體的重量,達到更好的訓練效果,這一步的練習就是為了訓練氣息的強度,使吹奏長笛時更有力度。
長笛的氣息練習有助于以后演奏長笛時可以更好地掌握要領,完成長笛吹奏過程中對于氣息力度的要求。而在氣息訓練法中,睡姿和坐姿的訓練法都有一定的條件限制,對于環境和時間的要求都有所降低,增加的氣息訓練的隨時性,因此站姿訓練法更方便與我們進行氣息的訓練。在長笛吹奏的過程中,需要我們保持放松的身體狀態,在做氣息訓練時保持身體的放松。
在站姿訓練中,通過緩慢吸氣后,讓空氣在腹部停留四秒左右,然后再緩緩地排出。在這一訓練的過程中,隨著我們訓練次數的增加和熟練度的不斷提高,可以適當的延長空氣在腹部停留的時間。這一方法的訓練,更容易讓初學者進入良好的練習狀態,加快學習進程。
對于胸腹式呼吸、睡姿訓練、站姿訓練有所掌握以后,就應該進行肺活量的訓練了,這一訓練的目的是為了在長笛吹奏中,演奏者也有更多的氣息將一段樂曲完整演奏出來,使樂曲更連貫、具備觀賞性。其中有一個方法對于訓練有良好的幫助:教師可以讓學生拿出一張紙,將其垂直的貼在墻上,仿照之前練習的呼吸方法,在呼出氣體時,將手拿開,使墻上的紙因吹氣而固定在墻上不滑落,隨著練習的逐漸深入,盡量使紙在墻上貼合的時間延長。
在長笛的演奏之前,應該對于學生進行系統的長笛聲音和氣息訓練,教授學生使用正確的方式,使最終的長笛演奏可以擁有一個良好的效果,增加長笛演奏的藝術感染力。通過文章對長笛聲音和氣息訓練的方法做以分析,希望為今后的長笛教學工作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