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省河池市宜州區(qū)北牙瑤族鄉(xiāng)拿網瑤族小學,廣西河池 546318
1.1 受年代影響,大多數(shù)父母文化素質偏低,缺乏塑造孩子健全心理狀態(tài)的意識,著重于孩子考試成績,認為這就是教育的全部,導致錯誤的教育方式,從而讓孩子產生焦慮、害怕、擔心等負面情緒。
1.2 孩子幼時大多由家中祖輩陪伴成長,小學生的父母面對生活壓力,為了給孩子創(chuàng)造更優(yōu)質的學習環(huán)境,外出務工,導致留守兒童成為普遍現(xiàn)象,而中國的特色“隔代親”——祖輩疼愛孫輩,時常會無限度溺愛和放縱,注重孩子的生活照顧,甚至插手解決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導致他們的能力得不到發(fā)展,心理承受能力較低。
1.3 受“獨生子女”政策影響,大多數(shù)小學生都是家中的掌中寶,會逐漸養(yǎng)成自私自利的性格特點,常以自我為中心,會造成團隊合作能力的缺失。
1.4 離婚是目前社會的多發(fā)現(xiàn)象,也是影響當代小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的弊端問題,對于初識這個世界的小學生來說,家庭分裂的影響會讓孩子對情感認知產生障礙,有可能會直接導致讓孩子產生孤僻、冷漠等心理情緒。
2.1 家庭教育具有啟蒙性和潛移默化性
一個孩子的成長,對外部世界的了解,人品的形成大多是從家庭開始的,在進入幼兒園前,家庭中長輩的一舉一動都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們對這個社會的認知,家長的處世態(tài)度,行為方式,性格脾性是孩子們最直接的效仿對象,從很大的程度上來說,家庭教育的影響比學校中老師的引導要大很多。
2.2 家庭教育具有長期性和靈活性
家庭教育隨時隨地的發(fā)生在孩子的日常成長生活中,沒有統(tǒng)一制定的教材,沒有模式化的方法,也不會有固定的場所和時間,家長在平時的生活相處過程中對孩子的不規(guī)范行為進行引導,在這項教育的發(fā)生過程中,指導方式也由家長靈活選擇使用。同時,孩子的日常言行舉止都能在家長的觀察范圍中,長輩也可以更有針對性的對孩子生活中的行為進行教育。
2.3 家庭教育具有感染性和及時性
血緣關系是世界上最為親密的關系,父母和子女之間血管里自帶的天然的聯(lián)系讓孩子對父母情緒變化的感知更為容易,父母的喜怒哀樂都能在第一時間輕易感染到孩子身上,所以正確的感知能讓家庭教育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1 以身作則
鑒于家庭教育的潛移默化性,家長需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身的行為舉止,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會成為孩子的模仿對象,所以要求孩子的同時,應該以身作則,自己先做到,以示范的方式對孩子進行正確引導。
3.2 營造健康、和諧的家庭氣氛
國有國風,校有校風,一個家庭也需要營造和諧溫馨的家風。一個人最開始學會的處事態(tài)度會影響其一生,孩子在健康和諧的家庭環(huán)境中長大,得到親人的愛護和照顧,長大后會也會推己及人,將溫暖的范圍擴散。在家庭中,各成員應和睦相處,傾聽他人意見,尊重孩子想法,即使不認可也需要平等協(xié)商,耐心的跟孩子分析,形成平和的心理環(huán)境,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氛圍感染。
3.3 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
目前因“應試教育”帶來的影響,會導致部分家長認為學習成績才是唯一對孩子有用的能力。家長應開闊眼界,多方面發(fā)展孩子,重視道德、心理等多方面的影響,對孩子生活中微小的進步予以積極的評價,如對孩子做出的公交車讓座、幫扶老人過馬路等善意行為進行及時夸獎。
3.4 配合老師教育
僅僅依靠學校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課堂教育是不夠的,家長應根據老師的授課內容,如在老師對《我能變得更好》授課后,家長以小健不小心踢破學校窗戶,聯(lián)系到孩子在家不小心打破東西卻因害怕挨罵而不敢承認相聯(lián)系,以孩子實際發(fā)生的事情,對孩子進行思想引導,會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十年樹木,百年成人”。教育是一項長期且廣泛的工程,社會在快速發(fā)展,對小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也提出了更進一步新的要求,小學時期正是孩子們身心發(fā)展的重要階段,思想尚未定型,正確引導小學生心理、生理的發(fā)育,培養(yǎng)他們對各類競爭壓力的正確認識,是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心理素質需要做的重要工作。“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社會構成的基本部分,孩子在家庭中的健康成長,愉快生活都離不開父母的引導。總之,大量的數(shù)據及相關實踐經驗都可以告訴我們,家庭環(huán)境對促進小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