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同
(山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山西 臨汾 041000)
聲樂是一門深受人們喜愛的綜合性極強的表演藝術學科,是以人聲代替樂器用來闡述音樂的一門藝術,伴奏樂器主要以鋼琴為主,主要演唱帶有文字的音符,這種音樂表現形式具有器樂不具備的優勢,由于它具有語言的特殊魅力,使它既能形象的表達某種形態,又能抽象的表達某種狀態。在感情的表達上主要還是依靠心理活動來調節的,歌者只有通過不斷地心理建設及心理調節,才能更好地充分發揮歌唱技巧及歌唱情景,給人以美的享受。因此本文將主要探討心理學在聲樂表演中的影響與應用。
在聲樂表演中存在著這樣的現象:在私下練習或者老師單獨上課的情況下,學生一般能有較好的發揮,技術上也有很好的理解,整體感覺良好,老師在講解的過程中也比較輕松。但是,每逢考試或者舞臺演出這種比較正式的場合,表演者無論資歷的深淺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心理素質調節不好造成的,這跟對心理理論知識的缺乏也相關。面對表演中的心理問題,老師與學生應該對心理學理論方面的知識進行研究學習,只有具備了一定的理論知識,才能在遇到問題時加以克服。
心理學研究成果提出,人的任何動作和語言,都是在人的心理所支配和調節下所完成的行為。人們在舞臺表演的時候,由于各種環境的壓力,在一些平常都不出現問題的地方,因為心理的因素,就會出現一些不應該出現的錯誤。比如:聲帶發緊、氣息沉不下去,不停地眨眼睛,動作僵硬不協調等。另一種情況:聲樂表演自己的專業能力不足、基本功不足、譜子不熟悉、歌曲沒有練習好,也會導致聲樂表演的心理出現波動,影響表演者的正常發揮。第三種情況,表演者試圖有一個好的發揮,表現的欲望太強烈,用力過猛也會導致心理波動不穩定,從而導致表演的結果不盡人意。
面對聲樂表演中存在的問題,如何培養表演者的歌唱心理,讓歌者有一個松弛的表演過程,是目前聲樂表演面臨的問題。如何通過研究聲樂心理學,讓演唱者有一個良好的舞臺表演呢?
1.對于老師層面而言,首先老師需要自己具備一定的心理學理論知識,積極學習與聲樂藝術心理學相交叉的理論的問題,更要經常進行舞臺實踐,豐富自己的舞臺經驗以及在演出過程中的心理調節,只有自己親身經歷其中的過程,自己的實踐經驗才能豐富,才能更好地給學生分享經驗。
2.要注重對學生歌唱心理進行分析,因材施教,對每一個學生進行分析,并根據學生特征采取相應的對策。積極培育學生良好的歌唱心理,正確把握聲樂藝術舞臺實踐的心理特征,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只有積極的培養學生的歌唱心理,學生在面對歌唱心理問題的時候才能從容應對。
3.教師要通過對學生心理特征的把握,將聲樂藝術心理教學運用到聲樂教學當中去。比如在上課的時候,就對學生的心理進行調節,讓學生首先適應上課的心理節奏,然后適應舞臺實踐的心理節奏,必須要經過不斷地實踐與磨練。正確定位聲樂藝術表演心理,最終在舞臺上要沉著冷靜的去歌唱,獲得好的表演效果。
作為學生,首先要掌握扎實的專業能力,其次要多參加舞臺實踐來鍛煉自己的聲樂表演能力,再而健全的心理素質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因素,因此在整個學生的學習生涯,要注重各個方面的學習。
1.聲樂表演者不僅要發出有旋律的聲音,更多的也要注意基本專業能力的學習,比如:氣息、位置、共鳴的培養。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就是,在聲樂表演的過程中,一定的理論知識也是比較重要的,比如心理學理論的研究。要在心理學的基礎上,對歌唱時的感知能力,感受能力,情感能力進行多次的練習和磨練。
2.表演者應該掌握良好的聲樂心理的訓練方法,并不斷地練習,長期的堅持。一個歌者在日常的訓練中就要客觀的分析自己,在掌握心理理論的基礎上,根據自身存在的問題進行調整,揚長避短,對于舞臺上不適應的部分,要及時調整,私下要經常進行練習,不僅僅要加強模擬訓練,讓自己適應舞臺氛圍,而且要不斷體會歌曲的深厚含義,感動表演者再來感動聽眾。
3.聲樂表演專業學生要積極的去學習心理學知識,運用心理學的方法,多層次的去感受歌唱的內外的聯系,從而能得到好的舞臺表演。學習音樂心理學,可以通過心理調節,對表演過程中可預測的問題進行控制,消除表演中的畏懼心理。自信也是歌者必備的音樂素養,充滿自信,一方面可以避免怯場等負面情緒,另一方面可以激發表演欲望。可以確認的是,表演前的大量的專業的訓練,一定能在舞臺上精彩綻放。
歌唱者的心理意識對于提高自己的歌唱水平起著巨大作用,一切歌唱技能技巧都是靠心理意識來統治發聲器官,使之按照意識預定要求進行動作的結果。心理因素在歌者的舞臺表演中是重要的,心理素質較好的表演者能得到良好的展示效果,心理素質差的表演者在舞臺實踐中得不到好的表現效果,嚴重的甚至都會對唱歌失去信心。總之,在聲樂學習和演唱實踐中,心理素質的訓練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