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敬
(安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黃梅戲電影以黃梅戲曲為本,以電影藝術呈現出來。作為新時代下的產物,它既植根于優秀傳統文化,又順應了時代的發展,給黃梅戲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唱腔上,黃梅戲在發展成型的過程中本就吸取了諸多戲曲、采茶調的唱腔。在黃梅戲電影《六尺巷》中,更是大膽的將京劇唱腔直接運用到戲劇內。例如《六尺巷》中吳和成這一角色,第一次出場開口便用了京劇唱腔唱“人之初,性本善”。且說話、舞臺表現均為京劇場面。這不僅為這一部黃梅戲電影增添了光彩,也是促進戲曲文化相互發展的有效方式。唱詞語調雖說使用的是安慶地方方言,實際上十分接近普通話,只有一些具有安慶地方特征的字、詞使用的是當地發音習慣。如“流淚”、“如何”、“伢子”等詞。
旋律上,黃梅戲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仍舊以五聲音階為主,穿插使用六聲音階。但是近年來已漸漸突破傳統曲調,增加了半音“4”和“7”,不過并不穩定。這也使得許多黃梅戲電影中總有一些曲調有著很強的流行音樂感,如《六尺巷》中徐娘唱段“南墻里有一塊我們的天地,天地里有我們的夫妻情長”。旋法上以級進為主,少有大跳。偶爾在表現戲劇矛盾沖突的地方使用大跳,如《天仙配》中唱段“父王命我回天庭,晴天霹靂起災星”前半句便出現了鮮有的輾轉幾個大跳。
樂器伴奏上,早期黃梅戲電影如嚴鳳英版《天仙配》采用的均為民族樂器,如笛、二胡、揚琴、笙、嗩吶等,包括《山鄉情悠悠》在伴奏樂器上都沒有采取明顯的變化創新,而《徽州女人》中使用了非常完善的樂器組,民族管弦樂隊與西洋管弦樂隊相互配合,在烘托劇情,音樂發展上使得戲劇豐富多彩,表明黃梅戲伴奏音樂已經有了完善的構建。在《六尺巷》中,雖說只用了民族管弦樂隊,但它非常好的突出戲劇演、唱的主要方面,做到了張弛有度,樂器重奏不雜亂,并多次使用了京劇常用節奏樂器“板”與“鑼”。如吳和成剛出場時還未開口唱,便先給出了板、鑼聲響。可以說,這兩種樂器運用到黃梅戲劇中十分巧妙,著重突出了一些矛盾性場面,讓整個戲劇大放異彩。
演唱形式上,黃梅戲電影繼承發展了傳統的演唱形式。《天仙配》、《打豬草》中將男女對唱、合唱發揮的淋漓盡致,如有名的《夫妻雙雙把家還》唱段、七仙女一起幫七女織布時的合唱。近年的幾部舞臺劇則更多的運用了背景合唱的形式,凸顯人物情緒、奠定舞臺基調。相對于以往黃梅戲電影中的合唱,近年的黃梅戲電影在合唱的聲音融合度上更高,規模更大,對于整部作品所起到的作用更加不容忽視。而常活躍在其他民歌中的支聲合唱在黃梅戲電影中似乎很少見到。
黃梅戲電影不僅是戲曲藝術與電影藝術的融合,還處處展現著戲曲藝術與舞蹈藝術、表演藝術的結合。且在其發展過程中,還在不斷吸取其他新鮮的藝術形式。
在《徽州女人》中,新娘下轎后傳糧袋、踩糧袋,將這一傳統婚嫁習俗融合舞蹈展現出來。除此之外,這部戲劇的舞臺美術、燈光藝術更值得細細推敲。如電影第一幕開始,舞臺上只有一頂鮮紅的轎子,紅色的燈光映襯著舞臺,周圍漆黑一片沒有任何東西,似乎暗示了女主人公悲涼、孤獨的一生。最后一幕男主人公回歸故里的第一場景,站在細長的石板橋上,灰藍色的燈光、布景,烘托了男主人公少小離家老大回的惆悵。
《六尺巷》中,京劇元素被大膽的運用到黃梅戲作品里。不僅是唱腔,還有樂器伴奏形式、演員動作設計。在第一幕中,相府喜中狀元使用的慶祝方式是觀看儺戲表演:眾人帶上具有儺戲特征的面具進行簡單舞蹈。至此,黃梅戲中融合的舞蹈藝術已經不單單是古典舞。還有一些從古至今演變、流傳下來的,表現中國傳統民間民俗文化的各種藝術元素。
黃梅戲的服裝、妝扮一直以來以貼近人物生活狀態為主,這是它不同與其他劇種的特征之一。在以往的黃梅戲電影作品中,正、反派角色都沒有出現過臉譜化的現象,表演者的妝容也是刪繁就簡。而在近年的黃梅戲作品中,妝扮卻呈現出臉譜化的趨勢。如《六尺巷》中的知縣大人,濃黑的眉毛、眼線畫的又粗又長,配上臉蛋上兩塊腮紅,鼻子下、下顎上幾撇胡子。知縣大人的圓滑、狡黠,欺軟怕硬的形象活脫脫展現在觀眾面前。吳府吳和成是一位書館先生,我們看到的妝容則是一個白面書生,一身白衣,自恃清高、不與世人同流合污的形象。角色與角色之間的形象、性格差異,此時已不單單用演員的表演、演唱來表現,而是充分發揮服裝、妝容的有效作用,使人物的形象便更加深入人心、便于觀眾理解和想象。
網絡技術飛速發展,各種傳播媒介不斷興起,這對于任何文化來說都是一把雙刃劍。而能否繼續順應時代發展,將黃梅戲電影推到大眾眼前,這是許多中國傳統文化愛好者、黃梅戲戲曲文化愛好者都十分關心的。新媒體背景下的黃梅戲面臨著發展和傳播的挑戰,在多元化的媒介格局下,黃梅戲需要提升主體素質,創新傳播思想內容,適應當代社會發展趨勢。發展傳統文化,既要國家在資金上大力扶持,采取有效措施,更要制定相應政策。比如在學生教育課程中加入戲曲文化的學習,利用影視傳媒在大眾生活中普及黃梅戲文化,培養黃梅戲文化專業人才隊伍。黃梅戲制作團隊也要開發更具時代潮流感、藝術價值更高的黃梅戲電影。探索出既繼承發展了黃梅戲電影,又抓住大眾的眼球,將這一文化被大眾所喜愛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