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鑫 謝征
(贛南師范大學,江西 贛州 341000)
流行音樂是根據英語Popular Music翻譯過來的。“流行音樂19世紀末20世紀初起源于美國,從音樂體系看,流行音樂是在叮砰巷歌曲、布魯斯、爵士樂、搖滾樂、索爾音樂等美國大眾音樂架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音樂。其風格多樣,形態豐富,可泛指Jazz、Rock、Soul、Blues、Reggae、Rap、Hip-Hop、Disco、New Age等20世紀后誕生的都市化大眾音樂。”①
“中國的流行音樂誕生于上海,早期的流行音樂以歌曲為主,器樂作品相對較少,因此常被大家稱為‘流行歌曲’。流行歌曲剛剛興起時被稱為‘摩登歌曲’,意指現代的、時髦的歌曲。”②由此可見,流行音樂是一種外來的音樂,它來源于歐美的黑人音樂,主要受到美國音樂的啟迪和影響而不斷發展起來,是一種時髦的、現代的音樂。其內容通俗、形式活潑、情感真摯,植根于大眾生活的豐厚土壤之中,并被廣大群眾所廣泛傳唱或欣賞。
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可追溯至二十世紀初期,相對于傳統音樂以及嚴肅音樂來說,流行音樂最大的區別就在于其創作方法的不同。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中,我國社會極其動蕩,上海作為通商口岸的開放也使得這個地區的經濟、文化得以往來交流與溝通,西方的音樂文化也隨著往來商戶的流通而來到中國,加之許多有識之士有意識地進行學習,使得國內音樂開始使用西方音樂進行填詞,學堂樂歌在當時可謂通俗且流行,得到廣泛傳唱,其所具有的大眾性、普及性與流行音樂具有相同的屬性,作為中國大眾音樂的標志,“學堂樂歌對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也起到了開拓性以及推動性的作用,為流行音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③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到建國前,雖然抗日戰爭的戰火從未間斷,但流行音樂的發展仍然在持續,這個時期的中國流行音樂仍舊集中在上海地區發展,因此又被稱為“上海時代曲”。此時的上海由于鴉片戰爭失敗后被劃分租界而變得高樓林立,車水馬龍,許多英美國家的文化都聚集于此,豐富的生活也帶來了許多音樂文化的碰撞,更使得中國流行音樂得以快速發展。在新中國成立后的一段時間,由于香港地區更加開放的思想及政策和更加包容的文化氛圍給流行音樂的發展創造了更好的環境和條件,使得流行音樂發展的中心轉移至此。此時的香港無論是政治、文化還是經濟都得到了飛速進步,電視電影以及廣播行業的發展也為流行音樂的發展和進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后來中國流行音樂隨著文化大革命的到來而進入了發展的停滯時期,直至改革開放的到來,中國流行音樂才如沐春風,再次蘇醒,在摸索之中緩慢前行。到了八九十年代,隨著社會的日益穩定,國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隨著國力的提升而不斷增長,人們對于音樂的需求也在不斷提高,流行音樂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推動和發展。九十年代以來更是進入了流行音樂發展的繁榮時期,傳播途徑的多樣化使得流行音樂發展迅速。二十一世紀以來,科技的卓越發展帶動了新興媒體行業的興起,許多流行音樂一竄而紅。各種各樣的娛樂軟件、電視節目都推動著流行音樂的興起與發展,但機遇、發展與危險并存,各種傳播渠道與途徑缺乏有力的監管,也造成了流行音樂的魚龍混雜。面對良莠不齊的流行音樂,我國文化部門頒布相關政策,對網絡傳播以及歌曲發行進行嚴格監管,凈化網絡,打造綠色空間。在有些民眾的觀念中,提到流行音樂,他們的印象就是不好的、低級的,其實不然,而近些年來,對于低俗音樂的嚴格控制以及嚴厲打擊,也在為流行音樂正名,使流行音樂在公平的環境下茁壯成長,流行音樂也在以其自身的力量不斷影響著社會。
從中學生心理發展情況來看。中學生處于成長的關鍵階段,這個時期的學生對于音樂課堂存在一種消極的態度,基于沉重的學習壓力,他們覺得音樂課無非就是一節自習課;基于教材中所選取的音樂,他們認為音樂課的內容并不能引起他們學習的興趣,音樂課上所接受的音樂與他們所喜歡的、平時所接觸到的音樂相悖。對于中學生來說,課本中知識的學習固然重要,但要考慮到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實際情況。中學生處于青春期,具有一定的逆反心理,對于傳統的民族文化、戲曲文化以及課本中設計的樂曲等不感興趣,甚至十分抗拒,在這個時候我們應該選取相關的優秀流行音樂來引導學生進行音樂學習,將流行音樂作為媒介,帶領學生走進音樂殿堂。比如由王菲演唱、梁弘志作曲的歌曲《但愿人長久》,采用宋朝詞人蘇軾的詞《水調歌頭》所作,配以悠揚、婉轉的曲調,將這首宋詞演繹的更加生動,而這首流行歌曲也得以廣泛傳唱。作為教師應充分注意到流行音樂的巨大的社會影響力,并且及時有效地在學校音樂教學中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音樂審美觀,保護學生對于音樂學習的興趣。
從中學生生理發展情況來看。中學的孩子正處于變聲期的特殊階段,初中的音樂教材中尚還涉及一些歌唱課,但部分曲目無法滿足變聲期學生的生理條件,使學生不敢于甚至羞于張口演唱,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學生的自信心,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高中的音樂教材廣泛使用音樂欣賞課本,降低了學生對音樂課堂的參與度,造成了音樂課堂的缺失和不足,這就需要教師來發揮能動性,選擇符合中學生身心發展的流行歌曲,積極創編流行音樂校本教材進行音樂課程的教授,使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音樂的樂趣和魅力。
隨著生活條件的提高與改善,人們的精神需求也在呼吁著流行音樂的不斷更新,教育更要緊隨時代的步伐,甚至先于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充分發揮教育的先進性特點。音樂課堂中選取優秀流行歌曲進行學習,有助于將生活與課堂所學緊密聯系,通過優秀流行音樂的引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比如像羅大佑的《童年》以及周華健的《朋友》等都是緊貼學生實際生活的歌曲,節奏輕快,朗朗上口,既容易學習,又受到廣大學生的喜愛,學生們可以通過歌曲來表達和抒發自己的感情以及想法。再比如《當你老了》、《時間都去哪了》、《父親》等歌曲溫柔抒情,以舒緩的曲調表達情感,教會學生們珍惜時間,孝敬長輩。以此種形式讓中學生進行情感體驗,遠比通過課本進行一味地說教來的更加深刻。
在當今社會,仍有不少家長反對孩子喜歡流行音樂,他們認為嚴肅音樂才能稱之為音樂,盡管如此,還不乏有很多學生熱愛流行音樂。自八十年代起,許多學生會偷偷地攢下自己的零花錢,省吃儉用地購買自己喜歡的歌曲磁帶、光盤等。二十一世紀起,帶著耳機的學生行走在外屢見不鮮,他們或使用mp3、mp4、或使用手機,聆聽著自己喜愛的歌曲。這種狀況讓我們不得不重視起流行音樂對于學生的作用。為什么學生如此喜愛流行音樂?為什么音樂課堂無法如此吸引學生?通過調查發現,學生更樂于聆聽流行音樂,是因為他們覺得流行音樂十分時尚、輕松,唱起來、聽起來沒有什么壓力和負擔,在繁重的學習生活之間,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學生都樂于采取聽音樂的方式來緩解壓力,放松心情。近些年來流行音樂的發展速度十分迅速,盡管在監管之下已經基本沒有低俗歌曲的出現,但在流行音樂的洪流中不乏有許多毫無養分的歌曲,這就要求著音樂教師必須發揮出自身的能動性選取優秀的流行音樂作品進入課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音樂審美觀,在有限的音樂課堂中發揮出對于學生的有效作用。對于學生的興趣愛好我們不能一味的抵制和禁止,而應進行正確引導,通過學生對流行音樂的喜愛來培養學生對于音樂的興趣,使學生具備一定的音樂審美能力,能夠分辨出哪些流行音樂是有營養的,值得欣賞的,哪些又是毫無意義、曇花一現的音樂。幫助學生養成欣賞音樂的習慣,能夠積極主動地學習自己喜愛的歌曲,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以鄧麗君為代表的港臺流行音樂走進內陸地區,而剛剛結束文化大革命的內陸并不能接受這類歌曲,甚至將其稱為“靡靡之音”,封建頑固的思想使得流行音樂在社會中尚且無法立足,在課堂和教材中更是不可想象。中宣部副部長徐惟誠曾發言“對學校的教育我們要予以保護,流行音樂不準進課堂”④直至九十年代前后,群眾們才開始逐漸接受這個新的音樂形式,但流行音樂仍然沒有被課堂和教材所接納。但已有一些思想先進、眼界開闊的教師將優秀的流行音樂、校園歌曲如《踏浪》、《童年》等運用于自己的音樂課堂中,這是音樂教育的一大跨越,也是我們音樂課堂內容的一大變革與豐富。
2001年《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的頒布,提出教材編寫要“正確處理傳統與現代的關系,注意吸收具有時代感、富有現代氣息的優秀作品,密切聯系社會生活,豐富教材內容,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新課標重新審視了流行音樂的教育價值與意義,部分流行音樂選編進入了中學課堂,至此,部分適合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的流行音樂作品被選入教材,開始逐漸走進中學音樂課堂,但所占比例不高,發揮作用不大。下面以中學音樂課堂適用范圍較廣泛的人民音樂出版社版音樂教材進行以下分析:
首先,從2009年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高中音樂教材《音樂鑒賞》一書來看,在該冊音樂教材中增加了“流行風”這一單元,這個單元的加入使得音樂教材和音樂課堂增添了流行音樂的元素,并且加入了相關的問題,在音樂課堂上對于流行音樂進行相關的講解與引導,以便于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把握正確音樂學習方向進行音樂鑒賞與相關學習。但是流行音樂在整本教材之中所占比重較低,僅有一節課程,包含三首歌曲。
其次,從人民音樂出版社所出版的初中音樂教材來看,初中階段分三個年級共六冊書,所包含歌曲共141首,流行歌曲僅有14首,所占比重少之又少,不足百分之十,可見流行音樂入編音樂教材雖然在政策上得到一定程度的支持,但并沒有得到完全的落實,所以流行音樂走進音樂課堂還是需要發揮老師的主動性進行課堂的豐富與完善。
對于課堂中所選用的流行歌曲要進行嚴格篩選,每挑選一首歌曲都要明確為何要選擇這首歌?這首歌所表達的情感以及思想是否有利于中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中學生的生理發展已經較為完善,初中學生進入青春發育期,出現了第二性征,高中生的第二性征基本穩定。他們對于異性存在一種好奇感,流行歌曲題材眾多,其中不乏許多表達男女感情的歌曲,這類歌曲表達出一些情愫是中學生十分好奇,想要觸碰又無法表現的,他們就會借歌曲來體驗和感受;且當今社會有許多的團體組合出現,掀起學生的追星熱潮。中學生還未完全走向成熟與穩定,尤其是初中學生還無法具備完全的自控能力,往往被這些明星亮麗的外表所吸引,盲目地追星,愛屋及烏地追求、喜歡他們的歌曲,這種喜愛并非因熱愛音樂本身而熱愛。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中采取正確的方式進行引導,充分了解學生心理,進行講解與疏導。音樂不應該僅限于音樂課堂之中,而是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之中,我們不能把課堂中的音樂與生活中的音樂割裂開來,只管課堂上的學習而不顧學生生活中所接觸的音樂,社會也是音樂的大課堂,應該讓學生在音樂的大海洋中,不失方向地快樂遨游。
在音樂課堂中引入流行歌曲,要不忘音樂之根本。音樂課不僅要讓同學們得到身心的放松與愉悅,更要學習到廣泛的音樂知識,不能使音樂課堂的娛樂性超越了知識性。音樂知識固然是枯燥乏味的,而流行音樂的引入正是為音樂知識的學習增添生機與活力,流行音樂節奏旋律豐富多彩,教師們可以巧妙利用流行音樂中復雜多樣的調式與節奏型來帶領同學們進行相關音樂知識的學習。
音樂課程不能僅僅是唱歌課或者欣賞課,而應該是一門全方面的綜合課程。流行音樂的引入只是一個媒介,我們希望學生們借由流行音樂這個媒介來學習、了解和接觸到更多的中國傳統文化,那么在選擇歌曲時就要充分注意流行歌曲的“中國性”。比如說王力宏的歌曲《在梅邊》,這首歌曲雖然采用了國外的說唱形式,但是歌曲的伴奏一直貫穿昆曲的唱段,歌詞中也部分涉及到《牡丹亭》的相關內容,完美地將流行音樂與我國傳統戲曲相結合,讓同學們不再覺得戲曲是老年人才會接觸到的落后的、陳舊的東西,反而是需要年輕一代來注入新的力量來進行傳承的文化。再比如說李宇春的歌曲《少年中國》,歌詞這樣寫道“少年強那中國一定也很棒,吸收五千年的磁場,有傳說中的神奇和積蓄的鋒芒,一根傲骨無法隱藏閃著智慧的力量;少年強那中國一定也很棒,散發五千年的磁場,習慣了后發制人贏了還說承讓,載著無限夢想和希望像條龍一樣飛翔。”整首歌曲道不盡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堅忍不拔、謙虛恭敬的美德,道不盡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悠悠歷史。通過這首歌曲的學習,同學們一定更加加深自身的民族自豪感,以歌曲中描繪的形象激勵自己,帶著歌曲中洋溢的自豪感來鞭策自己,為中華民族崛起而讀書。
當前的流行音樂的存在形式多種多樣,不僅有民謠、搖滾還有說唱、雷鬼等不同的流行音樂形式;流行音樂不僅僅只是流行歌曲的欣賞和演唱,還包含著各種類型的流行音樂樂曲。音樂課不僅僅是教唱課,也絕對不僅僅是樂理課、欣賞課,而是要通過音樂課的開展,使學生們獲得美的感受。對于不同的流行音樂存在方式,普通學生并不完全了解,但是流行音樂可以毫不夸張的說是學生們平時所接觸到最多的音樂形式。這就需要教師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幫助學生學習、了解不同的音樂文化,樹立正確的審美觀與音樂觀,正確地選擇自己喜歡的音樂,培養學生對于音樂的興趣。喜歡音樂是好事,但是盲目地喜歡,就不一定是好事了。音樂學科作為一個綜合力超強的學科,要發揮出自身的作用,來幫助學生發展自己的愛好,發掘自身的潛能與天賦,并且加以充分利用,使學生的潛能得到發揮。不要因為音樂課堂的固態化而局限學生的眼界,局限學生的思維,局限學生對于音樂的喜愛。
音樂的種類很多,而對于音樂的感情只有一種,對于日新月異的社會來說,流行音樂進入課堂是當前不可避免地要面臨的問題,假若每一位老師都可以充分地利用好身邊優秀的流行音樂,使廣大的流行音樂文化能夠在音樂課堂中發揮出其自身獨特的作用,那么音樂課堂一定會變得更加生動、有趣。熱愛音樂,走進音樂殿堂的學生也會越來越多,中國音樂隊伍將越來越壯大。
注釋:
① 《音樂百科詞典》[M].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
② 尤靜波.流行音樂的歷史與風格[M].湖南文藝出版社,2007.
③ 尤靜波.中國流行音樂簡史[M].上海音樂出版社,2015.
④ 劉德波.關于流行歌曲的思考[J].中國音樂教育,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