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驕揚
(西北師范大學,甘肅 蘭州 730070)
司馬遷《史記》中就曾提到過“故音樂者,所以動蕩血脈,流通精神而和正心也”,意思是,音樂,是可以用來使血脈動蕩,使精神流通,使內心平和的東西。樂器是音樂的承載者,其中打擊樂器是最富節奏感、感染力的樂器類別。音樂課應充分發揮音樂藝術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學階段,使用不同的打擊樂器,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由于打擊樂器的種類繁雜,材質各異,使用方法也不盡相同,很難系統固定地將其進行科學的分類,所以衍生出很多不同的分類方式。在我國,根據樂器起源和地域分布不同,習慣性的將打擊樂器分為民族打擊樂器和西洋打擊樂器。
民族打擊樂器根據其發音程度不同,材質不同又有系統的分類,例如編鐘、镲、鼓、梆、鑼、鈸、碰鈴、板等等。我國的少數民族眾多,民族文化各異,每個民族都有自己傳統又極具地方特色的打擊樂器。
西洋打擊樂器主要包括架子鼓、非洲鼓、定音鼓、三角鐵、管鐘、馬林巴、沙槌等等。西洋打擊樂器與民族打擊樂器在演奏方式和技術上相互兼容,具有很好地互補性。
著名德國詩人歌德曾經說過:“哪里沒有興趣,哪里就沒有記憶”。音樂學習的基礎就是興趣。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相對較小,對于外界新鮮事物的好奇心較強。為了引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在剛開始進行課堂導入時,老師可以先進行一段優美而富含活力的演奏,讓學生賞心悅目,有代入感,而后可以提問學生“誰知道老師手里的是什么樂器?”“這個樂器是什么形狀的?”等問題,充分調動小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讓學生踴躍發表自己的看法,創造自由融洽的課堂氛圍,從而開展有效教學。
整個音樂教學過程主要分為觀察、聆聽、辨識、運用等幾個階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比如觀察習慣、聆聽習慣、分辨習慣、運用習慣等等。
觀察和聆聽階段屬于初始階段,這一時期的演奏主體是老師。學生要做到仔細觀察,認真聆聽。教師可以通過一些“蒙眼睛猜樂器”的小游戲,活躍課堂氣氛,在學生對各個樂器有了初步觀察和了解后,通過蒙住學生雙眼,利用學生的觸覺和聽覺分辨出樂器的名稱,這也是培養良好的分辨習慣的重要途徑。
后期運用是學習打擊樂器最重要的階段。這一階段中學生要學會使用手中的樂器。教師可以利用不同的敲擊方法讓學生發現其中的不同,比如,敲擊堂鼓的中心部位和邊緣部位就會發出不同的響度和音色。當鑼處于懸空的位置進行敲擊就與它平放在桌子上發出的聲音不同。一個杯子在空杯狀態下與它倒滿水狀態下,同一個部位被敲擊所發出的聲音就不同。通過設置疑問讓學生進行溝通討論。有疑問,學生才有思考和探究的動力。
通過音樂課中打擊樂器的學習,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為以后奠定良好基礎。
除了對老師演奏音樂的聆聽,小學生更需要的是自己動手、動腦。小學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活潑好動,渴望獨立完成任務,希望被認同。教師可以把各個打擊樂器分發到學生手中,讓學生先自由熟悉手中的樂器,然后通過教師的引導,進行有順序有節奏的打擊樂器演奏,讓學生們參與其中,集中學生們的注意力,系統地教授音樂知識。
除此之外,還可以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掘可以作為打擊樂器的物品。學生們可以親手制作打擊樂器并帶到課堂上。例如水杯、碗筷、瓶瓶罐罐等等常見的生活物品都可以成為制作打擊樂器的原材料,這樣就能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們利用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制作出新穎的打擊樂器。這一過程中不但使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得到了鍛煉,而且有助于開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學生充分發揮個性的同時,教師也應該做到規范學生們的演奏方式和秩序。當學生的演奏方式出現偏差時教師要予以及時的糾正和調整,讓學生保持正確的打擊樂演奏習慣。在班級集體演奏過程中訓練學生們的合作精神和集體意識。只有大家精誠合作才能創造出美妙的交響樂曲。
打擊樂器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符合新課程改革對音樂教育的要求。打擊樂器對于小學生而言具有通俗易懂、簡單易學等特點,其新穎的外表和獨特的學習方式正好符合小學生們好奇心強的年齡特征。因此,音樂教師要一切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生興趣和接受程度的不同,制定合理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學在其中,樂在其中,從而提升學生們對于音樂的熱愛。在音樂課中,讓學生自由主動地參與、實踐和探索,那么學生的探求欲望、創作欲望、表現欲望就都會被充分的激發。打擊樂教學時更是可以通過“看、摸、敲、打”等實踐活動進行體驗和學習,這樣學生不僅在較短的時間內較為直觀清晰的了解各打擊樂器的形狀構造,更在實踐中摸索掌握了一定的演奏技巧。而每個學生的個性不同,也就意味著他們對樂器的運用有著不同的想法,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個性創造,積極鼓勵他們以個性的參與來創造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