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小東
宣漢縣漆碑鄉中心校,四川達州 636167
在新課程標準的影響下,數學教師應不斷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除了要達成知識和技能教學目標外,教師還應將數學文化及相關歷史知識融入到教學中,使學生對數學有更全面的理解,從而有助于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實現。例如,在西師版小學數學“年、月、日”的研究中,教師在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的教學就相當有必要,讓學生了解我們中國古代如何記錄時間,從《天干地志》、《時代》等時間記載到年月日時間記載,都顯示了對時間記載方法演變過程。再如西師版小學數學“圓的認識”的教學和研究中,教師運用數學文化進行教學,了解古代數學家祖沖之是如何求出圓周率的,在課堂上讓學生用圓的周長除以直徑了解圓周率,以及了解《大明歷》、《綴術》以及月球的環形山“祖沖之山”等數學知識和文化。通過古代數學或歷史故事的歷史知識,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博大精深的數學文化,促進學生對數學的熱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豐富教學方法對提高教學效率有積極作用。教師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根據小學生的個性特征,組織有效的數學課堂活動,在創新和豐富教學方法的過程中,要結合數學文化,使學生增長知識和技能,培養興趣,促進學生成績的提高。例如,在西南師范小學數學“矩形與方形”的研究中,教師可以把學生分成兩個小組,一個是矩形小組,另一個是方形小組。生活中出現矩形和正方形有哪些?看看哪個組有更多的統計數據。再如在西師版小學數學“比例”的教學中,一是可以在天晴時把學生帶到操場上,讓學生自己動手測量數據,計算旗桿的高度,二是在課堂活動中,把學生分成小組通過摸牌游戲,把摸到的數字組成比例。在游戲過程中,教師積極引導學生,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幫助學生拓寬思維方式,更有效地體驗學習的樂趣。
數學文化是一種文化,具有開放性和靈活性的共同特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突破數學學科的局限性,積極聯系其他學科,通過整合教學資源,實現對學生思想的多維、多角度的沖擊,實現文化特征的體現與升華。例如:在“7的乘法口訣”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補充與數字7有關的文化典故,與“7”有關的律詩、與7有關的民間傳說、與7有關的童話故事、與7有關的古典舞蹈等。該方法能夠拓展學生的視野,促進學生視野與學生數學知識建設的結合,將文化滲透到學生腦中。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兼顧深度和廣度,通過多學科教學資源的整合,可以在教學資源交流的過程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維,在教學過程中體現數學文化的特征,如把歷史文化、地理文化等方面融入數學課堂教學中。例如:在“理解圓”的學習過程中,通過有關圓的教材,激發學生對圓的認識,然后通過一些與圓有關的奇妙現象,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再如在“負數的初步認識”教學中,通過記錄珠穆朗瑪峰的海拔高度、華山的海拔高度、吐魯番盆地的海拔高度,認識理解正數和負數。這些方法將數學教學與其他學科相結合,突出了數學的文化特征,學生既學到了數學知識,有學到了歷史知識、地理知識等。
在新課程標準的理念下,教學活動更加注重情感的運用,幫助學生更好地吸收知識和文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和特點,因為學生的思維能力不成熟,所以教師應重視數學文化的科學運用。在數學文化的應用中,教師可以激發學生的主觀情感,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自我認知和注意力,促進學生的自我總結和提高。例如,學習《和以毫米為單位》中,教師組織學生課外練習,對物體長度進行“dm”和“mm”的測量,對最后完成的結果進行自我總結,根據課堂學習和實踐操作兩個方面總結的過程,對自己的表現打“滿意”“一般”和“不滿意”3個等級,和同學們分享成果。這種方式可以幫助學生獨立地進行知識的測試,并在過程中注意自己的情感變化。在積極情緒的影響下,學生的數學學習更自信,從而促進數學綜合能力的提高。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占有量,提高數學課堂的內涵和質量,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從而不斷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數學應用的能力,變學生呆板學習數學為靈活學習、興趣學習,讓學生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數學文化,更準確的解釋和理解數學文化,把數學文化更好的服務于數學教學活動,促進數學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